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講壇】鞠實兒教授做客珞珈講壇第440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18
本網訊(通訊員陳瀚钊)6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鞠實兒教授做客BEAT365唯一官网珞珈講壇第440講,帶來題為“作為社會互動的論證”的報告。BEAT365唯一官网副校長何蓮出席講壇,為主講人頒發珞珈講壇紀念牌。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講壇。
鞠實兒教授首先将“論證”界定為具有說理功能的社會互動。其中,“說理”即論證參與者以話語勸使他人接受對某觀點或事物的某種态度;論證活動的過程基于參與者交流的動态語境展開,其合理性的判準則是參與者所處社會文化群體的公認規則。因此,對于論證的研究,需要從基于社會文化、個體特性的主位視角,描述特定論證的規則、過程與結構,以補充經典研究中客位視角與經驗抽象方法的不足。
鞠實兒教授表示,論證過程包括論證的語境、主體、目标、言語行動、規則五個要素。其中,論證主體以其認知能力,在社會文化所設定的角色要求與互動情景中,通過注意互動對象使用語言符号的方式,假想和預期對方話語的意義。由此可以提出“廣義論證”概念:依據所屬社會文化群體的規範所生成的基于語篇的社會互動或言語序列。廣義論證行動的步驟中包含着需依循社會規範的四個規則:語境理解規則、語篇的功能規則、表達規則和論證策略或分塊規則。其中,論證者會依據語境的變化,評估并調整論證行動的子目标與規劃,從而既保證符合社會規範,又促進論證整體目标的實現,後二者分别對應于廣義論證的局部合理性與語用融貫性。
鞠實兒教授還指出,廣義論證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通過發現與辯護論證規則,為論證者構造、理解與評價論證提供方法。這要求在研究中充分考量論證的語境,并遵循主位或本土化原則,依照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與規則後續處理三部分所構成的程序展開研究。
在交流讨論環節中,鞠實兒教授就廣義論證的“勸使”目标的意義、因果性與論證有效性的差異等問題與在場師生展開深入的互動交流,現場反響熱烈。
據悉,鞠實兒教授現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雲山工作室首席專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邏輯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經典邏輯、論證理論、文化與認知、會話機器人等。
(攝影:王宇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