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應邀來學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4-18

本網訊(通訊員 陳世明)4月16日晚,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及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林安梧先生,應國學院院長孫勁松教授邀請,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做題為“陽明心學與禅學的區分與彙通——以‘生生法’與‘無生法’對比為中心”的主題講座。講座由國學院院長孫勁松教授主持,學院師生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哲學研究者與愛好者100餘人參加講座。

首先,林安梧教授開宗明義的指出,要區分陽明心學與禅學,就要回到中國的儒、釋、道哲學傳統之中。宋明理學深度的哲理化、抽象化、客觀化,大乘佛教的發展之所以如此盛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儒家與道家的“生生法”和佛家的“無生法”相融合。由此論及中西哲學的诠釋學,又談及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反思了在目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尤其在當前國際哲學的評價體系中,中國哲學的诠釋研究在國際話語體系中處于一種劣勢地位,而且近代以來我們常常以雙重标準來評價甚至歪曲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由此林教授表明,我們在被西方現代文明徹底洗禮了一遍後再用反向格義的方法來诠釋中國傳統哲學的時候,需要破除西方中心論,以平等、包容的心态進行中西哲學的對話與交流。

其次,在理解陽明心學上,林教授談及BEAT365唯一官网的陽明學研究與明清哲學研究。他指出,武大不僅是陽明學研究的國際重鎮之一,而且武大的明清哲學研究也是國内首屈一指,充分肯定了BEAT365唯一官网幾代學人在陽明學與明清哲學研究上取得的豐碩成就。他認為要理解陽明學,必然要回溯到傳統儒家的心性傳統之中,追溯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脈絡,強調回到存在本身。他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點,認為這理論的發現是可以喚醒主體自身,而“萬物皆備于我”則強調人的身心是一個整體,将物質世界與價值世界聯系起來,闡明儒家哲學形上學的理想性與超越性的依據。宋明理學中的天命之性繼承孟子的性善依據,強化了天命之性的客觀化的道德法則,倡導回到心性視域,但又不離人的日用常行、為政事功,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哲學即體即用的思想特質,是儒家内聖之學與外王之學的一體兩面。因此,隻要在心性上用功夫,就一定涉及身心共同體、身家共同體以及家國共同體,一直推擴出去。

然後,林教授從陽明的個人生平、陽明對朱子學的反思以及具體道德實踐來揭示陽明學“生生法”形成的内在發展脈絡,并與佛家的“生生法”進行比較。他認為陽明心學的重要特質就是當下體證、當下呈現,旨在啟動做人與成人的動能。良知是主體的啟動處,是天地乾坤萬有的啟動處,可以回溯到存在本身,這有别于西方哲學的概念邏輯推理與符号學的分析,陽明學是從自家體證功夫得來,尤其是王陽明的“吾性自足”與“緻良知”,是陽明曆經百死千難而得來,是哲學思辨與道德實踐的合一,是儒家“生生法”的重要體現。因此,良知一旦啟動,自強不息,推己及人,便可體會陽明心學中的“生生法”。反觀佛家的“無生法”,又吸取儒、道兩家的天地陰陽之氣,并且越來越強化。然而,目前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經基本滅絕了。但佛教在傳入中國本土的過程中,越來越本土化,并且佛家逐漸以“無生法”融攝儒、道兩家的“生生法”,比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如果佛教沒有在東土發生出,大乘佛教核心在菩薩道,強調要渡一切衆生,這與羅漢道、解脫道又大為不同。所以,佛教是受到儒道“生生法”的影響之後,又反過來以它的“無生法”來融攝“生生法”,從而推動了佛家自身理論的發展。

再次,林教授進一步的辨析儒家的“生生法”與佛家的“無生法”。他從自身治學經驗出發,以解讀《傳習錄》來诠釋陽明“生生法”的内在根源及其展開,以儒、佛、道會通的學術視野,旁征博引,以陽明的“生生法”與佛教的“無生法”進行對比融通。通過分析,他認為,儒道互補而同源,佛家雖是外來,但儒家的“生生法”與佛家的“無生法”都非常注重回到生命本身,都強調每一個個體都有成就自我的可能。林教授又聯系孟子的性善論,論證四端學說是存在真實的發現,是儒家強調人的覺性與道的體認。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矣”,不像佛家那樣需要參禅打坐,而是一種華夏民族的價值理論預設,闡明宇宙造化的源頭以道為根源,德為本性,以成德為目的,道不遠人,人能弘道,從容中道,安身立命。通過進一步地對比陽明學的“生生法”與佛教的“無生法”,林教授認為陽明雖有借鑒禅學的方法和功夫,但陽明學從性質上說并不是禅學。這種方法與功夫的借鑒在陽明後學中也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陽明後學中出現了一種儒釋道三教合流融通的傾向。但他也指出,以佛教的空性智慧來破除人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種種執迷,讓人們對過去、當下與未來有一種連續性、啟發性的思考,從而在實現個體出世與入世之間修身立命、安頓心靈。

接着,林教授從儒、佛兩家心性哲學傳統出發,诠釋儒家“生生法”與佛家“無生法”的曆史展開及其積極意義。他認為儒家是一種共同體的學問,從孔、孟到朱熹、陽明,以家庭倫理為本位,強調回到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情境之下,理解儒家學者重建理想的可能性,重啟良知的可能性。林教授指出,陽明繼承先秦儒家的心性傳統,強調内在主體性的思想創造,以良知作為參照天地造化的依據,是陽明體證“道體即是良知”的一種心性功夫實踐,這種道德實踐的實現關鍵在于體認并呈現良知。這種呈現是儒家以“生生法”為核心,從先秦儒家經典的心性傳統中挖掘思想資源,尤其孟子的道德哲學,還有《易傳》的陰陽哲學與生生哲學等重要命題,從而現實實踐的參贊、教養的習成,形成人之本性的道德自覺。

同時,林教授認為,陽明心學的“生生法”與佛家的“無生法”的融通需要哲學創造的勇氣與理論方法上的創新。他尤其強調陽明學注重事上磨練,當下體證實踐,以心學啟動自我、成就自我,修己以安人。他認為人的天命之性落實在現實世界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各種争奪、糾紛與不善,所以氣質之性對良知本體也存在自我蒙蔽的不足,而這又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鑒于此,林教授提倡以佛家的自我覺知來觀照現實。他以為,“無生法”又是緣起性空法,不生不滅法簡稱為“生生法”,又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家“無生法”的一種生動體現。儒家心性傳統是“生生法”,“生生法”不同于“無生法”,強調當下是過去和未來的連接點,并以佛教空性哲學來闡明“無生法”的合理性。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再到近代新儒學,他以孔子、孟子、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的思想及其研究為例,分析他們在治學風格、思想特質上具有不同的偏向,但都貫穿着儒家“生生法”的精神傳承。他認為哲學研究不應僅僅關注哲學思想的曆史诠釋,更要注重哲學思想當下創造與創新。

最後,林教授立足現實,反觀當下,主張哲學研究要回到存在本身,關照實現世界。在總結儒佛會通如何可能的過程中,就如何回到經典、如何讀懂傳統經典、如何回到生命體驗本身等議題,結合個人的經曆、治學經驗來進行講解。他反觀當下的學術研究,認為目前學者做的學問大多是紙面的學問,而沒有真正契入生命經驗本身,也沒有真正的回到主體自身,因而導緻很多研究成了理論空談,沒有與生命存在發生内在的關聯。因此,他認為,中國哲學研究不僅要充分吸收和借鑒儒佛傳統中的思想智慧與洞見,還要緻力于深刻的哲學形上學的思想研究,更重要的是接地氣,也就是要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并緻力于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存在本身,關注主體自身。

講座結束後,林安悟教授就區分陽明心學與禅學依據、彙通陽明心學與禅學方法、中國傳統儒家倫理與現代生育難題以及儒釋道傳統思想智慧如何克服現代性所衍生的弊病等衆多問題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和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