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蘭州大學陳聲柏教授來我院做“宗教信仰與邊陲漢人社會:以甘南藏區臨潭為例”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30

本網訊(通訊員陳凡昕)11月24日下午,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宗教信仰與邊陲漢人社會:以甘南藏區臨潭為例”講座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報告廳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陳聲柏教授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儲昭華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評議。

陳教授的講座以位處漢藏交界的甘南臨潭縣為例,呈現邊緣社會案例背後宗教學理論與經驗之間的張力,進而針對臨潭縣的曆史與現實提出了一系列開放性問題。

(陳聲柏教授講演)

講座伊始,陳教授介紹了臨潭地區的地理位置、民族與宗教構成,并重點分析了當地漢人社會的來源與形成。臨潭古稱洮州,位于甘肅與西藏的邊陲交界處,被稱為“漢藏走廊”,在明清時期發揮重要的軍事作用。當地社會主要由三大族群構成,即藏族土著民族、元明時期流入的回族及明代以戍邊名義從江淮地區遷入臨潭的漢族,宗教信仰包括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民間的十八龍神信仰等。

接着,陳教授援引塗爾幹對宗教的定義,考察了臨潭地區的十八龍神信仰及其對當地社會的塑造。臨潭十八龍神是明初“神道設教”和國家在精神上控制地方民衆的産物,同時也成為民間行使地方自治權力的必要資源,以及身處藏區或身處邊陲的漢人進行自我建構和塑造社會認同的組織形式。随着社會變遷,十八龍神信仰不僅達成了漢人内部的社會認同,更是深刻地促進了臨潭這一邊陲社會的跨族群和諧關系和文化認同。

緊接着,陳教授闡明基督教的傳播如何緻使臨潭漢人社會的分化。自基督教于十九世紀末進入臨潭以來,其影響主要集中在當地的漢人社會,信仰基督教的漢人逐漸被其他漢人視為信奉“洋人教”的異見者,由此導緻了漢人社會中持十八龍神信仰者與持基督教信仰者之間的隔閡。

最後,陳教授根據臨潭社會的曆史與現實狀況,提出了一系列開放性追問,即為何當地十八龍神信仰曾經促進跨族群認同,而基督教的傳入則導緻臨潭漢人族群分化,以及當下的十八龍神能否繼續發揮族群融合的功能等議題。

在講座的提問環節,現場的老師與同學分别就宗教與社會問題之間的關系、原教旨主義與移民社會的寬容等問題請教陳教授,陳教授均予以細緻回應。

(吳根友教授評議)

(儲昭華教授提問)

(文碧芳教授提問)

講座結束之際,儲昭華教授向陳聲柏教授表達感謝。吳根友教授高度評價了陳聲柏教授對宗教與民族問題所進行的微觀社會學考察,肯定從實證經驗出發的歸納式研究是對于概念與理論的必要補充,并就陳聲柏教授的演講進行了充分且詳盡的評議。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

(攝影:周衿瑤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