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清華大學瞿旭彤副教授談“從什麼是真理到誰是真理:一種批判實在論的基督教真理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30

本網訊(通訊員 張梓甯)11月27日下午,應beat365体育官网蘇德超教授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瞿旭彤做了題為“從什麼是真理到誰是真理:一種批判實在論的基督教真理觀”的講座。講座由蘇德超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車桂教授、楊雲飛教授評議。

蘇德超主持講座

瞿旭彤從現代性問題出發,結合吉萊斯皮(Michael Allen Gillespie)的《現代性的神學起源》,認為現代性并不是布魯門伯格《現代的正當性》所認為的自我主張(Selbstbehauptung),而是人之為人(Person)的個體性的發現。吉萊斯皮認為,現代性的産生源于擺脫唯名論革命所引發的危機的一系列努力。這些努力“最深的分歧不是在存在論層次上的(ontological)[全能的任意上帝],而是存在者層次上的(ontic),不是關于存在的本性,而是關于人、上帝、自然這三個存在者領域中哪一個具有優先性”。

瞿旭彤講授“從什麼是真理到誰是真理:一種批判實在論的基督教真理觀”

在吉萊斯皮看來,為了應對唯名論革命所引發的危機,歐洲出現了三種傳統,即基督教人文主義(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笛卡爾及之後的歐陸傳統、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埃克哈特、培根、霍布斯及之後的英美傳統。其中,“笛卡爾與霍布斯的差異是導緻現代性道路發生分叉的關鍵核心”,我們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活在由霍布斯所主導的機械論世界中。接着吉萊斯皮的觀點,瞿旭彤闡發了他對形而上學古今之變的理解。就歐陸哲學的形而上學傳統而言,古典形而上學以亞裡士多德的大綜合和托馬斯-阿奎納的大綜合為典範,試圖融合哲學、神學和科學;而現代形而上學則至少有如下三種:從人的本己可能性出發的哲學(以康德、尼采等德國哲學家為代表)、從超越且臨在(而非内在的)的上帝出發的神學(以巴特、朋霍費爾等德國神學家為代表)、從系統運作出發的社會理論(以盧曼等德國社會學家為代表)。

面對上述三種形而上學所具體的不同的真理觀,瞿旭彤以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為基本立場,結合《約翰福音》關于真理問題的具體經文,試圖闡發其中恩典真理觀的豐富内涵,即如下多維度的真理觀:1.作為恩典事件的真理;2.作為回應行動的真理;3.往往具有基本情感态度的、作為信念的真理,并且真理的信念維度往往會表達于相應的句子或命題;4. 真理作為共同體共識,作為在某一共同體内具有确定性的、并得到承認和接受的知識。最後,在此基礎上,瞿旭彤以亞裡士多德“拯救現象”的方法論為參照,提倡“求真共同體”的具體主張與實際踐行。

所謂批判實在論,是進行哲學(包括真理問題)或形而上學(比如,存在和認識的根據問題)活動一種可能的、并且已成現實的理論視角。這一理論視角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才得到明确的界定和發展,其提出者是社會科學哲學領域的英國思想家Roy Bhaskar(1944-2014年),并且在科學與神學對話領域得到廣泛的運用。

瞿旭彤指出,批判實在論想要打破康德的本體和現象之分,強調認識論被本體論規定,試圖給出一種強調“可能性”和“生成性”、處于實在論與建構論“之間”的哲學方案。批判實在論一方面認同實在論強調現成性和構成性的既有主張;另一方面認為,知識是由可錯人類在特定社會處境下建構的,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充其量是近似的(approximate)。所謂“批判”,即認識要始終面對來自實在(Wirklichkeit;或實事, Sache)的批判、并進行自我批判。落實到真理問題上,我們可以說,真理(可能)能夠被人(出于某種視角,無論是何種理性、意志和情感等的,還是某一具體科學學科的)進行認識,但不能全然地和靜态地把握和定義。就此而言,無論是真理,還是實在,都并非有待揭曉的謎底、有待完整的拼圖;而是在揭示與公開自身的同時保持為奧秘,并保持與人的信念表達與共同體共識或知識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無論是人的信念表達,還是公開的共同體共識甚至确定性的知識,都并非真理和實在自身,而隻是認識真理和實在之路上有待提升和加強的具體呈現(logoi)。

講座現場

在批判實在論的基礎上,瞿旭彤提出“恩典真理觀”:唯有借着上帝通過耶稣基督而來的恩典,人才有可能認識上帝的真理。這一真理觀首先來自對《約翰福音》的理解和解釋。在瞿旭彤看來,若想了解基督教真理觀,《約翰福音》先于任何神學家或哲學家的文本,是首要、且必須關注的文本。

為了理解《約翰福音》,瞿旭彤認為需具備如下三個前提:1.《約翰福音》并非在講人的可能的可能性 (即現成性的什麼),而是人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即可能性的如何);2.《約翰福音》首先關注的并非“什麼是真理”,并非在追問本質的什麼(即存在的真理),而是“誰是真理”,追問作為位格和行動者(Person)的上帝的如何(即上帝的真理);這樣的真理絕非句子或命題的真理(Satzswahrheit),盡管也可在一定程度被表達于句子或命題;3.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約翰福音》以“在基督裡”(in logos,單數的邏各斯)回應柏拉圖以來的“在複數的邏各斯裡”(in logoi)(即所謂“第二次最好的航行”)。

在構建恩典真理觀時,結合對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簡要概括,以《約翰福音》具體經文為參照,瞿旭彤提出了六個要點。第一,作為恩典事件的真理,即真理自身的開顯[與遮蔽];就認識真理的可能性前提而言,存在着道成肉身神學和十字架神學之間的張力;上述現代形而上學(特别是德國形而上學傳統)至少局部是以路德以來的十字架神學為前提的。第二,真理的聖靈是認識真理的保障和見證。第三,真理相關者施行、見證與指向真理。第四,隻有耶稣基督才能作為真理自身和真理的持有者,人(包括其門徒)的信念與宣稱(logoi)不能等同于耶稣基督的信念與宣稱(logos)。第五,關于真理的溝通與建構往往是非常艱難的,不僅存在着往往隐含的基本情感态度(比如,路德的信任、霍布斯的恐懼、尼采的懷疑等),而且信念表達和真理宣稱還存在着個體信念、共同體共識、以及相對确定性的知識等不同維度。第六,真理發生的場所涉及靈恩和體制之間的張力,體制性的具體場所(比如,理性、意志、欲求、良心、情感、自然、曆史、文化、藝術、教會、聖經、神學等)随時可能都會遭遇到來自靈恩的挑戰與更新。

最後,瞿旭彤引出亞裡士多德“拯救現象”的方法論,旨在提倡和闡發“求真共同體”這一主張。“求真共同體”不僅在理想的設定中、而且在實際的操作中以追求真理為實際行動,并試圖融合關于真理的不同解釋傳統(比如,符合論、融貫論、共識論)。就對待真理的态度而言,求真共同體并不宣稱自己已找到、并占有真理,不以自己為真理的代理人自居,而是在一同尋求真理的道路上提出自己的真理宣稱,并且試圖發展出不同的具體方式來考察和檢驗自己的真理宣稱。這些方式往往是公開的、公共的,不僅批判其他的真理宣稱,而且也對自己的真理宣稱進行自我批判。

在評議環節,蘇德超總結了瞿旭彤的報告,并對其表示感謝。

車桂贊賞瞿旭彤對“求真共同體”的提議,并借此強調與年輕一代學者進行交流和學習、以及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希望學者之間能有超越國界的團結和共同求真。

車桂與瞿旭彤展開交流

楊雲飛總結了瞿旭彤的發言并提問。楊雲飛指出,報告結尾處對“求真共同體”的刻畫是一種康德式共同體,但是,這種共同體與恩典共同體之間具有一種緊張關系,他希望瞿旭彤能解釋其中的張力。瞿旭彤以為什麼求真作為回應,其中特别提到尼采關于真理欲求的觀點。他以尼采關于真理是因為恐懼死亡而維持此在生命的動力學機制為切入點,并與康德對可靠性和科學性的強調形成鮮明對比。在相關問題上,瞿旭彤與楊雲飛展開了多番往複的深入對話。

楊雲飛與瞿旭彤展開交流

最後,瞿旭彤還回應了同學們的問題。面對強調自然科學真理觀及其相應還原操作的同學,瞿旭彤回應道,人的生命不應僅僅被還原為物理或生理等科學經驗的(empirical)層面。即使面對虛拟世界這一思想可能(這很可能隻是可能的不可能性),即使是面對人根本就不可能走出洞穴(無論是自力,還是他力)這一思想可能,人在思考:科學經驗的對象層面之外存在着實的(real)、真的(true)現成性維度、甚至還存在着使得科學經驗對象、實的、真的成為可能的可能性維度。這樣批判實在論的情感态度、意志欲求和理性思考本身就已證成了人的主體性和人性,盡管這樣、彌足珍貴的主體性和人性依然可能是虛拟世界所生成的、極為脆弱的、甚至是始終處于洞穴中的。

面對上述恩典真理觀可能過于強調個體性、甚至将絕對真理相對化、從而會導緻很多問題(比如,失序,失範,确定性的喪失)的質疑,瞿旭彤回應道,他特别強調“之間”。就人的真理宣稱而言,隻有人隻能在絕對和相對“之間”做出和踐行自己的信念表達和真理宣稱。對喜歡講絕對真理的人,要強調人的相對性和現成性、以及真理對人而言的不可透明把握和全然确定;對喜歡将真理相對化的人,要強調真理自身的絕對性和可能性、以及人對啟示自身之真理的信念增強、共識建構、确定性/知識提升。就此而言,作為logos的耶稣基督(一)是其中關鍵,隻有單數的邏各斯自身才能統攝出自不同視角的(比如,情感态度、意志欲求、理性認識等)、在具體時空處境中的、複數的邏各斯。

在熱烈的互動交流中,講座圓滿結束。


(攝影:李心怡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