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保羅教授談“馬丁·路德對人類現代思維模式養成的意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3
本網訊(通訊員 宋金時)5月28日上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員,上海大學文學院曆史系特聘教授黃保羅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做了題為“馬丁路德對人類現代思維模式養成的意義”的講座。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來自院内外的50餘名師生參與了此次講座。
在講座的開端,黃保羅教授回顧了他這些年完成的與馬丁路德研究有關的工作,包括計劃出六十卷本,實際已經完成七卷本的《馬丁·路德著作集》漢譯項目;由“尋找思想史上的失蹤者馬丁·路德”為核心關切展開的,由五十次講座構成的“馬丁·路德與第三次啟蒙論壇”;介紹路德的親朋好友、仇敵對手的“馬丁·路德的朋友圈”論壇等。這些項目很多都有與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的合作,比如《馬丁·路德著作集》漢譯項目與張雲濤團隊一起完成;趙林教授和蘇德超教授都作為嘉賓參加了“馬丁·路德與第三次啟蒙論壇”等。黃教授還邀請與會師生繼續關注漢語學界的路德研究,積極參與到後續的“馬丁·路德的朋友圈”研究項目中來,他指出,目前漢語學界對路德的人物關系網絡研究非常缺乏。通過收集、梳理和分析陪襯改革家路德這朵“紅花”的“綠葉”,不僅能深化漢語學界對路德哲學的了解,還能更深地理解宗教改革在德國發生的背景,為宗教改革研究添加新的視角。
黃教授強調,路德不僅是宗教改革家,而且是現代性的真正開啟者,他把個體性之人和人的主體性從“潘多拉的魔盒”裡釋放了出來,從而無論是古典自由主義、自由主義,還是後現代的個體性極端自由主義等等現代思潮都能從馬丁路德那裡找到原型。馬丁·路德對現代性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個人思想觀念的變遷到形形色色的群體思潮的興起,從最初針對的宗教教義及教會組織形式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都能找到路德宗教改革思想對之的影響。
黃教授還從“理性”、“情感”、“意志”、“能力”、“天人之際”、“悖論”等方面分享了路德的觀念及其對現代人思想模式的塑造作用。路德對理性的态度非常矛盾,他一方面說“理性是魔鬼撒旦最大的娼婦,跟着它的人就隻有滅亡”,一方面又強調“理性是上帝賜給人最大的禮物之一”,在路德看來,對理性的态度的區别取決于有無信仰。這種悖論性的思維方式開啟了德國哲學強調辯證和悖論的傳統,我們可以在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那裡找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展開。在意志方面,路德不認為人有自由意志,而隻強調人的被捆綁的意志,也就是說,人隻有犯罪的自由,而沒有行善的自由。在人的能力方面,路德認為人在知識論上是絕望的:雖然真理是存在的,但是人沒有能力認識真理,這其實成為了康德“為認識劃界”的先聲;在道德方面,路德認為人無法自力稱義,也不能通過做教會認為的善工而因行稱義,隻能信靠上帝,因信稱義。在天人關系方面,路德區分了在上帝面前(Coram Deo)和在人類、世界、自我面前(Coram hominibus,mundo,ipse coram),黃教授認為這個話題與儒家思想中的“天人之際”、“造化”“生成”等概念可以加以比較。在講座的最後,黃教授還讨論了路德與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對話的可能性,回顧了他與鄧曉芒、何光滬、黃裕生、孫向晨等人關于路德哲學與當代思想之關系的對談。
在讨論環節,趙林老師強調,路德的主觀動機和宗教改革的客觀效果是需要區分的。路德在精神氣質上是個中世紀人,他的工作客觀效果是翻天覆地的,但是他自己隻是想要讓基督教回歸其初心,而不是主動的要造成我們看到的一系列後果。李斯教授提問道,路德和陽明是同一時代的人,為什麼他們思想的影響力差别如此巨大?
黃教授就歐洲的分離主義背景與思想傳播的關系、忠君與忠于上帝的區别、康德與路德的差異等問題與院内師生展開了讨論。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