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第九屆“分析進路倫理學”暨第二屆“帕菲特道德哲學專題研讨會”在我院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2-06

本網訊(通訊員胡佳怡、高盛藝、何浩生、金琦)11月24日至26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第九屆“分析進路倫理學會議”在beat365体育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召開。本次研讨會圍繞“帕菲特的道德哲學理論”展開。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為會議開幕式緻辭。

11月25日上午階段的會議圍繞規範倫理學主題展開,由《道德與文明》編輯部的編輯段素革主持,共進行了三場報告與評論。

第一場的報告人是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範震亞老師,主題是《優先主義的獨立性難題——兼論平等主義與充足主義正義觀》。範震亞老師借助Feinberg的比較性正義(人際比較)與非比較性正義(自我比較)這一對概念區分來考察優先主義與平等主義、充足主義之間的實質性差異,并指出優先主義會因為對“處境較差者”的界定不清楚而在歸類上會遇到困難,其中:關系優先主義與平等主義之間不一定存在差異,即使存在,也是非實質性差異;門檻優先主義與充足主義之間不存在實質性差異;絕對優先主義即便與平等主義、充足主義之間存在實質性差異,它也因缺少道德根據而無法被算作一種分配正義理論。

華東師範大學徐峰老師進行了題為《誰的主義,何種獨立性?》的評論,具體提出了“避開福祉的理論是否是一種可取的分配正義理論?”、“什麼是獨立價值?”等問題,并提出了考慮分配正義理論需要考慮更多角度(如時間維度)、需要考慮分配正義理論的更複雜、精緻的版本等建議。

的報告人是四川大學陸鵬傑老師,主題是《論帕菲特對優先主義的辯護》。陸鵬傑老師指出優先主義會面臨“将個人内部的權衡取舍等同于人際之間的權衡取舍”的批判,而帕菲特進一步提出的混合型的優先主義也無法容納我們對公平的重視;且“向下拉平反駁”并不能夠證明優先主義比平等主義更可取;由此在相關案例中,平等主義實際上會比優先主義更加有說服力。

BEAT365唯一官网劉曉飛老師進行了題為《帕菲特的向下拉平是否擡石砸腳?》的評論。針對陸鵬傑老師“帕菲特的回應意味着‘不應該區别對待最終結果和預期結果’,但他對向下拉平的回應卻主張應當區别對待最終結果和預期結果”的主張,劉曉飛老師指出:在較不利者境況得到提升的情況下,“向下拉平”反駁的力度會被極大削弱;且事實上Maximin、Leximin等原則都可能出現“向下拉平”,但它們的回報是保障了境況最差者的利益被優化,優先主義也是這樣。

的報告人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劉思甜老師,主題是《基于非同一性問題對反出生主義的責難》報告。劉思甜老師首先對反出生主義的思想來源和主要内容進行了介紹,然後對貝納特關于反出生主義的不對稱性辯護進行詳細闡述,接着在論述帕菲特人格非同一性觀點的基礎上對反出生主義的相關論證進行反駁,最後得出雖然非同一性問題自身也是站不住腳的,并不能駁倒反出生主義,但這并不意味着反出生主義就是正确的。

湖南師範大學文賢慶老師進行了評論,指出:雖然貝納特認為“存在總是一種嚴重的傷害”,但隻有存在了才能談論傷害與否,沒有人的存在就沒有反出生主義;康德的考慮并不能合理推出反出生主義;痛苦是相對于快樂而言的;“非同一性問題對反出生主義的責難”與文章總體存在不連貫性等問題。

上午階段的會議最後,進行了規範倫理學領域圓桌會談環節,共有五位與談人參與,分别是BEAT365唯一官网李勇老師、BEAT365唯一官网陳江進老師、廈門大學張會永老師、湖北大學阮航老師和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老師。李勇老師提出了“在讨論優先主義、平等主義和充足主義時,我們為什麼擁護某一直覺而非另一直覺?”的問題;并指出在家庭論域中,分配似乎與優先、平等、應得都沒關系,而是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因此分配問題的讨論是否與論域有關?而在全球範圍内分配理論的适用度又有多大?陳江進老師認為,在考察優先主義與平等主義、充足主義之間的實質性差異時,也許并不需要引入Feinberg的比較性正義與非比較性正義概念,“如非必要,勿增實體”;并對關系優先主義的核心觀點提出了質疑;張會永老師指出,“優先缺少道德根據”似乎是在摳字眼,且優先主義存在問題并不能直接推出平等主義更好;康德的理論會認為生育是人的自然屬性,從康德的理論推出反出生主義是很困難的;阮航老師指出,帕菲特的非同一性問題與反出生主義核心探讨并不相幹,因此這種讨論脫離了其本身的語境;且“更好”或“更差”是基于比較的,在這基礎上應設想有存在的人;葉金州老師則側重分配理論的規範性理解,提出了“正義本身去哪裡了?”“正義本身是否是基礎的?”“家庭價值與正義分配哪個更重要?”等問題,并認為單一的分配理論可能都是有問題的。

最後,範震亞老師陸鵬傑老師對各位與談人的評論、現場老師同學的提問都做了簡要回應。範震亞老師作出了“如果優先主義隻是作為一種分配策略,将會付出巨大代價”、“引入Feinberg的比較性正義與非比較性正義概念是因為這對概念有助于理解分配正義理論”、“門檻優先主義中的門檻是出于自我比較,而這個門檻的标準是靠直覺把握的”等回應;陸鵬傑老師也對文中的運氣平等主義進行了解釋,即在文章的例子中,平等主義能夠比優先主義給出更好的結論。


11月25日下午階段的會議圍繞交叉領域主題展開,由《哲學分析》編輯部的編輯牛婷婷主持,共進行了四場報告及評論。

第一場報告人是華東師範大學惠春壽老師他的報告主要讨論羅爾斯理論中原初狀态與個人觀念的關系,并主張,與主流看法不同,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前期并不依賴于個人觀念;後期則發生轉變,預設了實質的個人觀念,并旨在表達它。

報告起始,惠春壽老師以鋪陳讨論的背景作為引入。帕菲特訴諸對個人同一性的讨論,反駁了羅爾斯對功利主義“漠視人的分離性”的批評。對此,羅爾斯的回應是,指出這個問題是要在道德哲學層面而非心靈哲學層面解決的:康德主義對個人同一性的強标準正确捕捉了個人觀念的特性,所以更可取。這個回應看起來似乎完全把康德的個人觀念當作了前提;相應的,主流解釋也認為羅爾斯是依據康德的個人觀念設計了原初狀态。

接着,惠春壽老師點明自己的主張:羅爾斯的原初狀态并非依據康德。第一,在《正義論》裡面,無知之幕不是依據康德設計,而是訴諸對公平的直覺;可見對其設計可以獨立于康德的個人觀念——功利主義者哈桑尼也曾提出對無知之幕的構想。第二,羅爾斯有很好的理由拒絕依據實質的個人觀念來設計。羅爾斯認為正義原則會影響被采納的個人觀念,故而如果設計原初狀态時訴諸個人觀念,就倒果為因了。可以将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康德的提及理解為這隻是理解原初狀态、而非證成它的方式,總之,個人觀念不是正義理論的基礎,而是其結果。

緊接着又有一個疑點,為什麼後期羅爾斯又承認原初狀态是基于康德式個人觀念設計的呢?這樣訴諸實質的個人觀念,不就會危及原初狀态的證成功能嗎?對此,惠春壽老師如此解釋。第一,羅爾斯後期哲學就是在處理這個問題,他采取“雙管齊下”策略作為回應:一方面改變正義理論的應用範圍為隻針對現代西方社會的主張,另一方面将康德式個人觀念重新表述為關于公民的政治觀念。第二,正義理論的證成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前期隻是一個穩定性論證,原初狀态的論證外在于正義觀念;後期則分要兩個階段來證成,原初狀态的論證内在于正義觀念,後者的證成需要重疊共識的幫助。

最後,惠春壽老師簡要介紹了該工作對非羅爾斯主義者的價值。由本報告的讨論,可以發現不同的分配正義理論背後是有不同個人觀念的。在不同的分配正義理論背後,我們可以追問其不同的社會理想是什麼——我們需要思考想要以什麼方式和别人過共同的社會生活。

華中科技大學葉金州老師進行了評論,他主要提出了兩方面的問題:問題一,羅爾斯的轉變,是否意味着正義論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前期《正義論》的目标很高,想要給全世界提供一個理性人就得承諾的模闆;而後期證成的強度卻變得非常弱,隻要公衆能夠采納即可,将對正義的提及取代為“自由的合法性原則”。如何處理羅爾斯和這樣的轉變之間的關系?這是變“慫”了的羅爾斯,還是換了任務的羅爾斯?問題二,羅爾斯在預設了個人觀念之外,還預設了關于社會的觀念,并在他的結構觀念中同時使用了二者。最好同時處理兩邊的問題,并考慮回應羅爾斯相應的完善論這一“引戰”結論。

第二場報告由深圳大學王帥老師帶來,他的報告主要評論羅爾斯關于善的薄理論與帕菲特對其的定位。在梳理羅爾斯對人生計劃的說明的基礎上,反對帕菲特把薄理論定位為主觀主義的這一分析。

第一部分介紹了帕菲特關于理由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定義。客觀主義的理由是決定性的,由對象給予,或者是有一些值得産生/預防的結果、或者是因其本身而值得做;對應規範性理由、實質性的理性。主觀主義的理由則不由對象給予;對應驅動性理由、行事的理性。帕菲特将羅爾斯定位為慎思理性版本的主觀主義——他的論證計劃忽略基本事實,沒有考慮對象給予的理由。

第二部分是介紹羅爾斯的薄理論與合理的人生計劃。羅爾斯對理性的善的定義是前兩步給出視角論的解說,第三步集中到生活計劃上——這和帕菲特所說的涉及理由的善很接近。對于羅爾斯,好,是因我們評價的目的而定,同時也是因事物自身的性質而定。而一個合理的人生計劃,則是基于理性選擇、并充分進行理性慎思的,必須涵蓋基本善的說明。

第三部分解釋基于以上說明帕菲特的定位錯在哪裡。第一個錯誤點在于帕菲特所讨論的Blue的選擇。重新回顧帕菲特的劇痛論證,Blue真的沒有對象給予的理由嗎?羅爾斯會回應道,給定Blue恰當考慮關于自己人性的事實、做出了恰當推理,他同樣不會選擇劇痛。第二個錯誤點在于,帕菲特沒有看到羅爾斯對客觀的理性計劃與主觀的理性計劃所做出的區分。總之,如果是恰當的慎思理性,是會考慮相關事實的,在這個意義上,羅爾斯并不是理由的主觀主義者。

湖北大學阮航老師評論中,主要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技術方面的問題。标題有誤導性。标題中Parfit’s Subjectivism about Reasons,容易讓人産生這樣的誤解,即帕菲特主張了某種主觀主義理由理論,而實際上标題要問的應該是羅爾斯關于善的薄理論是否符合“帕菲特歸類的主觀主義理由理論”而不是“帕菲特的(Parfit’s)的主觀主義理由理論”。第一部分的标題“帕菲特的客觀主義理由理論”看上去很古怪,有離題之嫌。

二是有幾處對帕菲特理論的嚴重誤讀,直接影響到立意是否成立。其中主要是論證中作為小前提的P2:理由如果是對象給予的,就是決定性的。這是對帕菲特理由理論的嚴重誤讀,由此導緻下面的一系列推導和結論都難以成立,所批評的帕菲特觀點不符合帕菲特的原意。

三是對于帕菲特對羅爾斯善理論的解讀,論文也有些地方誤解了帕菲特的解讀,其原因主要源自第二個方面的問題。

四是羅爾斯的善理論是否一緻于帕菲特所歸類的主觀主義理由理論,這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問題。阮老師認為,帕菲特的歸類之所以值得商榷,是因為帕菲特的元倫理理論框架和羅爾斯恰恰是相反方向的。帕菲特認為人類是能夠理解和回應理由的存在者,因而從外在于人的理由出發,由下至上地探究道德真理的存在;羅爾斯的元倫理框架根本上是康德式的,認為理由來自主體的理性建構(或創造),是人類理性去規定經驗的對象而産生的,遵循由理性到理由這一由上至下的進路。因此,帕菲特用從理由出發的框架去歸類羅爾斯的善理論,這種處理方式有些簡單甚至粗暴。也因此,論文認為兩者的理由理論可能趨同,這可能是不成立的,因為兩者的分歧根本上就在于元倫理的層面。

第三場報告由中山大學王東華老師帶來,他的報告主要試圖回答什麼是道德建構主義。報告主要是澄清性工作,在澄清基礎上總結對建構主義理解,以此構成對建構主義的辯護。

第一部分介紹對建構主義的比較傳統的理解——程序主義的界定。羅爾斯是将建構主義引入的第一人,他認為程序性特征是建構主義的定義性特征。對程序主義至少可以有兩種理解:作為規範倫理學的、以及作為元倫理學的建構主義,前者将建構程序僅作為規範證成标準和程序,後者将程序視為實踐規範性的來源及本性。而對這種程序主義理解又存在兩個主要批評。一是羅爾斯的契約論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程序而是其道德基礎,如哈貝馬斯的批評。二是程序主義不足以構成一種具在自身特色的獨立理論。

第二部分談論建構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元倫理學轉向。在羅爾斯之後,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将自己定位于上述的元倫理學而非規範倫理學,将程序作為道德規範性的來源。包括科斯嘉、斯特裡特、詹姆斯等。如果将建構主義理解成元倫理學,可以回應上述的批評二。

第三部分通過建構程序和實質規範性,對建構主義進行一個總括。羅爾斯本人對哈貝馬斯批評的回應為:1)被建構的是具體的規範要求(正義規則),2)任何建構都基于一定的建構基礎;3)建構程序也是與該基礎一緻的,甚至可以說是同一的。科斯嘉的康德式建構主義也是在做類似的工作:定言命令是行動性(agency)的構成性原則。斯特裡特的休谟式建構主義同樣沿着類似的思路:評價性态度作為構成性原則。綜上,我們可以将程序主義元倫理學概括為,把程序作為規範性的來源。

第四部分探讨元倫理學建構主義的理論空間在何處。首先,關于它與表達主義的區分: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持實質真理觀。接着,關于它與實在論的區分,最重要的區别是對規範問題的不同态度(對道德事實的不同理解),前者認為價值或規範要求是原初的、基礎性的,後者則認為被程序所建構,因此是派生的。

第五部分探讨建構主義的居中位置及其理論價值。由第四部分,可以發現建構主義居于表達主義與實在論之間的中間立場。這一位置可以集兩端之所長,既保證道德的客觀性,又能體現其實踐性。

  廈門大學張會永老師進行了評論,他主要提出了如下方面的問題。第一,副标題改為定位建構主義可能更直接;第二,斯特裡特的理論可能會在論證中造成一些問題。比如斯特裡特不認為程序是主要特征,且她是休谟主義者,論證她與康德主義者科斯嘉相似,論證負擔會很大;第三,在讨論哈貝馬斯對建構主義的批評時,隻介紹羅爾斯的回應是不夠的——需要探讨背後的預設從何而來;第四,斯特裡特的評價性态度如果是社會建構的,就不具有原初性;第五,關于建構主義是不是獨立于實在論,科斯嘉本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需要給出對文中做出的區分與科斯嘉矛盾的解釋;第六,最終結論所得的居中立場,是否真的可以解決實踐性問題?科斯嘉持有認知主義立場,并不借鑒表達主義的論證;需要講解如何處理她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關系。

第四場報告由北京師範大學周黃正蜜老師帶來,他的報告主要探讨在康德哲學中,友誼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對友誼持悲觀态度,認為“完善的友誼是不太可能的”,報告旨在改善和發展這一觀點。

報告開篇,周黃正蜜老師首先總結了康德哲學中對友誼的闡述。友誼是一種不完全義務,是愛與敬重的平衡:過多的愛會導緻不平等,敬重能使愛的不平等不會過分化。完善純潔的友誼對康德來說是無法達到的理想。康德這一友誼理論内含多種張力:比如形而上學上友誼是基于善的意向,可在經驗人類學視角下康德又認為友誼的聯結要被限制;再比如道德的友誼要不提供實際幫助,但完美的友誼卻要有“甜蜜的情感”,感性地參與他人的福祉;等等。

學界眼中的康德總是顯得太過“冷淡”,這一友誼理論卻溫情脈脈,以至于研究者們不知道該置其于何處。本報告的目标就是,尋求對康德友誼理論的改造,探尋可實現的友誼;而友誼作為道德決疑論的一個典型案例,也能為解決具體情境中不完全義務的履行問題提供思路。

首先,從探讨康德理論中友誼與愛的區别開始。周黃正蜜老師指出,友誼可歸為愛的義務的特殊類型,“最大程度的互愛”,且具有自由裁量的空間。進而友誼的問題就從如何實現,轉變為如何裁決親密程度的問題。但這裡就有兩個疑問:一是如何選擇親密的人,二是為何要如此強調友誼中的平等、而不是不求回報地付出。對于疑問二,康德的回答強調了在友誼中的自我保存(自愛)這一非道德的感性考量,這捕捉到了友誼中的深沉、敏感、脆弱之處。與疑問二中平等這一消極區分相對應的,疑問一中所提的親密——甜蜜的情感則從積極方面區分開了友誼與愛,不過對于這一點康德沒有說得很清楚。

接下來,周黃正蜜老師讨論了對友誼問題的解決:關鍵是絕對信任如何産生的問題,這就在于如何選擇值得信任的朋友。關于選擇朋友的标準,盡管康德更強調道德方面是否是個好人,但周黃老師認為道德隻是底線,合得來才是更重要的标準,因為甜蜜的情感是否産生并不是我能決定的。

然而,康德很難解決選擇朋友的問題,因為他認為我們不能理性地選擇如何幸福生活;問題再次轉變,首先要解決如何幸福生活的問題——此處的回答受到了亞裡士多德理論中對“自愛”重視的啟發。而關于康德理論中的幸福問題,周黃老師在此前的另一篇論文中已有探讨。康德可以擁抱一種智性的、主動的幸福觀(與感性、被動的幸福觀相對),幸福成為一個二階概念;可運用康德的審美的反思判斷力作出,重要原則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将能建構一種在康德除道德法則之外的、審美的新的規範性。總之,友誼仍是可能的,隻要我們相信塑造一個美好人的可能性,以及結識一個美好人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田潔老師在評論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在康德理論下“交朋友”的問題,以此表達對報告的“(改造後的)康德的友誼仍是可能的”這一目标是否達成的懷疑。

第一,為什麼要交朋友?我們是為了對方、為了自己的道德完善(moral perfection)、為了共同實現的目的、還是慶祝我們兩個生活原則相同之人之間的聯盟?隻有第二個看起來更像康德會接受的,那麼一位沒朋友的人還能實現道德完善嗎?

第二,怎麼交朋友?在康德體系下,敬重人人适用,愛的要求要更高(把别人的目的當成自己的,等等),而友情的要求還要更高:要同意對方對福祉的觀念、我們之間要互惠互通、還要平等,不斷地溝通;還得自我暴露……如此高的要求對于現實的人來說似乎很難是可欲的。以及,更換朋友是否是允許的——我們是在和某個類别還是具體的個人本身交朋友?此外,對距離的需求似乎也不是從尊重本身産生。

第三,怎麼才知道可以交朋友(友誼的知識條件問題)?康德理論中的理想條件可能是要求過度的,對于現實的人來講難以辨識。如下張力值得注意:①借用對方來理解自己的生活,似乎與康德的自主性沖突;②對自保的強調似乎不夠“康德”。

第四,什麼樣的人配有朋友/成為朋友?再次強調,康德意義上交朋友的要求似乎非常之高:需要道德、理性、可交流,動态且開放的主體性,以及自愛的能力,而這與日常生活中的直覺經驗有兩點違背:①一個自我厭惡的人想通過交友成長,她似乎沒有資格如此;②不友好的朋友、原則不同的朋友,有時對我反而助益更大,這卻不是康德的要求所接納的。


下午階段的會議最後,進行了交叉領域圓桌會談環節,共有六位與談人參與,分别是中南大學黃偉韬老師、四川大學湯雲老師、湖南師範大學文賢慶老師、華中科技大學鐘世文老師、BEAT365唯一官网葛四友老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魏犇群老師。

黃偉韬老師主要表達了對第三場報告所處理問題的疑問:如果想讨論建構主義,集中在為什麼該理論更有優勢可能更好;僅說它橫跨兩個領域可能是不足的,因為這也可能恰恰造成了新的問題;湯雲老師先提出了對第三場報告的第五部分的用語的疑問:這裡表述的立場是作為事實還是作為價值?似乎從某個報告人所持有的規範倫理學立場,默認了背後的元倫理學。然後提出了對第二場報告的延伸讨論:作為一個羅爾斯“信徒”,是基于慎思,還是基于其他原因呢?價值立場間互相的說服可能是困難的;文賢慶老師對每場報告都做了一些評論。對第一場:羅爾斯與康德處在不同的領域,這點上看來可能并沒有報告所指的前後期的變化。對第二場:程序在康德式的建構主義那裡很重要,而其它分支那裡就不是這樣,将建構主義用程序性作為總括可能是不妥當的。對第三場:帕菲特理論中的理由與行動更有關,這點與羅爾斯的理由不同。對第四場:是否在根本意義上,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不配有朋友、也沒朋友的,甚至不能說有“且行且珍惜,做到哪兒算哪兒”的朋友?鐘世文老師對第三場報告提出了幾個問題:①很多人不贊同把建構主義歸為元倫理學的定位。②有一些對斯特裡特的歸類和批評可能來自于誤讀,比如在實在論、實踐性等方面的區别;葛四友老師首先作為組織者介紹了兩天會議中報告背後的關聯邏輯,重審“分析進路倫理學”研讨會本身的會議宗旨與規劃——當前正在增加參與者中的年輕力量。之後先對第一、二場報告提出了一些疑問,主要集中在澄清羅爾斯與功利主義者的分野上,以及由此可能給報告中一些觀點帶來的影響,接着也對第三場報告提了建議:題目可能範圍過大,如果囊括太多理論又在理解上有漏洞,該主題可能難以駕馭;魏犇群老師的評論針對第三場報告,詢問其觀點與Shafer-Landau的區别;以及在何種意義上其工作擴大了建構主義的範圍,又是否成功完成了報告所講的任務。

最後,四位報告人依次對以上諸位評論人的疑問與批評做了回應,在此過程中,在場各位參與者也對其中一些争議性較大的問題展開了論辯交鋒。


11月26日上午階段的會議圍繞元倫理學主題展開,由《湖北大學學報》編輯張媛媛主持,共進行了三場報告及評論。

第一場的報告人是中山大學的盧俊豪老師,報告主題是《道德的規範力量與美德理由》。盧俊豪老師首先從道德的規範性力量的三個特征出發,即道德是不偏不倚的、真實而客觀的、可法典化的。進而揭示出其背後的兩個預設:一是預設事實與價值截然二分;二是預設所有适用于道德判斷的人類都被構想為同質性的存在。接着,盧俊豪老師從美德倫理學出發,特别考察了美德的“敏感性”概念,試圖解釋道德的規範性力量與道德真理,說明這種進路的優勢,并由此闡明進一步加深理論構建的可能方向。

四川大學湯雲老師進行了評論。湯雲老師首先對盧俊豪老師的報告做了框架性的概括,即在認知主義框架下,拿掉帕菲特的曆史真空和主體無涉概念,取而代之為美德和曆史概念。他首先對文中的“實踐”概念進行了澄清,表明實踐有很多叙述性的(narrative)預設,而曆史的重要性就在于給出了這種叙述性的預設。緊接着,湯雲老師提出了四點想法:1、報告人認為論文不應該以最小主義為反對目标,而文中給出的例子又是最小主義的典型案例;2、文章訴諸于道德的“敏感性”,是否會導緻一種道德精英主義?即是否預設了某些人更道德?3、文章援引了休谟的所謂的專家意見和時間的檢驗兩個概念來說明“曆史”概念,而專家意見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與道德所要求的客觀性不符;時間的檢驗到底是時間中的什麼東西在進行檢驗?4、假設休谟是對的,那麼哪些美德概念具有權威性?若接受休谟,則會導緻保守的立場,無法解釋變化。

第二報告人是東南大學範志均老師,報告主題是《認知型的動機内在主義》。範志均老師以麥克道威爾的内在的認知主義為标靶,試圖通過康德的綜合統一概念去解決信念-欲望問題,并以康德主義的立場說明内在主義是一個觀念論的問題,即追問規範行動的可能性條件的問題,由此提出一種康德式的動機内在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魏犇群老師進行了評論。魏犇群老師首先對内在主義的諸多變體進行了詳細分類,指出範志均老師提出的認知型的動機内在主義并不在此列。魏犇群根據文中的論述,通過概念分析和推導進一步指出,認知型的動機内在主義實質上就等于認知主義+動機反休谟主義,而這與麥克道威爾的立場并無太大差别。

第三報告人是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金一鑫老師,報告的主題是《論帕菲特對規範自然主義的無足輕重反駁》。金一鑫老師首先對無足輕重反駁的背景做了陳述,然後介紹了柔性自然主義和剛性自然主義對無足輕重反駁的回應。金一鑫老師指出,無足輕重論證是基于規範屬性與自然屬性的差異,而自然主義者則是基于二者的聯結,試圖說明自然主義的規範性主張是實質性的。并且,自然主義者訴諸道德實踐中規範性真理是不容易獲取的,從而說明規範性主張并不是無足輕重的。此外,帕菲特指出,他的非自然主義觀點與自然主義者的立場并不沖突。文章指出,即使自然主義者能夠接受這一點,他們與帕菲特的觀點分歧仍然是深刻的。

中南大學黃偉韬老師進行了評論。黃偉韬老師指出,他與金一鑫老師享有共同的基礎,即他們都認為自然主義者可以回應無足輕重論證。但是他對帕菲特與自然主義者有深刻的分歧這一點有不同意見。黃偉韬老師認為,關于如何在自然的世界中找到道德規範性這一問題,帕菲特以理性為進路,而自然主義者,如雷爾頓,則以經驗為路徑。而報告人僅僅以雙方在方法論上的不同說明分歧的存在是不夠的,希望提供更強的論證說明這種分歧是如何存在以及何以可能得到解決。

在元倫理學領域圓桌會談環節中,湖北大學陶文佳、阮航老師、中山大學王東華老師、中國人民大學田潔老師、華中科技大學鐘世文老師分别對三位報告人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針對盧俊豪老師的報告,大家主要圍繞文章在敏感性概念能否刻畫規範性的客觀性、結構上是否前後統一、美德概念在文中是否為元倫理學框架等問題展開讨論;針對範志均老師的報告,各位老師認為用康德主義解決信念-欲望問題的思路是非常有趣且新穎的,但缺乏具體的論證過程,以至于尚不清楚這一解決方案的成功與否;而對于金一鑫老師的報告,讨論集中于論戰雙方對還原概念的理解。之後,三位報告人均做出了回應和補充。


11月26日下午階段的會議是青年主題專場,共進行了兩場報告及評論。

第一報告人合肥師範學院張潔婷老師,報告主題是《理性行動者:我們是回應理由還是創造理由?》。張潔婷老師指出,規範性理由來源的三種主流觀點的局限性,包括客觀主義解釋力不足、主觀主義無法獲得規範性的實質性正确性、意志主義面臨無限回溯問題。她認為我們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方案——理性行動者不僅可以認識和回應規範性理由,還可以在“困難選擇”情境下主動創造新的規範性理由。雖然這個方案可能存在如定義不明确、能力估計過高等一系列問題,但它為理解規範性理由與行動者能動性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

南京師範大學周文韬同學對論文内容進行了評論。周文韬同學提出了幾點意見:第一,帕菲特“回應理由”的範圍中,似乎并不包含主觀主義及意志主義,以它們為标題似乎不恰當;第二,在說明意志主義時可以适當增加例證來說明被動主義的意志主義與積極主義之間的區别;第三,“創造理由”存在定義和界定的模糊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第二報告人西南大學杜慧同學,報告主題是《論帕菲特對進化拆穿論證的回應》。杜慧同學分析了以帕菲特為代表的非自然主義道德實在論對進化拆穿的回應,主要有兩種:一是削弱進化力量對道德信念的影響,二是論證即使存在道德信念的進化解釋,道德事實依然解釋道德信念。杜慧同學指出,這兩種回應均無法應對進化拆穿論證的挑戰,首先,進化拆穿論證的經驗前提并不是必需的,反駁經驗前提不足以回應進化拆穿論證;其次,第二種回應策略并未對道德事實和道德信念的關系提供合理解釋,由此不能回應進化拆穿論證提出的核心挑戰。

華中科技大學鐘世文老師對論文内容進行了評論。首先,鐘世文老師認為Michael Klenk的論證說明還不夠詳細,需要進一步闡釋;其次,鐘世文老師對第一個回應是否成功持懷疑态度。如果實在論為真,道德信念難以避免實在論的影響;如果實在論為假,具體的信念與進化的優勢不一定具有一緻性。最後,鐘世文老師認為第二個回應已經對道德信念和道德真理的觀念做出了解釋。

圓桌讨論階段,與會的所有老師圍繞“新科技下的學術翻譯、學術編輯與學術研究”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上海師範大學黃素珍老師指出,使用新科技對我們的學術翻譯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其語言的經驗描寫和叙事的敏感性仍遠不及人類,因此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道德與文明》編輯段素革談到,通過體驗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翻譯,通過自定義設置能夠針對不同的受衆有适當的調整,她認為将人工智能運用到學術翻譯上是一種提升效率的方式,并且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它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同時她也強調,現階段我們仍然需要翻譯者和校對者,人工智能尚不能取代人類。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任俊萍指出,我們一方面要看到這個技術的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的高度局限性。同時她認為,翻譯和編輯都不必擔憂人工智能發展的威脅,并呼籲我們繼續保持對翻譯和研究的熱愛。與會的其他老師都表示出對新科技用于學術翻譯、研究、編輯的興趣,同時他們仍然秉持嚴謹的學術态度,認為我們可以使用工具,要注意到工具的有限性。到此,第九屆分析進路倫理學會議順利閉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