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聶敏裡教授為我院師生作“感受質與主體性”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15
本網訊(通訊員韋國強)6月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聶敏裡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報告廳作了主題為“感受質與主體性”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丁三東教授、中南财經政法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成軍副教授、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田曼老師、BEAT365唯一官网生命科學學院劉昱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數學學院杜乃林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楊雲飛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王詠詩副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李傑老師以及學院内外多位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在講座中,聶老師借助對于“疼痛”這一典型的感受質的哲學反思,系統地闡明了他對于感受質的理解。他首先強調了疼痛具有内在直接相關性,即疼痛是主體的直接内在體驗,他人無法代替感受。其次,疼痛是一種内在主體感受,它不能被還原為它的所有外在表現形式。第三,疼痛具有跨主體的可共享性。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關于感覺的私人性的錯誤認知,或許是因為語法理解的錯誤。人們習慣性将疼痛的主體的差别誤當成疼痛類别的不同。一旦澄清了這一誤區,我們便會發覺感受質的主體性和可共享性是相互兼容的。
介紹完感受質的上述特性之後,聶老師指出,感覺作為生命體的内在主體性質,不僅是區分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關鍵特征,而且構成了生命體的新的存在方式和基礎。自我意識是感覺的主體性質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體現。它的産生進一步豐富了生命體的存在方式,使得生命體能夠以自我意識的方式存在。
在講座的評議與提問環節,與座的各位老師各自從自己的學科背景出發,與聶老師交換了對于感受質的看法。劉昱老師認為,存在生理性的疼痛和心理性的疼痛的區分。前者是可被檢測和量化的,現代的生物學可以充分地解釋這類疼痛在神經系統的發生機制。而後者則是需要進一步界定的。但無論如何,感受質(包括自我意識)應當是一個可以被自然科學充分解釋的現象。它很可能是生命體作為一個複雜系統湧現出來的新特質,盡管人們目前對于湧現機制知之甚少。
李傑老師提出,由于痛感本身并無差别,因此劉老師對于疼痛的二分可能是不必要的。随後她肯定了聶老師所說的感受質的主體性。因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之一正是内省體驗。不過她并不抵制對感覺進行還原論式的解釋,認為隻有在不同的概化水平上進行還原才能得到關于人類心理現象的較為全面的解釋。
丁三東老師贊成聶老師所說的“感受質不能被還原為底層的神經生理機制”的說法。對于人類而言,疼痛這類感受質具有發生學上的内在複雜性。一方面疼痛可以由不同的生理機制所産生,另一方面疼痛還涉及心靈的更高層級的機制和能力,例如具身認知和語言能力,所以我們很難用還原式的單一的機制來解釋疼痛。丁老師進一步指出,由于人類心靈固有的層級性特征,因此包含疼痛在内的人類的種種心理特質都無法被還原為純粹的物理或生理現象,而必須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加以哲學和科學的研究。對此,李老師回應道,盡管引起疼痛的具體機制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這些機制共享了一些共通的生理基礎。這些基礎确保了對于疼痛的還原論解釋仍是有意義的。劉老師補充說,生物學解釋并不是純粹的還原論解釋,它還包括了系統論解釋。現代生物學将人體及其與環境的互動看作是一個複雜系統,而将感受質,自我意識視作是這個系統湧現出來的産物。盡管湧現機制尚不清楚,但是歸根結底感受質可以被科學理論完全地解釋,而不必訴諸科學以外的理論。在兩位老師表達了對于感受質的科學解釋之後,杜乃林老師對感受質提出了一種數學上的解釋。他指出,感受質既可以被理解為某種暫時不可知的函數或者算法,也可以理解為對于這種函數的解釋。
王成軍老師指出,哲學家不反對關于感受質的科學和數學解釋,但哲學家關注的焦點是感受質本身,而不是它的外在表現方式。一個人吃了西瓜感到甜,這個甜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作為心理特性,它似乎獨立于對它的一切物理解釋。緊接着他提出,感受質可以既是私人性的,也是跨主體共享的。因為共同的語言使得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基于對語言的理解體會到他者的感受。蘇德超老師補充解釋了王老師這裡說的“語言”。它并不是那種語詞與感覺,外物一一對應的函數,而是維特根斯坦式的公共語言遊戲。它具有啟發性。即使關于感受質的語言表達不甚完美,但是感受質通過語言實現共享依然是可能的。
王詠詩老師首先對聶老師的觀點進行了評論。她認為感受質的跨主體可共享性和主體性不一定是兼容的。至少在康德和休谟那裡,感受在人際間是無法傳遞的。即使一個人自以為察覺到他人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可能隻是他内在的模拟,而非真正接受到了他人的痛苦。其次她回應了之前幾位老師關于科學解釋的看法。科學解釋的本質是利用數學和邏輯方法對世界的實際情況做出精準的描述和預測。但王老師認為哲學所探究的某些對象,例如聶老師所談的感受質,恰恰不能用這些方法加以刻畫。
楊雲飛老師贊成王老師的觀點,認為聶老師的工作實際上是将一切的感受質劃定為一個實在的層級,類似于波普爾的“第三世界”。這個層級的實在性在于它能夠影響我們的行動,例如惡劣的話語會造成“疼痛”,還在于它不能被還原為較低層級的事物之間的演算關系。聶老師對于感受質的實在性也做出了進一步的澄清。作為某種切身的體驗,感受質有其存在樣式和法則。因此對于感受質的研究也是一種廣義上的科學研究。
講座最後,主持人蘇德超老師代表哲學院對各位老師的精彩發言表示了感謝,并對于本次讨論進行了總結,指出不同學科對于問題的讨論模式是不一樣的。科學家的讨論落在可供檢驗和操作的概念上,而哲學家的讨論則往往回歸于直覺和不可定義的原始語詞。正因為彼此的讨論方式有差異,所以才有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
(攝影:李心怡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