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唯一官网城市設計學院楊麗副教授“建築現象學及其經典案例賞析”講座在我院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5-10

本網訊(通訊員 羅新烨)5月7日晚,BEAT365唯一官网城市設計學院楊麗副教授應邀在振華樓B301會議室為我院師生作題為“建築現象學及其經典案例賞析”精彩學術講座。講座由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

本次講座系我院美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美學基本問題與前沿研究》所開設的“特别課程”,旨在展現現象學美學的前沿發展趨勢,通過生動的建築設計實例擴寬美學、哲學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促進哲學美學與當代建築藝術之間的跨學科交流。

講座伊始,楊麗副教授以挪威建築理論家克裡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的代表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為理論基礎,強調建築作為場所(place)、作為生活情境的具現的意義,從若幹建築案例出發,細緻入微地分析了從現代主義建築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曆程,并對“現象學建築”在中國的未來發展做出了展望。

在對自20世紀上半葉興起的現代主義建築以功能主義的觀點探索建築語言的新型表達中,楊麗副教授以阿爾瓦·阿爾托的珊納特賽羅市政廳、賴特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康的索爾克研究所等經典作品為例,展示出這類建築“聚合”周邊環境與人的活動的方式,以及建築所包含的“顯現”、“補充”、“象征”三重功能中所包含的現象學原則。

随後,楊麗副教授通過斯蒂芬·霍爾的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麻省理工學院西蒙斯大廳等作品介紹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相關特征,并着重介紹了霍爾本人對于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所作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從知覺現象學出發尋找建築“錨點”的相關實踐。

最後,楊麗副教授将視野轉回國内,以丹尼爾·裡伯斯金的張之洞博物館和本土建築師王澍的甯波博物館為例介紹了“現象學建築”在國内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王澍在甯波博物館設計中對于中國古典園林布局原則的挪用以及對于中國古典山水畫的構圖形式的表現,并對王澍的未來創作和中國“現象學建築”的前途做出了憧憬。

楊麗副教授的講座将學術知識與案例相結合,生動形象,引人入勝,信息量豐富,使在場的學生受益匪淺,得到了熱烈的掌聲。講座尾聲,同學們從如何理解創作相對理論的滞後性、“現象學建築”的未來是否局限于大型建築等問題向楊麗副教授進行了提問,得到了詳細解答。

賀念副教授對楊麗副教授精彩講座表達了感謝,從現象學美學發展的角度發表感想,認為建築設計中的“場所精神”與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以及晚期《築居思》、《物》中有關“物”之聚集的思想深深契合,并提出了中國“現象學建築”如何與中國的鄉村振興現實與國人的“鄉愁”情結相結合的問題。此外,賀老師還表達了美學專業的同學們與楊麗老師一同到經典建築場所實地考察完成美育實踐的願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