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崔延強教授應邀來院講“論伊壁鸠魯的自由意志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4-28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4月26日上午,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希文明互鑒中心中方主任崔延強老師應邀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作了題為“論伊壁鸠魯的自由意志觀”的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易剛副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教授擔任與談嘉賓。院内外40餘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引論環節,崔延強教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選題背景以及核心論點。關于“自由意志”觀念,學界長期的成見是該觀念是由奧古斯丁引入哲學史的,但随着一些重要的伊壁鸠魯學派遺稿的發現和複原,伊壁鸠魯哲學的整體面貌以及在自由意志問題上的開創性和重要性日趨凸顯。本次講座的核心論點即,伊壁鸠魯最重大的哲學史貢獻就在于第一次明确地論述和辯護了“自由意志”觀念。
講座正文第一部分,崔延強教授讨論了“自由意志”觀念産生的語境。在崔教授看來,自由意志是人類抗拒命運必然性,争取自我解放的一個哲學命題,并表現為一個涵蓋了倫理學、認識論、本體論的綜合性問題域,其産生依賴于希臘化時代特定的曆史境遇和思想條件。
在希臘化時代,“城邦”逐步褪去了政制色彩,使得哲人們第一次能夠超越民族和城邦來看待世界和自己。伴随着這一世界圖景轉變,哲學的核心追問從什麼是“好公民”和“正義的城邦”轉向關懷個體的心靈健康和幸福生活。唯有在這一世界圖景轉變以及哲學課題遷移的條件下,希臘化時期的各學派才得以在哲學史上開啟讨論自由意志問題的先河,形成了以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為主題的共同話題,以及“神意”、“必然性”、“因果關系”、“意願”等與“自由意志”密切相關的核心概念群。因此,希臘化時代的自由意志問題是一首“集體合唱”,是各學派為其智者理想和生活方式尋找的解釋依據。将“自由意志”觀念的誕生定位于希臘化時代,并非微觀地基于文本中對“Libera voluntas”這一概念的提及,而是宏觀地基于對該時代整體語境的考量、對各學派之間對話的透視以及對各派哲學自身的體系化解讀。
講座正文第二部分,崔延強教授梳理了伊壁鸠魯對“自由意志”觀念的體系性建構。這一建構可分為如下三個層面:
在物理學層面,“放逐神學目的論,還原宇宙的機械屬性”。首先,伊壁鸠魯的機械原子論宇宙觀徹底抛棄了柏拉圖照着自己的樣子複制萬物的“偉大的工匠”和亞裡士多德“是其所是”的最高形式因和目的因,将神聖意志、神的預見或天譴神怒都逐出了宇宙,打破了“神意”的鎖鍊;其次,原子的自發偏斜使得始基能夠“以它們的偏離産生出某種運動的新的開端來割斷命運的約束”,使“原因不至永遠跟着原因而來”,從而打破了機械世界中的因果決定論,為自由意志提供了本體論基礎;再次,作為學說的物理學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區分真假的“準則”(regula),使我們在心理和心智上不被迷信、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他人的言說所操縱。
個人生活層面,“抗拒命運必然性,強調主體的決定力量”。一旦擺脫了對未來的被決定性的迷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就能夠明了:“未來的東西既非完全屬于我們,也非完全不屬于我們,因此,我們既不要絕對地期望它将會發生,也不要把它視為絕對不會發生的東西而陷入絕望。”智者因此并不将其快樂系于未來,而是系于在真實不虛的感知中呈現的當下——活在當下即為幸福。智者“當下幸福”的意志決定就是自由意志的最高表達方式。
群體生活層面,“破除身份倫理,構建基于契約的友愛觀”。在祛除目的論的宇宙圖景中,個人與他人的相對關系不再取決于個人在目的論等級秩序中的位置,即個人的特殊身份,而是植根于個人在機械原子論宇宙中的對等地位。因此,群體生活得以超越種族、超越性别、超越身份等級,由等級制的“城邦”進展為哲人們自然約定、友愛互助、養護德性的自由意志“共同體”。
互動環節,崔延強教授就與談人以及在場同學們提出的“偏斜與自由意志的關系”、“古希臘哲學作品對公衆性與學術性的兼顧在當今是否可能”、“伊壁鸠魯的自由意志觀的唯物論底蘊”、“伊壁鸠魯的自由意志觀是否相容于‘有兩個以上的選擇’這一對自由意志的傳統理解”、“伊壁鸠魯的自由意志觀是否考慮了意志既自我命令又自我反抗的悖論性特征”等話題進行了熱烈讨論。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