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珞珈美學講壇】台灣大學文哲教授做客珞珈美學講壇分享“《黑客帝國》、‘缸中之腦’與康德的‘物自體’”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4-18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4月12日下午,台灣大學特聘傑出教授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先生應邀做客“珞珈美學講壇”第10講,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為全院師生作了題為“《黑客帝國》、‘缸中之腦’與康德的‘物自體’”的講座。講座由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教授、學院外籍教師Paul Patton教授、Thomas M.Besch教授、Ben Cross副研究員、Matthew Lutz副教授等學院60餘位師生參與了講座。

講座伊始,文哲教授簡要回顧了《黑客帝國》的世界設定:(1)“母體”(the Matrix)使人類沉浸在虛拟現實(virtual reality)中;(2)與此同時人類的真實身體漂浮在一灘液體之中;(3)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身體漂浮在一灘液體之中。這一世界設定引導觀衆思考:我們是否如困在“母體”中的人一樣,無法區分虛拟與現實。但在文哲教授看來,《黑客帝國》的如下劇情使其世界設定不夠可信:首先,電影中大腦與身體的神經連接被等同于頸部連接,但實際上大腦還與五官以及面部連接,并且大腦與身體之間不隻有電循環,還有化學以及激素循環——這意味着分離大腦與身體并不像電影中那麼簡單;其次,電影主人公Neo的五官與身體已經閑置多年,因此在從虛拟現實中蘇醒後,Neo理應無法馬上正常地使用他們。

講座第二部分,文哲教授考察了普特南的“缸中之腦”思想實驗。該思想實驗的情境設定比《黑客帝國》更為可信,因為在“缸中之腦”情境中:(1)不存在身體和感覺器官;(2)作為缸中之腦的那個人并不能離開缸;(3)不存在邪惡機器;(4)無須預設任何程序,整個情境可以是一個宇宙偶然事件(cosmic accident)的産物。普特南基于“意義的外部主義”(externalism of meaning),認為如果我們是“缸中之腦”,則我們用“缸”一詞指稱的是一串計算機代碼,而不是作為外部對象的放置大腦的缸,因而“我們是缸中之腦”是一個恒假命題。

講座第三部分,文哲教授提出了“識别論證”(the Recognition Argument)以反駁普特南的外部主義語義學。這一論證的基礎直覺是:假設我們從第三人稱視角上看到了我們的大腦被置于其中的缸,我們能夠認出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缸,而非認不出它是什麼。這一直覺意味着,意義(meaning)不能像外部主義所設想的那樣,被還原為基于實際因果的指稱(reference based on actual causation)——因為盡管第一人稱視角中“缸”的印象(impression)的成因是計算機代碼,第三人稱視角中“缸”的印象的成因是真實的缸,但我們仍能在第三人稱視角中認出缸,這說明這種“認出”不依賴于印象的成因,而僅僅依賴于兩種視角中印象的相似性。因此,文哲教授更支持一種現象學的、内在主義(internalism)的意義理論:意義更多地在一個融貫的顯象世界(world of appearances)之中被定位,而無涉于顯象的成因。

講座尾聲,文哲教授特别比較了《黑客帝國》以及普特南的思想實驗與康德的“先驗觀念論”的異同。康德主張我們無權認為大腦或計算機代碼是我們的顯象的成因——表面而言,這與普特南主張缸中之腦無法指稱外部對象是一緻的。但康德的“顯象-物自體”區分實際上不對應于普特南的“第一人稱虛拟世界-第三人稱缸中之腦”或《黑客帝國》中“虛拟世界-母體程序”的區分,因為無論缸中之腦還是母體程序,從先驗視角看都是時空中的顯象而非物自體——先驗視角則根本不顯現,因而無法被對象化為缸中之腦或母體程序。因此,這一比較的結論是,僅在如下意義上,“先驗觀念論”與“缸中之腦”及《黑客帝國》的思想實驗是可比的:(1)類似于我們可以在母體内世界與母體外世界之間進行切換,在康德那裡,我們可以在先驗視角與經驗視角之間進行切換。(2)兩種切換的差别在于,對康德而言,這種切換發生在針對同一個世界的兩個不同視角之間,而對普特南和《黑客帝國》而言,這種切換發生在虛拟和現實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

互動環節中,文哲教授就Paul Patton教授、Thomas M.Besch教授、賀念副教授及在場其他師生提出的“康德将知識局限在可能經驗範圍内是否意味着對外部主義的拒斥”、“顯象與物自體是兩個世界還是兩種視角”、“從現象學角度看,虛拟與真實的區分是否是真問題”、“‘識别論證’預設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的主體的同一性的根據”、“康德的‘視角切換’、普特南的‘世界切換’與後期維特根斯坦的‘面向轉換’的比較”等話題進行了熱烈讨論。

最後,主持人賀念副教授對文哲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