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美學講壇】何乏筆做客珞珈美學講壇分享“氣氛、力量、呼吸——氣學與美學的跨文化探索”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21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6月13日下午,德國哲學家、漢學家,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柏林自由大學古典與現代中國哲學客座教授何乏筆(Fabian Heubel)做客“珞珈美學講壇”第十三講,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講授了“氣氛、力量、呼吸——氣學與美學的跨文化探索”。中山大學哲學系方向紅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副教授、武漢人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張申威、beat365体育官网講師陳晗倩參與對談。beat365体育官网劉沁副研究員、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馬天威及院内外40餘位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何乏筆老師介紹了本次講座的選題背景。自博士論文起,何乏筆老師的研究便聚焦于“氣氛美學”,并在研究中形成了“氣氛”與中國哲學中的“氣論”存在關聯的直覺。本次講座的主旨即在于探讨,如何進一步發展“氣氛”與“氣學”之間的關聯和對話。
講座正文第一部分,何乏筆老師以“存在與道的形而上下學”為題,回顧了後期海德格爾對老子思想的借鑒和吸收。在老子式的“道”概念中,“上行”與“下行”吊詭相即,兩者的關系不能化約為“善/白/光”與“惡/黑/陰影”的對立。因此,老子所指的修道與柏拉圖所描寫的走出洞穴,即走出黑暗走入光明的單向解放道路明顯不同——老子式的修道貫穿向上與向下的修行。1930-1940年代,海德格爾緊密串聯老子的“白、黑”關系與真理問題中的“有隐性”(Verborgenheit)與“無-隐性”(Un-verborgenheit)或“入隐”(verbergen)與“出隐”(entbergen)的雙重運行(兩行),從而跳脫了柏拉圖以來的單向解放道路,轉而從赫拉克利特的殘片中選取“自然”(φύσις/physis)一詞,來描繪一種在上行 (Aufgehen)與下行(Untergehen)、出隐(Entbergen)與入隐(Verbergen),以及“自行出隐”(Sichentbergen)與“自行入隐” (Sichverbergen)之間所運行(bewegen)的存在,并借此在西方哲學中敞開了“存在自身之反轉性”(Gegenwendigkeit des Seins selbst)的思想,為存在(Sein)與道(Weg)的跨文化及跨語言溝通開辟了曆史條件。
第二部分,何乏筆老師以“存在論與張載的氣學”為題,介紹并批評了當代漢學家歐陽師(Wolfgang Ommerborn)和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對張載氣學的解釋。歐陽師和朱利安都刻意避免使用“形上學”一詞來說明張載的氣學思想,因為“形上學”是指絕對的超越性,而張載的氣學恰好避開了這種超越性的存在。朱利安認為,張載的氣學不僅不能容納一種“形上學”,也不能容納一種“本體論”。因為張載的氣學思想中不僅沒有超越者的位置,也完全不存在西方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創造”觀念——創造者(實在)與受造者(表象)的區分被“透過生成流變的唯一軸心(seule axe du devenir),而直接産生互相依賴關系”的“過程”所取代。歐陽師則持有一種較寬泛的存在論/本體論概念,其優點在于允許“氣化存在論/本體論”的可能。這種寬泛的本體論概念能夠擺脫“存在與生成”(Sein und Werden)的對立,並提供一種深入思索中國哲學中的道哲學與氣化論的可能。然而,歐陽師的讨論缺乏明确的問題意識以将張載的研究放在當代問題場域之中加以探索;朱利安的對比诠釋學更是構成跨文化研究的障礙——西方等于“創造”而中國等于“過程”的比較框架,顯然無法觸及儒家氣學的當代潛能,也無法參與當代漢語哲學的現代化。何乏筆老師認為,分别以當代美學家蒙克(Christoph Menke)和波默(Gernot Böhme)為代表的“力量美學”和“氣氛美學”,或許有助于避免歐陽師和朱利安的缺陷,推動中西哲學間的跨文化研究。
第三部分,何乏筆老師以“力量美學與幽暗力量”為題, 讨論了蒙克以及當代法國哲學家對尼采所開創的“反主體性”思潮的繼承和發展,以及這種“反主體性”思潮與“氣學”思想之間的關聯。尼采所謂的“力量”(Kräfte) 是指超出主體的意識官能的能力:力量是無意識的——在狂醉的狀态中, 主體的力量增強到與主體的意識控制脫節的程度。在有意識的官能(官能可以培養和聯系)與無意識的力量(人隻能讓力量自行發生,不能練習力量)的區分下,蒙克一方面傾向于意識主體與無意識力量的相互對立,另一方面又不停留在官能與力量的對比,而是描寫藝術家與狂醉狀态極為複雜的“曲折關系”(gebrochenes Verhältnis):藝術家是自我意識與狂醉力量間來回往複的過渡。何乏筆老師認為,蒙克對尼采藝術家形象的上述解讀有助于厘清氣化主體的主體範式(《莊子》“物”與“虛”在“氣”之中的來回往複),然而,這一“厘清”還需要面對一個挑戰:首先,蒙克的尼采解讀揭示出,尼采所謂“權力意志”與一般對“權力”(即社會、政治權力等)和“意志”(目的論行動下的意志)的理解截然不同;其次,德勒茲等法國哲學家試圖讓“力量哲學”從政治罪惡及非道德的指責解放出來,反對将尼采化約為“一元的”或“二元的”,而更是“多樣的、多元的”,世界是“諸種力量和力量波浪的遊戲”。然而,當代的氣學能否讓美學修養和氣化論走出政治權威和道德欠缺的困難?或者說,以氣化為中心的道哲學,在反思“一體”(一氣)和“兩體”(陰陽二氣)的過程中,能否承認多種“力量和力量波浪的遊戲”?這一問題意味着,有必要反思氣學與權力或權力技術(權術)的關系,而氣氛美學恰恰為這種反思提供了理論資源。
第四部分,何乏筆老師以“氣氛美學與美學工作”為題,探讨了以波默為代表的“氣氛美學”在将規範性維度注入“兩行”式存在論中的理論力量。作為一種美學的新視野,氣氛美學首先承認,美學的工作遠超出藝術的範圍,美學早已成為了無所不在的力量,也成為了無所不在的軟性權力。因此,氣氛美學的雙重目标在于,一方面要厘清營造氣氛的工作及美學權力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培養對氣氛的自覺,以及與氣氛自由相處的能力。在這一雙重目标下,氣氛美學同時聯結了存在論、自然美學與社會批判三個維度。存在論維度上,氣氛美學反思了西方傳統的主客二元論結構,認為“氣氛”之所以是美學的核心概念,就在于氣氛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處于身-心或形-神之間的“之間位置”(Zwischenstellung)——這種“之間”性使得一種新主體範式得以可能,同時這種“之間”性也正是“氣氛”與中國哲學中的“氣”區别于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共同特征;自然美學維度上,波默一再反思應如何尊敬自身的自然,走出意識主體自我控制/自然控制、自我征服 / 自然征服的強烈追求。在他看來,能夠使“自然”從人類的控制欲中解放出來的,即不是技術本身也不是對技術的抵制,而是美學——美學有助于醞釀人與自然的另類關系。美學能夠培養一種以“化生”而非以“掌控”為中心的另類生活态度,使得人們能夠與氣氛發生自由的、遊戲般的相處方式。美學工作的其中一個重點乃在于營造“讓”自然發生的條件,讓有為與無為、顯明與隐幽、理性與感性溝通無礙——這正是美學工作的道德意涵;社會批判維度,波默尤其借由“美學經濟”的問題來接續批判理論的美學思想。在他看來,作為資本主義自我革新模式的美學經濟對人力資源的剝削,不僅在于對勞動力的外在利用,更在于對感性、欲望、想象力等内在動力的開發,因此在個人層面上特別重視對自我表現和自我創造的追求。由此可見,美學化的生命技術能促使權術滲透感覺的運行,借由若隐若顯的美學工作來發揮。因此,新美學是機會,也是危機。波默的美學研究旨在提升兩方面的自覺,讓我們深刻知覺到,現代的美學化是雙刃劍——它即使權力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醞釀着新的自覺和自由——從積極方面而言,氣氛美學使人們比較不容易盲目接受自身的感覺被美學力量所奴役,反而發展出圍繞着“自覺”的美學,即“覺學”。
互動環節,何乏筆老師就“對美學的讨論是否需要心學維度的補充”、“孟子、張載氣學的倫理和現實關懷能否為新氣學補充規範性資源”、“跨文化研究中的術語翻譯”、“如果‘氣’不是一個穩态結構,是否需要在‘氣’之外引入‘天道’維度”、“‘虛’在張載和氣氛美學中的落實何以可能”、“能否從新美學中生發出新的、多元性的權力關系以克服‘聖人’對真理的壟斷”等話題,和與談人及在場師生展開了深入交流。
講座結束之際,賀念副教授對何乏筆老師持續三個半小時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