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首爾國立大學Hyunseop Kim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11

本網訊(通訊員 龐春華)2019年11月6日下午,首爾國立大學教授金賢秀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滿足的情感及其現象學”講座。

講座開始時,金教授在介紹了蘇珊·沃爾夫關于人生意義的觀點後,提出人生意義在于正确的滿足。根據沃爾夫,一個人的生活有意義,僅當他發現自己愛值得去愛的事情,并且能夠積極參與這些事情。從情感的評價和情感的正确性方面來說,金教授将沃爾夫的觀點解釋為,人生意義在于正确的滿足。就情感評價而言,滿足是對一項活動的積極評價,認為這項活動是值得的。就情感的正确性而言,對一項活動的滿足是正确,當且僅當這項活動确實是值得的。将人生意義理解為正确的滿足,解釋了滿足的評價性内容與活動的客觀價值之間的對應關系。

為了澄清和區分“滿足”和“吸引”這兩個概念,金教授随後介紹了沃爾夫的理性主義能動性模型。類似地,吸引和滿足都具有評價性和動機性。為了說明兩者的區别,金教授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鋼琴家演奏出自己滿意的音樂。其中,吸引是指在認識到音樂的價值并産生參與彈奏的動機這個過程中,鋼琴家所經曆的體驗。滿足是指在認識到自己演奏的價值,從而産生繼續參與演奏的動機這個過程中,鋼琴家所經曆的體驗。

在區分了“滿足”和“吸引”之後,金教授将講座引向滿足的特征,他認為滿足是一種情感。滿足具有非概念的評估性,具有動機性,不由體驗滿足的主體所控制,并且滿足能夠呈現在表情上。這些特征皆表明滿足是一種情感。

為了進一步理解滿足的情感,金教授轉向了探索滿足體驗是否具有獨特的現象特質這個問題。金教授認為它有獨特的評價性現象學,但它不可化約為感覺、認知或施動現象學。滿足體驗不可化約為感覺現象學,是因為滿足體驗在不同的活動中差異很大,它們似乎并不共享共同的感覺現象學。它不可化約為認知現象學,是因為滿足幫助人專注于活動、并順利有效地行動這一事實。它是不可化約為施動現象學,是因為滿足産生于積極參與的過程中,而這不是人能積極感受到的對象。然而,滿足體驗确實具有獨特的評價性現象學。因為通過滿足體驗,特定的活動将其評價屬性呈現給情感者,并引導情感者将評價屬性賦予活動。

由于這種滿足的評價性現象學僅僅是情感的一部分,金教授進一步提出了這種評價性現象學的價值問題。他認為滿足的現象學之價值不在于享樂性,而在于它的認知作用和激勵作用。活動完成後的成就感可以是一種強烈的享樂快感,但是滿足指向的是活動帶來成就感的動力。作為發現我們的才能和能力的工具,滿足具有認知作用。在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上起到了激勵參與的作用方面,滿足具有激勵作用。

講座結束後,金老師與在座老師及學生就情緒的本質部分問題、成就感與客觀價值的不匹配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互動與交流。會場學術氛圍濃厚,與會師生均表示收獲頗豐。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