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學報》劉曙光副主編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2-31
本網訊(通訊員黃丹陽)2019年12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劉曙光博士應邀在我院B214報告廳做了“新文科、學術共同體與學者治學”主題講座。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吳昕炜副教授主持。
首先,劉曙光老師根據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時代特點指出,新文科建設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新文科以多學科的視阈融合為基礎,體現了四個方面的“新”:其一,在人文精神的主題方面,新文科将傳統的人文關懷與最新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其二,在教育培養的模式方面,新文科重視社會對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的需要;其三,在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構建方面,新文科鼓勵自主創新和綜合創新;其四,在學科的開放、交叉和融合方面,新文科要求新的研究理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利于重建跨學科的知識統一性。
劉曙光老師進一步闡明,從傳統文科到新文科的發展體現了思維方式與方法的轉換。從研究方法來看,新文科運用複雜性方法整合了傳統文科的簡單性方法,深化了文科的内部融通;從思維方式來看,不同于以還原論為主導的傳統文科思維方式,新文科思維方式以“分析—綜合”的還原論為基礎、以“聯系性—系統性”的整體論為主導。新文科的内容和方法不是多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在新文科建設中,系統性、整體性研究是學術創新的關鍵。
接着,劉曙光老師指出,與新時代新文科的特點相适應,新建、重構學術共同體和研究平台有利于調動學者能動性、推進學術創新、引領學術風尚。在尊重學術的前提下,學術共同體應當在學術實踐中形成共識和規範,在積累傳承與開放交流中實現學術創新。他結合學術期刊平台的發展實例指出,在新文科所帶來的學術共同體和學術平台的調整背景下,當代學者要積極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主動參與、融入、建構學術共同體。
最後,在交流互動環節,劉曙光老師就期刊選題與跨學科的關系、學術性與現實性的融合等問題進行了回答。劉曙光老師強調:一方面,學者的研究需要将學理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也要善于凝聚學術共同體,以擴大學術影響力和傳播力。
劉曙光老師的主題講座将理論與現實密切結合,重點闡發了新文科建設、學術共同體構建與學者跨學科研究的積極意義。本次講座既為同學們啟發了學術研究中的理論思考,也為大家豐富了學術創新上的思想空間。
(供圖: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