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漢森教授談“誤用的演繹與認知悖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4-21

本網訊(通訊員魯彥君) 4月16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哲學教授、A&HCI期刊Theoria主編、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斯文·歐維·漢森(Sven Ove Hanssen)做題為“誤用的演繹與認知悖論”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陝西師範大學王晶副教授評議。采取線上會議形式進行,國内外的近400名聽衆線上參會。

陳波教授主持

漢森教授主講“誤用的演繹與認知悖論”

通常認為人類有兩種信念:全信念(full belief)和置信度(credence),其中全信念是認知主體當下不會懷疑的信念,但其可能在新信息進入或新的使用情境下遭到懷疑,因而具有可懷疑性;置信度則是由被賦以小于1的概率的命題所表征的不确定信念。漢森以人類信念系統特征切入,讨論了基于經驗全信念的演繹推理的實施以及三種信念變化模式,最終嘗試通過信念變化模式來解決系譜悖論、彩票悖論、測驗悖論和序言悖論等常見認識悖論。

漢森首先以強心理學證據反駁了大多數談論人類信念系統的哲學文獻所持的假設,即兩種信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并行系統,并且每個人在同一個命題下可以同時擁有置信度和全信念。全信念可減少認知負擔,由此我們在大多數實踐中可以通過不考慮不确定性的演繹得出結論。漢森強調講演中關注的基于經驗全信念的演繹推理,即以可懷疑命題為前提的推理嚴格來說隻是演繹推理的近似,因此不具有應用于無疑前提的确定性和準确性。其局限性使得我們在某些情形下不得不代之以概率推理等更準确的推理形式,即對準确性有較高要求的情形(見例1)或者由經驗前提數量增加造成的錯誤風險極高的情形。

例1:彼得每個工作日都騎自行車上班。他由多年經驗相信騎車上班最多隻需20分鐘,但有一天他要參加一個重要會議,為了不遲到,他不得不考慮一些小概率事件并比平時提早離開。

例1變形:佩特拉由多年經驗持有相同的全信念,但她現在接到了一項新的任務:在每周五上午帶領大約150名與會者參加一個大型會議。為避免遲到,她在星期五離開家的時間要比其他工作日早得多,其他工作日則與往常一樣。

漢森将上述例子中涉及的信念變化模式分别稱為暫時放棄(temporal withdrawal)和無時限放棄(unbounded withdrawal)。當面對會議等特殊任務時,彼得和佩特拉都放棄了先前所持全信念,區别在于任務結束後彼得重新接受之前的全信念,佩特拉則選擇無時限地接受騎車上班所用時長超過20分鐘的風險很小這一置信度。影響兩種信念變化模式産生的因素主要有:(1)在每個時間點上,擁有對命題的置信度而非全信念增加了認知負擔;(2)在關于一個命題的不同信念類型之間的切換會增加認知負擔,切換頻率越高則負擔越大。不同行動者基于這兩個因素選擇了對其而言更具認知經濟性的信念變化模式。

接下來漢森通過懷疑論悖論引出了第三種信念變化模式——非真誠放棄(insincere withdrawal)。假設蘇珊和愛麗絲一道參加一個懷疑論者俱樂部,在前往的路上蘇珊摔倒了,她表示隻有左膝有點疼。在俱樂部中她們展開了懷疑論者的思考,承認自己可能是一個缸中之腦,在返家的路上,雖然蘇珊表示自己的左膝仍有疼痛,但愛麗絲認為既然方才蘇珊承認自己可能是缸中之腦,那麼她就不能确定自己感到疼痛甚至不能确定有膝蓋,但蘇珊不接受這一說法。漢森分析蘇珊沒有将“我可能是一個缸中之腦”看作一個嚴肅的信念而依其行動,其所謂的接受是為了論證而做出的,因此在特定語境之外其就不再作為一個假設加以使用。

漢森最後基于上述信念變化模式來為譜系悖論、彩票悖論、問答比賽悖論和序言悖論提供解決方案。首先是譜系悖論,盡管曆史學家持有單個父子關系的全信念,但是無法确定一個長譜系的親緣關系。漢森認為關于單個父子關系的全信念實際上是某個置信度的近似,它們僅在一些語境下是合理的,而一位曆史學家在前兩種信念變化模式下始終不會持有與單一父子關系信念不一緻的關于長譜系親緣關系的信念。

其次是彩票悖論,漢森考察了如下情形:假設亞曆克斯和查理在為家庭預算發愁,盡管亞曆克斯相信自己的彩票不會中獎,但面對是否扔掉彩票的詢問又表現得猶豫不決。漢森認為在預算計算等更需要精确性的語境下,持有上述全信念是不合理的,此時應該用一種更準确的推理模式來取代演繹。

再次是問答比賽悖論,假設主持人提供了十個乍看都為真的陳述,然後告訴你其中一句為假,此時你似乎持有“每個陳述都為真”以及“有一個陳述為假”的不一緻信念。漢森解釋,當有一個陳述為假被作為全信念加以接受,我們就至少放棄相信十個陳述中的一些為真并代之以置信度,因此不可能同時相信不一緻命題。

最後是序言悖論,假設漢娜寫了一部涵蓋衆多曆史信息的作品,其在序言中表示她的同事讀完手稿後發現了一處小錯誤,但在向她說明這一錯誤前死于一場交通事故,同時表示為書中任何錯誤負責,似乎既接受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為真,又接受并非每句話都為真。漢森以非真誠放棄來解決這一和懷疑論悖論相似的悖論,即一個認知主體應該接受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全信念以至于不可能将之完全融入信念系統中。

基于上述讨論,漢森總結稱理性推理者應該意識到基于經驗全信念的演繹推理的近似性質,如果需要達到預期的準确性,推理者應該代之以更準确的推理模式,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依此行事。同時從主要認知悖論中導出的矛盾信念隻能基于“認知主體和在這方面不會理性行事的實際人類之間存在差異”這一假設獲得。

王晶副教授評議

在評議環節,王晶總結了講座内容并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推理受到各式偏見和啟發的影響,那麼信念變化模式如何可能與這些認知傾向相整合或為後者提供解釋?是否存在模型預測最精确或最不精确的特定條件?二是信念變化模式概念如何擴展到歸納推理或溯因推理等其他推理類型上?是否存在這些推理形式中可識别的類似信念變化模式,以及它們如何與如上三種模式産生互動?

漢森認為這是兩個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對于第一個問題,雖然規範性角度可以提供一個簡單回答,但現實的理性模型以及認知局限性則要求一個涉及信念變化模式如何處理偏見以及如何對偏見進行良好管理的分析,同時已有研究表明在啟發性不夠準确的情況下,我們傾向于不再将之作為全信念。

講座互動現場

謝凱博就“面對彩票悖論涉及兩條路徑的不匹配,信念表征概率的方式和信念操作步驟何者應加以修正”進行了提問。漢森主張對合取等信念操作步驟限定适用條件,正如描述宏觀物理現象的牛頓力學有其适用條件一樣。黃俊偉就“該解決路徑是否與某種信念-置信度二元論(即人們可以同時持有信念和相應的置信度)相容”進行了提問,并且表示除這一區别,悖論也可以類似的方式加以解決。漢森承認基于信念-置信度共存同樣可以解決悖論,但是表示除心理學證據外,他是就認知局限而為上述路徑提供辯護。胡楊就“是否應該依據信念變化模式來修改通常接受的演繹有效性概念”進行了提問,漢森對此持肯定觀點,表示盡管講演中處理問題不需要更多考慮這一複雜情況,但任何理性個體都應該将演繹可能會出錯納入考慮。講座最後,漢森就“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貝葉斯主義來對信念變化模式進行形式化”這一觀衆問題進行了讨論,他表示回答首先取決于對貝葉斯主義的界定,同時簡單介紹了他構建的超現實模型。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