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籍華裔哲學家成中英談“哲學論文創作的邏輯和倫理”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2-04

本網訊(通訊員 彭文楷) 12月3日下午,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國際易經學會主席、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國際诠釋學研究院院士、A&HCI英文期刊《中國哲學雜志》主編、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成中英(Chung-ying Cheng),做客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第66講,此次講座的主題是“哲學論文創作的邏輯和倫理:成中英與陳波對談” 。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并評論。國内外共100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陳波教授主持

在開始講述具體的關于如何創作哲學論文之前,成中英首先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生涯與哲學旨趣。成中英于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蒯因等教授研究分析哲學與邏輯學,他基于個人的志向和追求,同時也成為了诠釋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等歐陸哲學、儒釋道墨等中國哲學方面的專家。

成中英認為,西方哲學傳統中的核心是邏輯與理性,因此對西方哲學的學習始于對邏輯學的學習。成中英指出,對邏輯和哲學的使用應該最終落實在生活、語言和世界之中,而非進行一種純粹的、技術性的、形式上的推演。邏輯的目的在于發現真實世界,哲學應該具有足夠的人文理想,得出的結論應該與科學和倫理挂鈎,而非隻是形式上的真理。基于這樣的傾向和理想,成中英沒有選擇去做純技術性的數理邏輯,而是關注歸納邏輯,并将此作為其博士論文的主題。

随後,成中英進一步闡明了他的哲學旨趣。成中英認為,中國和西方在文化、哲學和生活上所堅持的傳統具有很大的差異,西方的行為邏輯是邏格斯中心主義的;而中國則更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統一。中國的哲學學者在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很難跨入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而具有足夠創造出一流哲學成果的能力,反而是挖掘自身傳統中有價值的内容更為可取。因此,當代中國人做哲學的目的就在于,以西方哲學的方法完成對中國哲學的重建,在對自身傳統有所保留的基礎上,認識到西方哲學的長處,最終以重構中國哲學的視角去理解西方,幫助西方,乃至于改變西方,以達成某種和平的理解。

成中英教授主講“哲學論文創作的邏輯和倫理”

接下來,成中英正式進入了講座的主題,即關于哲學論文創作的邏輯和倫理的讨論。成中英認為,一篇好的哲學論文既是在邏輯和概念上清楚的,又是在哲學上有責任感和抱負心的。

成中英将其分為六點來分别進行論述:

第一,論文要重視邏輯的嚴謹性。其中包含一緻性、明确性、規則的聯系性和整體的可能性,要運用邏輯來克服語言的漏洞和模糊,即不能前後矛盾,也不能模棱兩可,從而凸顯觀念的清晰性和思維運行的推理性。成中英借助《中庸》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概念來對此進行強調,并以此指出中文的表達雖然可以是詩化的,但也可以是追求邏輯的。

第二,論文要有清楚的表達和概念使用。作者需要對自身能力有足夠的評估和認知,寫作論文時,需要邏輯地看待語言所表達的邏輯,以及如何傳達思維的邏輯性,同時也要與具體事物聯系起來,指稱分明,把重點意思凸顯出來。

第三,論文要體現作者對哲學所做的貢獻。寫論文時,需要開宗明義,将論文的内容和主題、作者的立場和洞見直截了當地給出來,站在讀者角度思考,使讀者能夠足夠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貢獻。

第四,論文要充分參考前人的意見。哲學讨論需要有完整的曆史概念,對哲學史上前人思想中的各種各樣的概念的清晰把握。對哲學經典給出融貫的诠釋,在論文所重新建構起來的框架中将經典的思想整合為一體,并對其提出創新的觀點,以自己的诠釋重新照亮經典。

第五,論文要在寫作中注重倫理。不僅要參考前人意見與作者的原本邏輯,也要參考其他研究者的重要論述和分析,以及在當前和最近影響、提示你相關寫作的動力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白前文的重要性和對前文作者的緻謝。目前中國學者和博士生寫作論文很少提到他人,也很少提出最近參考資料,對前人的成就和當前作者的啟發不做回應,不給予适當的評價,殊為不妥。

第六,論文要有明确責任性。論文寫作是一種有責任的社會性活動,學習哲學是為了自身和社會的完美,例如,對儒家哲學研究需要的是一種體系性的理論,不僅是各種倫理秩序,更是為人之道。在明确了作為中國人的哲學的目的之後,就應當明确哲學的責任與方法:為了中國哲學,我們要去學西方哲學;而為了西方哲學,我們也要去學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哲學傳統,中國文化是一種哲學的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資源。而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溝通的哲學、走向世界的哲學、整體化的哲學。

最後,成中英對此做了簡短總結,并希望中國的哲學學者都能在此基礎上為中國哲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陳波教授評議

在評議和對談環節,陳波總結了成中英的講座的主要内容,即中國哲學學者的抱負、雄心、志向,以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雙向貢獻、促進彼此的交流和理解的哲學前景。陳波盛贊成中英本人就是這樣的哲學家,學貫中西,研究領域橫跨分析哲學、歐陸哲學和中國哲學。陳波還提到了成中英曾經與威廉姆森的一次對話,那次對話富有成效,展現出了成中英在哲學上廣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洞見。

關于哲學論文的寫作,陳波以親身經曆為例,講述了自己從五十多歲開始寫作英文哲學論文并在國外期刊投稿的經曆與心得。陳波認為,哲學論文的寫作實際上是一種對話,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工作。因此,要在學術傳統中說話,在學術共同體中說話,通過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話,對自己觀點提出比較嚴格系統的論證,以及對他人的不同觀點做适度的回應。要寫有意義的哲學論文,就不能滿足于隻把别人的東西搞清楚,對于不同意的觀點,給出清晰的反駁;而對同意的觀點,則給出進一步的辯護和發展。

陳波坦言其對中國哲學的内容了解不深入,因此在提問環節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做中國哲學史?在近幾十年以來的中國哲學範式中,大部分學者都試圖在中國哲學中找西方哲學中的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觀、倫理學之類的概念,将以西釋中作為研究方法。但近來有學者對此提出反思,認為這些概念是強加于中國哲學的,是對中國哲學思想本身的扭曲,因此要以中釋中。我們應如何看待這種分歧?

第二個是如何在中國做哲學?中國的哲學學者是否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必須要是獨創性的、系統性的,但目前的中國似乎在這方面仍然十分缺乏。此外,大量的中國學者雖然研究西方哲學,但并不參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這種現象是否合理?

對第一個問題,成中英在回答中回顧了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餘英時、杜維明等幾代新儒家學者的思想和學術方法,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曆,認為無論是用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去解釋都隻是方法選擇上的不同,但哲學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内在生命體驗,是對這種體驗下産生的獨特問題的回答,這才是哲學的本體,因此方法是次要的。

對第二個問題,成中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應該是開放性的,既需要根植于中國人的生活體驗,也需要面向世界上不同的哲學傳統。中國學界目前現狀中的問題不僅是交流不足,還有理解不足、文字造詣不足、讀書不足等大量的問題。而成中英給出的解決方案就在于中西哲學的交流與重構。成中英提出了對下一代哲學學者的期待和鼓勵,他認為不止有在西方傳統下才能做哲學,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哲學傳統。

講座的最後,成中英大緻介紹了他即将出版的《中國哲學簡史》等六部中英文新著,陳波對此表示了祝賀和敬佩。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