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方濟各大學助理教授李思逸談“人文素質與通識教育”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3
本網訊(通訊員 宋金時)5月28日上午,香港聖方濟各大學助理教授李思逸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做了題為“人文素質與通識教育”的講座。講座由吉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李大強教授主持,來自院内外的50餘名師生參與了此次講座。
講座中,李老師分享了在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科學試驗班的學習經曆,強調了跨學科學習對個人學術成長的重要性。他提到,"打通文史哲"的專業宗旨,不僅讓他在語言哲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為他後來轉向現代性文學藝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這表明,跨學科的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增強他們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李老師指出,通識教育在互聯網資源和人工智能的挑戰下,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互聯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學生可以輕松獲取各種知識,但這也帶來了信息篩選和判斷的挑戰。同時,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等,可以輔助學生完成作業,但也可能削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因此,通識教育需要适應這些新形勢,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李老師特别強調了蘇格拉底式的"精神助産術"方法、口頭報告或小組讨論等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他認為,在當前背景下,這些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發揮主動性,避免人工智能工具喧賓奪主。當教育和考查方式變成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人工智能工具就能回歸搜索工具的地位。
講座還聚焦于如何在一個追求即時滿足的社會中,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延遲滿足能力。在當前社會,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快速獲取信息和滿足需求,但這可能會削弱人們的耐心和毅力。面對以短視頻等形式出現的網絡資源,學生大多是被動獲取信息的,而通識教育正是要培育學生主動閱讀、思考、主動建立成體系的知識系統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當今社會尤其重要。通識教育還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長期目标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幫助他們在面對誘惑和挑戰時,能夠堅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則。
在讨論環節,李思逸老師與師生就人工智能與人類在寫作哲學文本時的不同特征等問題深入讨論,李老師指出,人工智能在邏輯推理、數據分析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可能缺乏人類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性思維。而人類在寫作哲學文本時,能夠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思考視角,創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啟發性的作品。這些讨論不僅豐富了大家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也啟發了大家對教育、技術與人文素質之間關系的思考。
此外,讨論了香港與大陸通識教育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教育體系、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例如,香港的通識教育更注重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而大陸的通識教育更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