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吳猛教授做客長江論壇第176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9
本網訊(通訊員唐雲博)11月26日,由BEAT365唯一官网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beat365体育官网承辦的長江論壇第一百七十六講在振華樓舉行,複旦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吳猛教授以“論青年馬克思對近代‘規律’概念的内涵的改造”為題,為我們帶來了精彩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周可教授主持。
吳猛教授首先介紹了馬克思“規律”概念的近代思想語境。吳猛教授指出,在中世紀,事物的必然性的原因被歸于上帝,文藝複興以來,對自然物本身規律的理解受到重視。培根将規律理解為事物内部的客觀性關系,為規律賦予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兩層内涵。康德強調規律的“客觀性根據”,即“一切顯象的統覺的綜合統一”。黑格爾将“規律”概念轉化為其邏輯學的一個環節,實現了規律的普遍性與必然性與規律本身的統一。這些近代哲學家對規律的分析都基于規律的普遍性與必然性的預設,說明這種預設則需要回到斯賓諾莎。斯賓諾莎關于自然均質化與自類有限原則的觀點很大程度上界定了近代哲學的規律觀念,并且在對世界的均質性的理解上,與笛卡爾保持了一緻。
吳猛教授接着分析了青年馬克思對于“規律”問題的初步思考。吳猛教授認為,基于上述理論背景,馬克思在規律問題的思考上有繼承傳統的一面,但同時也具有鮮明的反叛精神。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規律概念的内涵基本上還是事物内部的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聯系。但是對青年馬克思而言,規律不是抽象的規律,而是事物的根據。所謂根據,就是使得現象稱為現象者,它在内容上與現象有必然的内在關聯。所以,原子偏斜規律的必然性不是來自預設的世界均質性,或原子通過與同類對象的聯系來建構自身,而是原子及其所代表的自我意識通過不斷打破自身從而建構自身的獨特結構。可見,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關于“規律”的理解有兩個關鍵性的思想位移,即普遍性維度的特殊化和必然性維度的建構性。馬克思這種獨特的理論視野,在《萊茵報》時期延續下來,規律的建構性特征在馬克思關于“自由的自然規律”的讨論中有着突出體現。
吳猛教授随後闡述了青年馬克思對于“規律”概念的進一步結構化理解。吳猛教授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的私有财産概念與市民社會概念的内涵變化進行考察,指出了馬克思關于“規律”的理解所出現的“二重結構化”轉向。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的經濟規律中發現了其隐含的異化勞動狀态,并進一步将這種異化勞動狀态還原為私有财産的普遍統治。在這一分析模式下,馬克思的規律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具有了新的内涵:規律的普遍性現在指特定時代出現的特殊的普遍性,也就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普遍性力量(私有财産)及其産物(異化勞動)所具有的普遍性;而必然性指的是基于某種表現意識形态性質的規律(如國民經濟學所揭示的經濟規律)而建立起來的普遍性力量與其結果之間的必然性。吳猛教授總結道,青年馬克思對規律的這種結構化理解,為日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框架的建立提供了論域、方法和理論目标三個方面的準備。
在吳猛教授的講座後,周可教授進行總結。周可教授指出,規律概念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範疇,吳猛教授的報告為重新理解馬克思的規律概念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同時,周可教授指出,近代哲學家關注機械運動的規律,其規律學說指向的是牛頓物理學說描述的物質世界,而馬克思更為關注人的自我意識運動及其規律性,指向面向人的世界。馬克思所論述的規律的普遍性與必然性統一于人的實踐當中。
在講座最後的交流環節中,吳猛教授與在場師生就馬克思規律概念的自由維度,尚未建構完成的對象的必然性何以可能,以及如何理解曆史唯物主義規律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