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魯汶大學米歇爾·吉恩斯教授談“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一種歸納主義辯護”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5-19
本網訊(通訊員 魯彥君) 5月17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研究所榮休教授、國際科學哲學院(AIPS)正式院士和副主席米歇爾·吉恩斯(Michel Ghins)做題為“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一種歸納主義辯護”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謝凱博副研究員主持,南方科技大學袁海軍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22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beat365体育官网謝凱博副教授主持
吉恩斯教授主講“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一種歸納主義辯護”
吉恩斯闡述了認識論的科學實在論(Epistemological scientific realism,簡稱為ESR)的自下而上的歸納主義辯護策略,通過重新審視用以支持海王星存在的溯因論證,表明此類論證可被重構為具有被經驗歸納确證的前提的演繹論證,進一步提出了存在信念論證所要滿足的四個信念标準,最後對ESR的兩個反駁觀點做出回應。
ESR認為,一些對間接觀察到的實體的存在及其相關命題為真的信念的歸納主義論證比懸擱判斷或不相信的論證更好,因為前者有更多基于觀察的理由;依靠經驗和歸納确證的因果律,我們可以從直接觀察到的實體演繹地推斷出作為其原因的間接觀察到的實體的存在。吉恩斯由此出發為ESR提供了一種基于經驗的自下而上的歸納主義辯護路徑。
吉恩斯首先區分了原則上可觀察的性質(簡稱為OP)和純理論性質(簡稱為PT)。OP包括直接可觀察性質和可檢測性質,後者指可通過儀器間接觀察到的可觀察性質,盡管OP遭到表示性質的術語帶有理論負載的指責,但是他承認這一點的同時表示一旦掌握了這些術語的含義,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來對提及這些術語的命題進行直接經驗确證。PT則是不可觀察的,因此沒有任何支持關于PT實在性信念的充分理由。
可檢測性質與可直接觀察的性質具有基于僅提及可觀察性質的先前歸納确證的因果律的因果關系,其中因果律是反映一些性質時間變化的全稱命題;但正如“伽利略策略”所示,我們無需知道儀器運作所依賴的因果律,并且可以根據密爾五法及其改良版本來确定望遠鏡内直接觀察到的性質與遠處物體的被檢測性質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吉恩斯将通常被視作溯因推理案例的海王星存在論證重構如下:
事實F:天王星軌道呈現異常。
歸納确證的因果關系C:根據牛頓力學,異常是由具有特定質量和繞太陽進行周期性橢圓運動的物體引起的。
歸納确證關聯A:一個具有大質量、繞太陽進行周期性橢圓運動的實體也是一個沿着黃道帶移動的可見光點。
結論:一顆未知行星“海王星”(可能)存在。
該演繹論證是邏輯上有效的。前提C為真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為我們不能決定性地排除其他替代原因的存在,替代方案的可能性意味着自下而上的歸納主義論證的結論是可能而非确定的。如果一個理論包含歸納和經驗确證的因果律,我們就可以從觀察到的結果演繹地推出原則上可觀察到的原因的存在,由此就有更多相信這些原因之實在性的理由,因此溯因方法具有啟發性價值。
吉恩斯接着提出了支持存在信念的論證所要滿足的四條準則(OCIM):首先是原則上可觀察的要求(O):不可直接觀察的實體必須至少有一個與日常可觀察事物的直接感知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性質。其次是因果關系的要求(C):被推斷存在的實體的OP必須通過之前已被經驗歸納确證的因果律描述的因果關系與立即觀察到的性質相關聯。再次是一緻性或不變要求(I):通過不同且獨立的感知方式對同一性質進行重複觀察必須得出(近似)相同的結果。最後是可測量性要求(M),對于定量學科來說,OP的值必須能夠通過現有的合适且可靠的儀器進行定量測量。
規範性要求(OCIM)說明,為了有更好的理由相信可檢測性質的存在,通過各種儀器方法對其做足夠多次的測量是必要和充分的,這些儀器方法的可靠性基于該實例化的可檢測性質和直接觀察到的性質之間的由經驗歸納證實的因果關系;此外,所獲得的觀察結果或測量數據是彼此協調或不變的。
然後,吉恩斯對ESR相關的兩個反駁做出回應。(1)根據觀察對理論的非充分決定性,總有可能構建一個與公認理論不相容但可解釋相同現象的理論,而觀察無法确定這些弱經驗等價理論中的哪一個可被合理相信為真。解釋主義者認為理論選擇的标準可以打破非充分決定性,但仍會遇到伏爾泰的反對意見:沒有先驗的東西保證實在足以符合解釋主義者的要求。歸納主義者則嘗試通過給出相信理論部分真理的更多理由來證明選定的觀察結果與某些理論實體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借此反駁非充分決定性問題。但歸納論證并非有效論證,而根據可錯主義,未來出現的新的觀察結果可能會證僞得到如此辯護的理論主張,因此吉恩斯承認經驗主義者無法對這一反駁給出決定性的答複。
(2)勞丹通過對科學史的考證得出悲觀元歸納論證,即大多數科學家在過去某一時間認為經驗上正确的理論的中心主張現在被認為是錯誤的,過去被認為正确的理論的中心解釋術語在當下缺乏指稱,由此得出結論:我們終将放棄現在最好的理論所假設的不可觀察實體存在的信念,因此要對電子等理論實體采取不可知态度。吉恩斯表示自下而上策略要求實體通過經驗确證的因果關系和觀察結果相關,而勞丹清單上的一些理論沒有滿足該要求。進一步來說,勞丹批評的目标是起中心解釋作用的術語的指稱,是對自上而下的策略的正面且成功的攻擊,盡管實在論者可以通過限制好解釋應遵從的标準加以回應,但仍會受到伏爾泰的上述反對意見。
蒂莫西·裡昂(Timothy Lyons)将勞丹論證重構如下:
1、如果科學實在論是正确的,那麼成功理論的中心術語就有一個指稱。
2、根據悲觀元歸納,曾經成功的理論的中心術語沒有指稱。
3、結論:科學實在論是不正确的。
吉恩斯認為,對科學實在論的拒斥來自其對自然主義的支持,問題在于前提2的歸納經驗證據是否優于支持當下最好理論的經驗證據,就這一點來說,邁克爾·萊文(Michael Levin)的下述反駁是強有力的:“如果人們不願意相信從數據到當前科學理論的推理,那麼,人們如何才能相信從科學過去曆史的少數案例中得出的關于整個科學未來的結論這一更加脆弱的推論呢?”另一方面,如果中心解釋術語缺乏指稱論題是科學的,則一定是可證僞的,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這一主張并非科學的,自下而上策略支持者也可做如下回複,中心術語的指稱必須被檢測到才能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吉恩斯在講演最後總結道,自下而上的歸納主義策略遵守OCIM要求并在經驗上證明了因果關系的存在,這一策略使我們有更多理由相信無法立即觀察到的實體的存在。
在評議環節,袁海軍總結了講座内容并提出三個問題:一是如果因果律可被歸納确證,則應如何看待歸納問題;二是脫燃素氣是否可以滿足客觀性的四個要求,如果是,其與非實體論斷應該如何解釋;三是ESR是否承諾了某種真之符合論,如果是,那麼ESR如何回應庫恩的反對論證?吉恩斯對此做出回應:首先,歸納問題沒有滿意的解決方案,關于它的辯護是實用性的;其次,“脫燃素氣”由其意義來說沒有指稱,但就理論選擇來說,“脫燃素氣”指稱氧氣;最後,他區分了真的符合論觀點和真的符合理論,認為我們可以相信符合論觀點但無法給出滿意的符合理論。庫恩論證說我們無法在認識上通達語言和信念之外的東西,但吉恩斯認為當信念和實在相沖突時,錯誤經驗會使我們意識到自身之外的存在,由此否定唯心主義認識論。
南方科技大學袁海軍教授評議
講座互動現場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