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魯汶大學米歇爾·吉恩斯教授主講“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對溯因式辯護的批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5-12

本網訊(通訊員彭文楷) 5月10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研究所榮休教授,國際科學哲學院(AIPS)正式院士和副主席,米歇爾·吉恩斯(Michel Ghins)教授作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論壇第13講“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對溯因式辯護的批評”。本次線上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謝凱博副研究員評論,國内外共200餘名聽衆參與。

吉恩斯教授主講,陳波教授主持

吉恩斯将科學實在論問題視為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他自己對此問題的興趣也持續了多年,因此産生了一些深入的思考。他新近在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科學實在論和自然律:因果力的形而上學》一書(2023)。

吉恩斯指出,大多數科學實在論者對科學實在論的辯護采用了溯因方法或最佳解釋推理的方式,其最典型的體現是斯馬特(Jack J. Smart)和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無奇迹論證。但吉恩斯認為這種論證在某些方面并不合理,比起這種論證,一種替代性的基于經驗的自下而上的歸納法論證更加合理。本次講座是吉恩斯關于科學實在論問題的兩場講座的第一講,聚焦于這一問題的前半部分,即對溯因式辯護的批判。

吉恩斯首先引入了一些作為預備性内容的一般性哲學觀點。他認為,存在兩種對科學哲學的态度,自然主義者認為科學哲學是科學的一部分;而非自然主義者則認為科學哲學難以界定,但總之不是科學,哲學是規範性的,而科學是描述性的(“自然主義”一詞在哲學上具有多種意義,但吉恩斯在此處僅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它)。作為一個非自然主義者,吉恩斯同意範·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所自稱的“不溫和的經驗論”,但又認為這隻是一種折中的經驗論,即在一種廣義的觀察概念之下,将感性經驗視為可靠知識的唯一來源。但與大多數科學哲學研究者不同的是,吉恩斯更關注的是科學活動的産物,即科學理論,而不是科學實踐,因此也更傾向于采取沉思性和理論性的方法,而非實用主義的方法。

然後,吉恩斯分别介紹了斯馬特和普特南的無奇迹論證。斯馬特在其宇宙無奇迹論證(no-cosmic coincidence argument)中認為,對于現象論(或者說反實在論)者而言宇宙隻能是一個巧合,而對于實在論者則不然,宇宙不會出乎所料,這意味着這些東西已經得到了解釋。普特南的無奇迹論證(no-miracle argument)類似地指出,科學做出了種種關于世界的成功預測,解釋這一經驗事實的最佳策略就是将科學實在論作為科學的首要假說,否則這些成功預測都隻能算作奇迹。

吉恩斯對這兩個論證總結道:斯馬特和普特南基于自然主義将科學實在論作為元科學假設,又因為局部科學理論的真可以對應于其作為關于某些具體經驗的成功預測的最佳解釋,所以進而關于整個科學的實在論的真對應于其作為整個科學在經驗上的成功預測的最佳解釋。這構成了一種類似于塔斯基(Alfred Tarski)的真理論的結構,對象語言中的實在對應于元語言中的真理。

随後,吉恩斯指出了這種論證的五個問題:⑴這種論證試圖把對象層面的科學性解釋對應于二階的邏輯上的實質蘊含,但這存在一個基于自然主義的不合理的跳躍;⑵真理不能使我們得出新的觀察和預測,隻有新的事實可以;⑶這種論證本質上是一種肯定後件式的邏輯謬誤,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最佳解釋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IBE)的應用,但通常情況下被排除的應該是其他科學性的解釋,而非這種論證中的非科學的巧合或奇迹;⑷根據波普爾(Karl Popper)的理論,如果認識論科學實在論是一種科學理論,那麼它應該是可證僞的,但一階事實并不能證僞這種科學實在論,隻有二階事實才能将其證僞;⑸這種論證以最佳解釋推理的可靠性為前提,但這種可靠性是極其可疑的。

與斯馬特和普特南等人的自然主義的科學實在論相反,吉恩斯傾向于非自然主義的科學實在論,也就是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Epistemological Scientific Realism, ESR)。吉恩斯并不主張經驗上成功的理論至少部分地為真,即一種描述性的科學理論;而是主張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經驗上成功的理論至少部分地為真,即一種規範性的科學哲學理論。對此,吉恩斯援引了範·弗拉森的觀點,“哲學不是事實的仲裁者”。此外,吉恩斯為了确保術語的準确性做出了一些補充說明,吉恩斯支持的是羅素式的簇摹狀詞理論,即将實體或事物視為一簇屬性。

接下來,吉恩斯試圖給出一個針對溯因推理的一般性批判。吉恩斯指出,溯因推理采用的是一種從理論到最佳解釋的自上而下的策略,而歸納推理則與此相反,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策略。而對于溯因推理的最佳解釋的自上而下策略,我們需要追問:一是判斷解釋的好壞的标準是什麼,或者說我們如何對解釋進行排序?二是為什麼要相信更好的解釋就更好地表征了真理?而進一步思考這兩個關于最佳解釋的問題,需要我們區分可愛的解釋和可能的解釋:可愛的解釋符合我們對融貫和易懂的要求,而可能的解釋則是因為其可能為真。這種區分類似于對論證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區分,有效性推導不出合理性,解釋的可愛同樣也不意味着解釋的可能,因為可愛是解釋的内在屬性,而可能則是外在屬性。但最佳解釋的方法似乎混淆了這兩者。

吉恩斯引述了伏爾泰(Voltaire)在小說《老實人》中對萊布尼茨關于理性和外部實在之間的預定和諧的反對意見,即這種理論是一種未經辯護的唯心主義假設。他認為,這可能構成對所有具有最佳解釋形式的論證的批評。伏爾泰在書中以大量的事實來反對萊布尼茨基于預定和諧的神正論,在吉恩斯看來這并不是一種好的反對意見,因為基于哲學的規範性,事實不能反駁哲學的規範性。而真正強有力的反對意見需要是規範性的:我們無法根據先驗的善的概念對可能的世界進行先驗排序,來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麼存在。同樣也不能得出結論說,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就是符合先驗排序且對現象的最佳解釋的世界。至此,吉恩斯完成了對溯因推理和最佳解釋的批判:溯因推理和最佳解釋是一種唯心主義。

作為補充,吉恩斯提到了兩種對溯因推理的可能的辯護。第一種辯護來自馬斯格雷夫(Alan Musgrave),他在原有的溯因推理中附加了一個新的前提:“我們有理由相信,對任何事實的最佳解釋都是真實的”。吉恩斯認為,這并不能使之擺脫伏爾泰式的批判,因為這種假設也是一個不合理且缺乏辯護的唯心主義假設。第二種辯護來自範·弗拉森,他指出在大量日常場景和案例中我們都能夠成功運用溯因推理,得出正确的結論。吉恩斯認為,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實際上都是通過歸納推理而非溯因推理得出結論的,溯因隻能提高解釋的概率,而不能完全演繹有效地排除其他解釋的可能性。

講座的最後,吉恩斯重申了在認識論科學實在論上的經驗論立場,即将觀察作為基礎。因此,比起溯因推理的自上而下的策略,他更傾向于歸納推理的自下而上的策略。

謝凱博副研究員評議

在評議環節,謝凱博副研究員首先簡要總結了講座内容,然後提出了兩個問題:⑴普特南提出了模型理論論證,以反對科學實在論,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論證?如果以自下而上的策略來解釋,我們能否避免其中的悖論?⑵如何通過純粹的歸納推理達成對因果關系的普遍化?或者說如何僅僅基于歸納來區分偶然性的事件和律則性的事件?

吉恩斯回應道:⑴對這一問題,可能還需要重新思考模型論論證與科學實在論以及自下而上策略的關系,因此可以放在下周的第二次講座做出詳細回應;⑵作為經驗論者,不應該相信對因果關系的反事實理論和還原論,因果關系是一種基本的相互關系。而普遍化的因果關系是一種全局性的宣稱,需要通過目前僅有的方法進行驗證。

然後,西安交通大學的王小紅教授提了一個問題:在馬斯格雷夫對溯因推理的改進中,我們是否可以引入一個理由上的無限回溯,以避免因某個理由缺乏辯護而遭受批評?吉恩斯回應道:這當然應該是可能的,但是添加了過多的額外承諾;并且這個問題的論證負擔應該落在某些試圖為馬斯格雷夫的論證進行辯護的人身上,而由于吉恩斯本人意在批評馬斯格雷夫的論證,因此對此沒有太多進一步的想法。

最後,陳波教授也提了兩個問題:⑴根據一種弗雷格式的觀點,科學确實是描述性的、關于真理的,但是真理本身是規範性的,所以科學也具有一定的規範性,因此将科學和哲學的區别視為是描述性和規範性的區别的非自然主義的觀點是否是可疑的?⑵即使科學哲學是規範性的,但我們也似乎無法說明哪些是好規範,哪些是壞規範,科學哲學的規範性是在何種意義上得到辯護的?吉恩斯回應道:⑴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科學實踐中有着大量的規範性因素,科學哲學的關注重點在于科學理論,科學理論本身是描述性而非規範性的;⑵科學哲學論證的規範性總是能在科學實踐中得到驗證,科學家總是運用各種各樣的論證手段,但能夠幫助得出合理且真的結論的論證就是好的論證。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