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珞珈美學講壇】中南民族大學首席教授彭修銀老師做客第九期珞珈美學論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2-14

本網訊(通訊員劉娟)12月13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南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彭修銀老師做客珞珈美學講壇,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農耕活動的土地之美與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老師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範明華老師評議。

講座伊始,彭修銀老師回顧了東方有沒有美學的曆史讨論,提出東方美學之所以缺失作為一個學科的規範的學術話語,比如西方學者所著的著名“美學史”中都沒有涉及“東方美學”,乃是源于東方美學自身的特殊性,而西方學科的規範性話語未能真正把握東方美學的自身機理與精神實質。彭老師指出,東方美學是一種經驗形态的美學,其研究視角需要從文本書寫轉變到活态書寫,從農耕活動考察中國的審美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思路。

首先,彭老師認為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根于農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家園和萬物共生的和諧思維。東方古典文明更多地呈現為一種有機的農業文明,它是在有機農業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從經濟基礎到意識形态領域的龐大農業文明體系。在此文明基礎上,形成了東方民族人與自然交融共存的生活生存狀态,及其對自然的“同情”觀念。因此,東方美學在這樣的精神氣候條件下熔鑄出了一種與西方美學劃然有别的、具有泛生态意識特征的美學。

其次,彭老師又指出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是土地生命家園的詩性彰顯,并認為東方美學的泛生态意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農耕文明對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及宇宙間萬物生命價值、生态和諧及生命全息的重視,體悟大宇宙生命的整體美與和諧美;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重視藝術生命的完整性和有機系統性,體悟與追求生命價值的相生互化、有機統一;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發展中,體悟與追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呈現為一種有機的生命審美系統、一種天人和諧的生态美景。

最後,彭老師認為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具有一種全球性關懷。農耕活動形成的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是一種治愈技術文明疾症的良藥,其不僅是一種理論、一種體系的建構,更将被用于解決個人、社會以及世界的生活問題,表現出一種全球性關懷。彭老師引用湯因比、杜維明、尼克松的話強調愛護自然、愛護地球的重要性,而東方泛生态審美經驗将在此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評議中,範明華老師指出,彭老師今天講座的内容觸及到了東方美學尤其是中國美學的根本性問題,某種意義上是理解中國美學乃至東方美學的一把金鑰匙、一個重要切口。範老師十分贊同彭老師的主張,并提出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或東方美學首先要考慮其經濟基礎與生産方式,中國美學可以說是一種“農”的美學,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乃至東方美學。接下來,範老師簡要概括了彭老師整場講座,并提出了東方審美經驗在當下的意義,農耕文明在當今的遠離與消失等問題,為整場講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交流互動中,彭老師與同學們就農耕是一種生産活動還是接受活動,如何在保持自然生命力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何理解技術,如何處理農業文明與技術的關系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思考與讨論。

(攝影:郭虹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