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楊國榮應邀來我院做“人的存在及其意義”學術報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5-22

本網訊(通訊員 劉思源)5月19日,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院長楊國榮教授應邀,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作了題為“人的存在及其意義”的學術報告。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教授主持,李巍教授、文碧方教授、黃燕強副教授以及院内外30餘名同學參加了此次講座。

楊國榮教授認為,人的存在過程既關涉人與對象的互動,同時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關,而意義關系則是二者的核心問題。他從意義與人、意義的不同面向、目的之維等三個方面展開了他的主題報告。

(吳根友教授)

楊教授指出,事物的意義因人而有,意義總是相對于人而言的。無論是在科學認知層面,還是在價值層面,意義與人的存在及其活動密不可分。就前者而言,外在對象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規定需要人從相關學科的角度觀照并予以考察時才能夠呈現出其科學意義,即從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理解對象“是什麼”離不開人的認知活動;就後者而言,對象的意義更是與人的活動聯系緊密,對此,楊教授主要從審美的角度闡述了對象的意義(審美意義)與人(審美主體)及其活動(審美過程)的關聯。在價值領域,楊教授從“仁民愛物”“萬物一體”等天人關系所表達的生态意識、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美、王陽明“南鎮觀花”蘊含的心物關系等三方面論述了意義非自然天成,而是無法離開人的視域。

随後,楊教授進一步說明,意義不僅關乎外部對象,而且與人自身的存在相關。他以“做事”作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認為人的作用和活動主要是以“事”的多方面展開為内容。楊教授分别從人禽之辯與文野之分兩個角度強調了存在意義的生成與人的做事過程具有一緻性。

(楊國榮教授)

接着,楊教授闡述了意義的不同面向。他認為,從自然的維度來看,人之外的對象世界具有自在性質,人作用于自然之物進而使其表現出“人化”特點後便使其成為對人呈現出肯定意義的對象;從社會的維度來看,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人之存在取得正面意義的前提,主要表現為由無序向有序的發展,以“禮”與“仁”兩個重要範疇為例,它們指向社會秩序與人倫關系的和諧;從人的意識和思想形态的維度來看,不同的觀念領域之中包含特定之“事”的展開。

在闡明了意義具有認知與價值兩個層面的基本内涵之後,楊教授進一步從價值的維度對意義進行了考察。他指出,意義的價值内涵,首先體現于人的目的,而目的則有主觀性與客觀性雙重品格。楊教授區分了目的的客觀性與客觀目的,認為純粹的客觀目的往往與人沒有關系而是關聯于超驗存在,如意志之天、上帝等。意義的确認,應當從人的存在出發,而非僅僅着眼于超越的視域,這要求回到人類的共同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他集中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對話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認為對話以平等參與為前提,表現為不同視域的融合,而且他更加強調不能局限于溝通和理解,而是要重視解決問題和實際變革,這一過程離人不開人的實際參與和做事,由此才能推進意義的實現。

(講座現場)

報告結束後,吳根友教授總結道,楊教授縱橫古今、融彙中西,對人的存在及其意義的多重形态進行了深刻的哲學闡釋,打破了我們對于意義的扁平化理解,既有哲學的思辨又有現實的關懷。

最後,楊教授還與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詳細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