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圖賓根大學奧特弗利德·赫費教授做客珞珈德國哲學講壇第十四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08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6月1日下午,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圖賓根大學奧特弗利德·赫費(Otfried Höffe)教授做客“珞珈德國哲學講壇”第十四講,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講授了“康德的和平理論”。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袁輝副教授、安徽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張廣副教授評議。院内外50餘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赫費教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選題背景:盡管人們總是渴望一個全面且持久的和平,但和平從未成為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作為為數不多填補這一缺位的哲學家,康德在從《關于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曆史的理念》到《道德形而上學》的一系列作品中,對“永久和平”給予了持續關注。尤其在《永久和平論》中,康德對“永久和平”的反思在使用的概念和采用的論據方面都經過深思熟慮。這些反思充滿了曆史經驗,并且受到之前關于和平的辯論的啟發。然而,康德并沒有将注意力分散到次要的曆史問題上,而是集中精力解決基本問題。本次講座主要是梳理康德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創新性回答。

講座第一部分,赫費教授梳理了康德在構想“永久和平”時提出的十一點創新。第一,與從但丁到前康德時期的和平計劃不同,康德的永久和平構想不追求任何狹義上的政治利益。第二,與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第19卷)相比,康德提出的是一個世俗的、純然哲學的構想,宗教主題在其中沒有發揮作用。第三,與幻想消滅沖突的烏托邦相比,康德的永久和平構想是務實的——它建立在“沖突”這一政治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上,不是試圖用愛和友誼取代政治,而是試圖用法律在政治沖突中保護生命和自由。第四,康德反對在時間、地緣或文化上對和平做出限制,捍衛關于和平的法律和道德普世主義,即一個在時空上普遍的全球和平。第五,盡管無法立刻消除戰争,但戰争應該以這樣一種方式進行,即和平仍然可能作為主要目标。第六,民主理論中的戰争同意标準——在《法權學說》中,康德提出,主權者不能在未經公民自由同意的情況下派遣他們參戰。第七,康德以當時美國、法國以及荷蘭引入的“共和制”豐富和擴展了和平的理念,将“共和”理念與真正的全球化緊密結合。第八,康德提出了實現永久和平所需要的作為積極理念的“世界共和國”——它遵循在一個國家内部維護和平的模式。但康德又認為國家不可能同意放棄其主權,因而實際上主張以消極的、次優的“國際聯盟”代替積極的“世界共和國”。第九,公法的終結和完成在于建立一種新的“世界公民”權利——它不是對“本國”公民身份的取代,而是對之的補充,使各國公民不必放棄個人或集體的特殊性而參與到國際合作和交往之中。第十,康德提出了實現永久和平的積極動力學機制,即鑒于公民開明的自我利益,共和政體的國家被認為沒有發動侵略戰争的傾向。第十一,競争是自然或人性的狡計,即競争本身就是消除戰争的隐秘動力。

講座第二部分,赫費教授從哲學與政治的關系的角度論述了康德的三個創見,即十二個至十四個。康德的第十二個創見在于:哲學可以為政治行動提供一種正當性檢驗。國家和國際法的每一條準則(即指導政治行動的原則),都必須接受對其内在誠意的檢驗。 任何其成功依賴于保密性(即經不起公開性的考驗)的準則,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第十三,康德以要求哲學家和政客各司其職的方式實現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和平。在康德看來,哲學家不僅缺乏對具體的政治事務做出判斷的判斷力,其理性的自由判斷能力更是可能被權力腐蝕。因此康德并不建議雇用哲學家作為政治顧問,而是要聽取他們的“準則”——作為人類共存的法律和道德原則,這些準則對應于政治正義的原則。第十四,康德對柏拉圖政治理想中的“王者”進行了民主化解釋。“王者”不是以異常高的受教育水平為特征,而是以道德上的善為特征。柏拉圖的“正義王”被一個機構性或政治性的正義(即正義的憲制,制定它的人民由此可被稱為“王者”)所取代。

講座結論部分,赫費教授對康德的永久和平構想進行了總結和批判。總結而言,《論永久和平》彙集了維護和平的四個重要方面:(1)指導性目标是積極的“世界共和國”或消極的“國際聯盟”;(2)個别國家的共和或民主憲法有助于實現這一指導目标;(3)戰争的“野蠻”和(4)“不能與戰争共存”的貿易精神構成了對民主化原則的補充,長遠來看推動了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赫費教授的主要批評集中在康德對“世界共和國”的不信任。在缺乏由一個高階“國家”維護的全球法律秩序的前提下,“國家聯盟”的理想是不可能充分實現的。因此赫費教授認為,盡管不可能強制一個一階國家進入一個二階的“世界共和國”,但為了永久和平,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必要性建立具有全球管轄權的永久性法院、适用于全球的永久性法律及負責執行的永久性機構。永久和平需要的是一個全球正義系統,一個世界議會和一個世界政府。

互動環節,就張廣副教授、袁輝副教授、賀念副教授及在場同學們提出的“為什麼和平對當代世界而言顯得比康德時代更困難?”、“在‘祛魅’時代,一種建立在目的論曆史哲學基礎上的和平理論還有吸引力嗎?”、“康德哲學中‘明智’的不同含義”、“‘世界共和國’是否應被授予強制權限?”、“道德化與文明化的聯系和區别”等問題,赫費教授一一作出回應,細緻談論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講座結束之際,賀念老師向赫費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