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陳暢教授“一本何以萬殊?——心學形上學基本原理及其政教意義”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1
本網訊(通訊員陳凡昕)5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陳暢老師應邀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一本何以萬殊?——心學形上學基本原理及其政教意義”的講座。中國哲學教研室李巍教授主持,劉沁副教授評議。
陳暢老師的講座通過對比陽明學“一本萬殊”與朱子學“理一分殊”之義理結構差異,厘清心學形上學基本特質及其政教意義,由此回應朱、王(陸)會通是否可能的議題。
(陳暢教授講演)
講座中,陳暢老師從朱陸會通可能帶來的問題切入,指出理學與心學形上學存在哲學範式上的根本差異,這種差異可以通過兩者對“一多關系”的不同處理方案進行呈現。在“一多關系”上,程朱理學主張“理一分殊”,陸王心學則主張“一本萬殊”。陳暢老師援引王夫之對理學“理一分殊”範式提出的批評,指出朱子的理學形上學強調超越個别經驗的普遍原理,而在這種普遍性原理的宰制之下,萬物差異性的方面未能得到充分彰顯。與之相對,心學“一本萬殊”的觀點則是站在“多”的立場上呈現“一本”,強調天理是明覺的狀态性概念,并以“感應”為核心,開出生生活潑的生命宇宙。
在分别對理學與心學形上學進行澄清之後,陳暢老師由此導向朱子學與陽明學在政教結構上的差異。陳老師批判性地指出,理學“理一分殊”的形上學範式在形下的政治指向上存在無法突破的啟蒙困境,即:士大夫政治無法抗衡君主專制,民衆的聲音被精英知識分子階層所淹沒。而心學的政教結構則從萬物一體的“親民”發展而來,關注每個差異性個體自主自立的主體存在與力量,使得人與人融彙于與他人共在的日常生活之中,并由此建構了與理學截然不同的理想秩序。
最後,陳暢老師延續了心學的政教結構與思路,集中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公論”進行分析,進一步揭示古典中國的思想智慧如何将強大的民衆力量加以制度化整合,并将之轉化為建構性的、積極的政治力量。陳老師指出,政治場域内的判斷标準本身需要根據不同立場與坐标被不斷重新審視校正,這也是心學與理學的重大差異之一。
(講座現場)
在講座的評議與提問環節,劉沁老師對陳暢老師的講演進行了充分且詳盡的評議,并分别就朱子“理一分殊”中人與物兩種層次的劃分問題、以及理學與心學在聖人境界政治指向上的差異問題與陳暢老師探讨,beat365体育官网王哲毅同學就心學如何保持統一性、心學内部從“得君行道”上行路線到“覺民行道”下層路線的邏輯展開,以及管志道、楊起元的“君師道合”如何在這一系統中被安放的問題提出交流,陳暢老師均予以細緻回應。
(李巍老師主持)
(劉沁老師評議)
(現場同學提問)
講座結束之際,李巍老師向陳暢老師表達感謝,并高度評價了陳老師研究中國古典思想的實證态度,劉沁老師認為陳暢老師的講演向聽者呈現了自由探索的、活潑的心學思想家氣象。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
(攝影:冷少豐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