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美學講壇】上海交通大學姜丹丹老師做客第八期珞珈美學講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2-09
本網訊(通訊員姚孟堯)12月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魯迅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國際beat365体育官网通信院士、上海Young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姜丹丹老師做客珞珈美學講壇第八講,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圖像與生成——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論繪畫藝術”的精彩講座。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講座,湖北大學文學院吳天天老師、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莊嚴老師評議。
講座伊始,姜老師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時代背景指出,對于法國當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而言,“反再現”或“非再現”的工作是哲學與藝術必須面對和承擔的職責。這意味着把藝術從模仿作為“原型”的現實之關系之中抽離出來,重新思考與世界、與現實的直接的感性的關系。
姜老師指出,通過讨論弗蘭西斯·培根的作品,德勒茲回溯了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演變的曆程。姜老師立足于《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中德勒茲提出的概念與理論,結合保羅·塞尚、埃德加·德加、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分析了從塞尚到培根在表現可知與不可知交彙、可見與不可見交彙上的共性,以及從德加到培根在對扭曲的表達上的承繼。姜老師還對比了委拉斯凱茲與培根的同名作品《英諾森十世》在藝術表現和思想内涵上的區别,進一步強調了培根在感覺表達上的深刻性。
在對培根作品及其在藝術史中的譜系進行充分介紹的基礎上,姜老師回到了德勒茲關于圖像的思考,将之彙攏在其“生成論”與“非哲學”的理論視野之中。通過處理圖像的具體問題,德勒茲重新處理了在哲學與藝術同“再現”的模式決裂之後,如何領會圖像與真實、生成與創造的問題。
姜老師還将德勒茲與莫裡斯·梅洛-龐蒂、亨利·馬爾蒂尼等哲學家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對比,對“無器官身體”、“節奏”、“褶子”、“解疆域”、“再疆域化”等概念作了進一步闡釋。姜老師認為,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的基礎上,德勒茲挑戰了現象學的綜合性知覺所不能回應的問題,比如過渡性或變化的延續性以及如何表現超出理性之外的力量等。
在姜老師的展示後,莊嚴老師和吳天天老師先後進行了評議。莊嚴老師指出,當我們說這些哲學家們是從哲學之外進入到哲學之中的時候,我們已經先假定了什麼是哲學。莊老師認為,圖象如何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圖象如何傳遞意義,是現代法國哲學的重要内容。吳天天老師認為,中國古代藝術與現代後現代哲學間存在對話的可能,似乎現象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都可以用來解讀中國藝術,應該注重對不同思潮間差異的關注。
評議後,賀老師進行總結。賀老師指出,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比較注重現象學整體結構的揭示,而法國後現代哲學更強調突破現象學結構的限制,在現象學的邊緣進行一些探索。賀老師還表示,将藝術各形态完好地納入到哲學探索中,恰恰是美學專業應該進行的工作。
交流互動環節,姜老師與現場以及線上的同學們就德勒茲的“感覺的邏輯”、德勒茲的解構哲學中是否包含“規範性”以及中西哲學與藝術比較研究中到底更應注重會通還是更應注重“間距”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
(攝影:張玉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