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來我院作“中古史上的道教寫經”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7-23

本網訊(通訊員曹承冠)7月13日晚,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張澤洪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進行了題為“中古史上的道教寫經”的講座。張澤洪教授在道教思想、道教科儀及少數民族宗教等研究領域有豐富建樹,對敦煌出土道教文獻也深有研究。本次講座由我院副院長黃超教授擔任主持,浙江工業大學肖雲澤副教授進行回應。本次講座是第四屆全國宗教學博士生學科論壇系列講座中的一講。

講座伊始,張教授便講述了中古時期道教寫經風潮的興起。他指出,漢魏時期,道經傳播主要依賴道俗信衆的傳抄授受。而南朝時,上清派道士的寫經擴展了這種抄經的影響,開創了後世寫經的傳統。王羲之寫《道德經》換鵝的故事便是這一時期寫經的典型例子。

唐代是中古寫經最盛的時代。張教授指出,唐代寫經、藏經的風俗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不僅個體信徒和道觀參與其中,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道經的繕寫。他詳細說明了道教内部對寫經過程中各種規定的嚴格要求,包括書寫形式、文字風格、裝潢和收藏等方面。此外,各地名山宮觀和道教内部也有自己的藏經傳統,将寫經視為“鎮山之經寶”。

接下來,張教授以敦煌寫本中所見道經題記為中心,從一個更微觀的角度向聽衆介紹了中古道教寫經的具體情形。張教授指出,敦煌地處西陲,佛教勢力強大,然而敦煌藏經洞裡仍然出土了八百餘件古道經寫本,其中尤以唐代寫本為多。這些文獻主要分為長安寫本和敦煌本地寫本兩種。他以第2295号寫卷為例,詳細分析了長安寫經的具體流程和題記内容。

此外,張教授還探讨了唐代寫經盛行的原因,強調道教對經典的傳寫、保護及其在教義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道教宣稱抄寫經書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種宣教對廣大道俗群衆有着極大的影響力。這樣的宣教無疑對廣大道俗群衆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在這種信念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寫經人潛心繕寫,留下了寶貴的财富。

通過以上介紹,張教授對于中古史上的道教寫經作出如下幾點結論:現存敦煌道經的題記大略反映了敦煌地區道經傳寫的概況,亦可見整個唐代寫經風氣之一斑。唐代是中古史上寫經風潮最盛的時代,唐代寫經事業的興旺發達與皇室的推崇、道俗信衆的參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互動環節中,肖雲澤副教授針對研究本身的問題意識與學術價值進行回應。張教授就在場師生提出的關于“道教寫經與書法藝術”、“經書抄寫背後的宗教意識”等問題開展了充分交流讨論。張教授還就新材料的發現和研究作出詳細闡述。

講座結束之際,黃超教授代表到場全體師生向張教授緻謝,并對整場講座進行了簡短和精辟地總結,講座在衆人的掌聲中落下帷幕,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