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珞珈德國哲學系列活動之“康德與哲學人類學”青年學術工作坊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6-25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6月22日至23日,珞珈德國哲學系列活動之“康德與哲學人類學”青年學術工作坊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會議室召開。此次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2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共同圍繞“康德與哲學人類學”這一主題展開學術交流。

本次會議包括歡迎緻辭、論文報告會、圓桌讨論、會議總結四個環節。

6月22日上午8時20分,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所長楊雲飛老師向全體與會代表緻歡迎辭。楊雲飛對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進行了簡要介紹,并表示,此次會議的舉辦旨在促成各位代表深入交流碰撞,從不同路徑探讨如何将德國哲學的研究推向深入,形成視野開闊、細節精深的德國哲學研究格局。

第一場論文報告會,湖南大學丁三東教授報告了《康德哲學中的人類中心性》,BEAT365唯一官网楊雲飛教授報告了《他律及其類型——探究康德道德哲學中一個被忽視的主題》,報告會由東南大學武小西副教授主持。

丁三東的報告處理的主要問題是:康德是否是人類中心主義者?如果是,康德是何種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丁三東認為,在環境倫理、動物權利等語境中飽受诟病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傾向的核心特質在于将人刻畫為具有其他存在者所不具有或不可比拟的優越品質。然而,康德反複将人刻畫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意味着理性和有限性是康德關注的雙重焦點。并且,“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并不意味着人的理性與神聖存在者的理性在實質上同一,隻是在實踐中受到非理性因素的約束,從而呈現為有限的,而是意味着人的理性在實質上即不同于上帝理性的、本身有限的屬人的理性。因此,康德版本的人類中心主義絕不蘊含着對人的卓越性的主張——使得人成為康德哲學世界中心的不是人的理性的卓越性,而是它的主動性。面對人工智能的興起,康德版本的人類中心主義為并非至上的、有限理性的人類保留了其在“存在巨鍊”中的價值和栖身之所。

華中科技大學洪亮教授對丁三東的報告進行了評議。洪亮認為,康德學者在幫助康德面對“人類中心主義”指控時,很容易陷入“舉證不全難題”。他提出了擺脫這類“舉證不全難題”的兩條建議:首先,康德對自我主義的批判可以被視作對“人類中心主義”指控的原則性回應,對自我主義的批判所預設的多元主義和共和主義可以幫助我們将人與其他存在者視作共處于同一個共同體之中;其次,《實用人類學》提供了理解理性跨個體方式,即人作為“有理性禀賦的動物”,必須通過保存自己、教育、政治治理将自己轉變為“理性的動物”,這種對轉變而非現成性的強調,比自我主義給出了一個容量更大的避免人類中心主義指控的解讀路徑。

楊雲飛在他所報告的《他律及其類型——探究康德道德哲學中一個被忽視的主題》中,以類型學方式整理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和《實踐理性批判》中對“他律”概念的讨論。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把自律和他律分别界定為意志的自我普遍立法和意志受他者規定之後,康德将建立在他律之上的道德原理劃分為經驗性的幸福和理性的完善性兩大類,并将兩大類細分為自然 情感、道德情感、個人完善性和上帝意志四個子類,闡述并比較了各子類的道德含義。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從形式和質料的角度更精細地界定了自律和他律,并将他律從主觀/客觀、外部/内部兩個層次細分為公民憲法、教育、自然情感、道德情感、個人完善性和上帝意志六個子類。康德把一切他律均歸結為自身幸福之質料性原則,展現出越來越清晰的道德嚴峻主義立場。他律的子類型可涵攝不同的道德學說,體現了康德對于他律的類型劃分具有較充分的完備性。

廈門大學張會永教授對楊雲飛的報告進行了評議。張會永提出,他律的類型學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清晰的。首先,質料與形式的區分不能對應于他律與自律的區分——幸福是否應被納入他律範疇是存疑的,因為功利主義所強調的他人的幸福也是質料性的東西,但它卻不能作為他律的東西被排除出我們意志的規定根據,更進一步,自在目的同樣是質料性的,但無疑不能被歸入他律範疇。其次,康德也不能主張一切作為目的的規定根據都是他律的,因為至善是意志的客觀目的,但以至善為目的的意志并非他律的意志。最後,自律和他律的區分本身是不必要的——如果将“自律”理解為“隻要我們是理性的,我們就會接受”,并且無法否認某些“他律”的規則,如果我們是理性的,我們就會接受,則自律與他律之間就不存在可以貫徹的區分标準。

第二場論文報告會,北京大學南星長聘副教授報告了《康德論動物性意願和自由意願》,北京師範大學朱會晖教授報告了《康德哲學中的實驗、身體與實踐的實在論》,報告會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李日容副教授主持。

南星的報告從動物心智的角度入手,檢驗了康德對自由的刻畫。康德對“動物意願”(arbitrium brutum)和“自由意願”(arbitrium liberum)做出了區分,認為前者無法擺脫感性強制。問題在于,如果動物是被強制的,在何種意義上它們仍然具有“任性”(Willkür)?康德否認動物是機器,因為動物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因此南星認為,相對清晰的圖景是機器、動物、人的三級分類:動物有某種低級的心智,即能被表象所推動,因此不同于機器,但相對人的心智而言又缺乏某些東西。為了厘清康德的自由觀念,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動物心智相對于人的心智而言缺少了什麼。就這一問題,南星提出了一種形而上學負擔較小的方案,即不使用“自由”(liberum)概念刻畫人類心智,而是主張人可以形成一種關于自我的構想,從而形成自己的性格——這是動物心智所不具備的功能。

華中科技大學講師羅正東對南星的報告進行了評議。羅正東認為,借助非人存在者的特性對人類進行反思,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研究視角。但困難在于,此研究視角中的動物仍然是人的視野中的動物,因而或許難以擺脫“人類中心主義”指控。此外,羅正東還延伸探讨了如何理解“自願為奴的自由”的問題。

朱會晖的報告以實踐一元論立場對康德哲學體系進行了重新解讀,認為康德所提出的“經驗實在論”能夠被“實踐的實在論”所支持和補充。按照這種解讀,康德哲學體系可以被看作這樣一種理論立場:它斷定關于諸事物的概念以及諸先驗形式具有普遍可承認的實在性,肯定經驗對象具有獨立于經驗性想象和思考的現實性,而非單純的幻象。但它們隻是在我們能通過實踐以及相關的實驗方法獲得的相關直觀的限度之内是現實的。從此立場出發,康德的實在論的根基在于主客體交互的實踐活動,這是存在與顯現相統一的過程,是經驗的現實性、意識的直接性和主體的能動性的統一。這種解讀思路體現出現象學回到直接性的實事本身的訴求,在确立先驗認識形式和先驗理念的實在性的同時,為經驗科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BEAT365唯一官网賀念副教授對朱會晖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賀念的評議集中在現象學與康德哲學的差異方面。首先,康德的“曲行性”思想強調先天形式與直觀活動的二分,而非直接性的給予。其次,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介紹“現象”概念時,首先反對的即康德的“顯象”觀念。此外,不需要經驗參與的先天綜合判斷可能構成了對“實踐的實在論”解讀的挑戰。

第三場論文報告會,複旦大學羅亞玲副教授報告了《外在強制與内在自由的統一——對康德普遍法權原則的責任倫理闡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呂超副研究員報告了《根本惡與人類的道德處境》,報告會由《安徽大學學報》副編審餘沉主持。

羅亞玲的報告探讨的核心問題是:法權論是否能夠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的一個部分?羅亞玲認為,從責任倫理的視角對康德道德哲學體系進行重構,并在此基礎上将法權論納入其中,将有助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康德道德哲學中存在對許多“基本經驗事實”的承諾,但作為“基本經驗事實”,這些承諾隻是形式地涉及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并不影響道德形而上學的先驗特征。如果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能夠合法地容納這些“基本經驗事實”,則通過道德原則的論證和道德原則的應用兩個步驟展開的“責任倫理”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體系内就有其合法性。法權論因此可以被解讀為從定言命令式到普遍法權原則再到具體法權義務的三層結構:普遍法權原則是道德原則在外在自由領域内的應用原則,具體法權義務又是對這一應用原則的具體應用。從責任倫理視角出發的法權論解讀也為理解康德對外在強制的正當性的論證提供了新的思路:普遍法權原則作為定言命令式的應用,其可普遍化的依據能夠在德福一緻的思想中得到說明,德福一緻的思想也由此開出了社會政治維度。

東南大學武小西副教授對羅亞玲的報告進行了評議。武小西認為,從責任倫理角度解讀康德的法權論,似乎面臨某種“錯位”困惑——在“外在強制”概念中,“外在”所指向的是外在于自我的他者,因此指向的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橫向關系,而法則與法則的應用之間似乎是一種縱向關系。羅亞玲從外在強制/合法性與内在強制/道德性的區分角度回應了這一困惑。

呂超的報告首先梳理了後康德理性主義者和後康德意志主義者對康德“根本惡”概念的不同态度,以及“根本惡”概念對戰後哲學的深刻影響,批判了理性主義讀者對康德宗教學說的化約主義理解,提議從人類自由超越理性規定與把握的不可探究性的角度理解根本惡理論;其次探讨了根本惡理論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定位,認為根本惡理論應被視為從主觀角度看待人性的道德人類學部分;最後比較了解讀根本惡理論的社會-曆史進路、先驗-個人進路和準-先驗進路,認為前二者都以隐秘的方式取消了自由選擇與惡的存在之間的本質性關系,準先驗進路則避免了過度簡化,能夠揭示出先驗領域内部複雜的層級區分,是對康德根本惡理論最有前景的解讀進路。

中國人民大學李科政副教授對呂超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評議圍繞“趨惡傾向應被恰當地表述為作惡的‘先天根據’還是‘先驗根據’?”這一問題展開,讨論了“先天”與“先驗”在康德哲學中的差異。

第四場論文報告會,湖北大學白海霞副教授報告了《何以幸福?——康德的實用建議》,伍珀塔爾大學博士候選人張怡懷報告了《現象學人類學的肇始、論域與深化——以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為中心》,報告會由廈門大學張會永教授主持。

白海霞的報告着意避免道德哲學語境内對幸福的貶低化與對立化處理,懸擱了幸福概念的倫理學維度,在世界公民立場上讨論了“人類何以幸福”的問題。在康德主流倫理學著作中,幸福是一個抽象的理念。即使遵守明智原則,人們也很難回答“何以幸福”的問題。根據白海霞的梳理,在《實用人類學》中,康德基于對社會、世事的觀察思考,将幸福概念落實到健康,并從正确認識幸福、适度享受感官快樂,用哲學養生學治療疾病,用理性克服情欲,積極社交等幾個方面層層遞進地給人們提供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實用建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李日容副教授對白海霞的報告進行了評議。李日容認為,傳統康德研究對道德維度、先驗維度的強調,易于造成原則從可能性層面到現實性層面的落實似乎不言自明的錯覺,白海霞的報告很好地凸顯了康德哲學的整體感和現實關懷,呈現出血肉豐滿的康德哲學。

張怡懷博士的報告以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思想資源為中心,從先驗哲學的研究進路出發,通過對現象學人類學議題的思想史回顧,回應了布魯門伯格對現象學的批判,并為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人類學作出了辯護。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人類學的肇始背景都在于對傳統哲學人類學的批判——胡塞爾認為哲學人類學背離了先驗哲學的構想,海德格爾則将哲學人類學視作人類中心主義的産物;其次,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又對現象學人類學進行了重構——二者的現象學人類學都是以先驗哲學為前提,即都是在思維與存在的先驗相關性(Korrelativität)關系中探究人之本質,而不局限于從生物或文化的角度對人這種生命體進行研究,從而證明了布魯姆伯格的批判的錯位;最後,張怡懷博士從精神病理學、宇宙論與隐喻學三種進路出發,介紹了現象學人類學在後海德格爾時代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

BEAT365唯一官网劉任翔副教授對張怡懷的報告進行了評議。劉任翔進一步闡發了該報告與本次會議主題的關聯,認為“現象學人類學”的獨特性在于一方面強調人類存在的被動性,另一方面堅持先驗哲學的追問視角,從而為人類提供了“作為有限存在者,就其有限性追問其有限存在”的獨特追問方式。

第五場論文報告會,華中科技大學袁輝副教授報告了《康德的教育人類學》,BEAT365唯一官网王詠詩副教授報告了《康德實踐⼈類學的當代意義——從道德⼼理學的合法性談開去》,報告會由複旦大學羅亞玲副教授主持。

袁輝的報告以發生學方法對《伊曼努爾·康德論教育學》進行了考證。《伊曼努爾·康德論教育學》是康德委托學生林克據其手稿編撰而成教育學著作,但此書因充滿了部分重複、但又部分相互抵觸的劃分而飽受诟病,甚至被懷疑是僞作。根據袁輝的考察,這部著作與康德人類學講義的“個性論”間存在密切對應性,此書“導言”和“正文”的内容源自人類學講義中“人類的個性”和“個人個性”兩部分,因此林克使用的手稿的确源自康德,人們甚至可以借此确定各個手稿的形成時間。“人類的個性”和“個人個性”兩部分中的一些區分用詞相似、但背景不同,這導緻了《伊曼努爾·康德論教育學》中種種看似重複、但相互抵觸的内容。通過以上考察,人們可以體系性地得出康德教育學的哲學基礎——教育人類學。

北京大學南星長聘副教授對袁輝的報告進行了評議。南星認為,袁輝的報告體現出他對文本的熟悉,但報告所使用的分層研究方法存在内在困境,即康德思想的轉變與曆史分期之間的對應較為困難,往往難以找到充分證據支持。此外,“教育人類學”這一提法在何種意義上能夠成立同樣值得商榷。

王詠詩的報告首先回顧了伴随德性倫理學複興所形成的道德心理與道德規則的分庭抗禮,以及道德心理學的自然化局面。德性倫理學複興思潮中存在兩種“自然化”進路,預設了不同的“自然”觀念——一種是質形論的區分性⾃然,另一種是康德所接受的基于同質性和量的自然。如何在純然量的世界中安放價值,是現代自然觀念的突出挑戰。王詠詩接着提出,反思“道德心理學”這一提法在康德哲學中的面貌,有助于回應現代自然觀念中的價值虛無危機。在康德哲學體系中,作為自然學說的心理學與道德學說看似是互斥的屬,但其實并不互斥。此外,康德基于“數學不能應用于内感官現象”,以及“能思維的主體不應當成為我們實驗的對象”兩大理由斷言“人心不可知”,從而心理學隻應當以“人類學”的面目出現,即保持為⼀種曆史的⾃然學說,或者說⼀種⾃然描述,從原則上不可能成為以數學為奠基的本真的自然科學。王詠詩認為,康德對心理學上述處理的當代啟發在于,它一方面是對心理現象物理化傾向的糾偏,另一方面又允許人在承認自身自由的前提下将世界視作一個目的論圖景,從而使康德主義道德哲學與強調道德心理的當代德性倫理學相互補充,在互鑒中為今天的實踐提供更優⽅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呂超副研究員對王詠詩的報告進行了評議。呂超首先就“自然”一詞在康德哲學中是在“同質的自然”意義上還是在“本性”意義上使用的,與王詠詩進行了商榷。其次,呂超提出,如果康德與德性倫理學的差異不在于對“自然”的不同理解,或許可以認為二者的深層差異在于對“應然”與“實然”的關系的不同理解。

圓桌讨論環節由李科政副教授主持,丁三東教授、南星長聘副教授、張會永教授、朱會晖教授先後引言。丁三東結合王詠詩的報告,提出了“當代做哲學的意義在哪裡?”、“數學與哲學方法的差異?”、“當代應該如何做哲學?”的問題。南星同意,現代以來哲學的核心議題之一即應對自然科學興起所引發的危機。他提議超越自然-非自然的簡單二分,采取一種一元世界、多元視角的觀點,使哲學發揮多元視角相互對話、相互啟迪的作用——就本次會議主題而言,這種相互啟迪也就是康德理想中的人類啟蒙,而其啟蒙綱領就落實在《實用人類學》之中。張會永響應南星提出的多元對話提議,從元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三個層面介紹了當代康德倫理學研究中的新方向和新進展。朱會晖在認可經驗維度在康德哲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時,也重申了先驗維度以及應然維度所具有的相對于事實性維度的優先性,并認為康德提出的啟蒙三原則是對兩個維度的整合,也是對現代性和後現代的整合,對健康健全生活方式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讨論環節,曾曉平教授總結了從事康德研究三十年以來的心得體會,認為國内康德學界在方法論自覺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并号召康德學者通過有意識的方法論交流、融合、總結,進而以方法論傳承使得整個學術共同體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楊雲飛教授認為,各位參會學者在會議中的發言,體現出康德學者對人之為人的共同關切、對啟蒙的共同理想、對以哲學回應自然科學時代危機的共同追求,康德研究、德國哲學研究因而顯示出樂觀的前景。

6月23日上午12時,會議進入總結環節。王詠詩簡要回顧了籌辦此次會議的基本構思,即在急劇變動的時代中,反思人的自我理解,設想人的未來生存圖景。最後,王詠詩對全體與會代表對本次會議的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謝。“康德與哲學人類學”青年學術工作坊在參會學者的熱烈掌聲中順利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