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應用倫理珞珈論壇暨“教育家精神與教育倫理”學術研讨會成功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7-23
7月20日,第二屆應用倫理珞珈論壇暨“教育家精神與教育倫理”學術研讨會于BEAT365唯一官网成功召開,論壇彙聚了全國20餘所高校的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教育家精神、教育倫理、師德師風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讨。
論壇開幕式于20日上午八點舉行,BEAT365唯一官网黨委副書記楚龍強、beat365体育官网黨委書記盧昌甯出席開幕式并緻辭。開幕式由beat365体育官网、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華教授主持。
在緻辭中,楚龍強強調,如何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是師德建設、倫理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教師工作的神聖責任。他将之總結為三條路徑:第一, 提高站位,深化認識;第二,強化信念,積極培育;第三,紮根一線,勇于踐行,努力在一線教育工作中創造非凡的育人精神。
盧昌甯指出,新時代的教育現代化迫切需要通過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将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倫理相結合,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質,更能夠幫助指導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做出正确的選擇。
李建華教授首先向莅臨本次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緻以熱烈的歡迎,随後,他言簡意赅地闡述了論壇的背景與目的,并衷心表達了對所有參與支持本次論壇的各單位及同仁的深切感激之情。
開幕式結束後,論壇進入主旨報告環節。
第一場主旨報告由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主持。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劉鐵芳教授以“從潘懋元先生的人生發展看教育家精神養成”為題,總結了潘懋元先生從少年立志到成為教育家的精彩人生,強調教育家精神的養成需拓展視野、持續學習、深刻思考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華中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杜時忠教授做了題為“教育家與時代精神”的報告,他提出教育家的三重境界,強調教育家要以教育為志業,并通過提出世界的、中國的、教育的三大時代之問,呼喚偉大教育家的出現。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龍靜雲教授以“道德叙事: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為題,通過分析道德叙事的三大要素和五大功能,總結了運用道德叙事方式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的三條現實途徑,為道德教育提供路徑指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原校長廖小平教授的報告以“教育家精神的哲學省思”為題,追問了教育家精神何以可能的問題,指出教育家精神與教育家、與大學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辯證關系是教育家精神成為可能的基礎和保障。
上饒師範學院原校長、南昌大學哲學系詹世友教授以“德業共進:教師倫理的核心關切”為題,認為教育家精神既來源于為人類為國家為民族育人的社會責任,也是教育家固有的精神特質,是教育家的自為性和根本性規定。
五位學者的發言結束後,中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現代大學教育》副主編曾崟教授作為與談人為第一場主旨彙報做總結點評。
第二場主旨報告由中南大學曾崟教授主持。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羅成翼教授以“一師早期‘三高’教育密碼與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為題,揭示一師“三高”教育傳統,提煉出大先生的家國情懷、弘道追求及專業素養,強調新時代教育家應承繼大先生的教育家精神。
長沙師範學院副校長伍春輝教授的報告題目為“重新認識徐特立:從教育家精神的視角”。徐特立的教育理念與其豐富、跌宕的教育實踐與人生經曆密切相關,具有豐富内涵與特殊意義,對當代教育家精神的實踐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王菊研究員的報告題目為“論顧随先生的‘登堂說法’及其教育家精神”。報告圍繞顧随的教育家精神展開,強調教師應當緻力于成為兼具專業素養與幸福感受的職業典範。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馮昊青教授就“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思考德育”進行發言,分析了弱AI時代德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強調德育理論與方法需要回應時代要求,吸收相關研究成果,更新德育理論與方法,彰顯德育的時代性。
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卉昕教授以“俄羅斯教師道德修養培育的理論和方法”為題,聚焦俄羅斯教師道德修養培育,剖析教師道德水平下降的現實因由,闡述教師道德修養的本質與功能,構建修養體系内容架構,并提出評估診斷方法。
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與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王一凡研究員以“教育家精神在基礎教育的踐行與解讀”為題,對湖北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群體如何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踐行教育家精神,做出了梳理總結和提煉。
六位學者的發言結束後,南京師範大學馮建軍教授作為與談人為第二場主旨彙報做總結點評。
會議設置兩場平行分論壇。
分論壇一圍繞“教育家精神與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主題開展,由雲南大學王菊教授主持,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廖小平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劉鐵芳教授評議,共有四位彙報人先後彙報。
南京師範大學文建章以“以美潤師: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審美化追求”為題,從審美價值的角度對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分析。湖南師範大學黃穎格以“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機理、具體内涵和時代價值”為題,剖析了教育家精神的演變曆程和啟發意義。湖南師範大學比幹美琪以“教育家精神在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引領激勵作用”為題,分析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路徑。上海體育大學袁泉以“教育倫理的多維透視:以體育教育為焦點”為題,從多維度對教育倫理做出内涵分析。
彙報結束後,廖小平教授和劉鐵芳教授分别進行點評。兩位評議人一緻認為四位彙報人的彙報既有亮點也有不足,強調學術研究切忌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具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敏銳的問題意識。評議人勉勵四位彙報人,在未來的研究中,要尋找自己的學術興趣點,将研究切實落地。
分論壇二圍繞“新時代師德評價的标準與機制”開展,由上海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學院龔正偉教授和浙江師範大學馮昊青教授主持,華中師範大學杜時忠教授和南昌大學詹世友教授點評,共有六位彙報人先後進行彙報。
北京科技大學師締文對近十年高校師德教育理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與回顧,歸納為意義定位、概念解讀、問題揭示、原因歸納與對策建議等五個熱點方向。黑龍江大學王天夫通過梳理内爾·諾丁斯生态德育理論的主要内容,例證了關懷倫理對當代生态德育實踐所起的完善作用。華中師範大學婁琳琳基于教師道德組織化、規範化以及主體化的本質屬性,運用德爾菲法建構了區域性師德師風建設評估框架。南京财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翔副教授的報告題為“倫理決策: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哲學進路”,認為倫理決策是對教育數字化秩序、對人在教育數字化中的地位、對數字化倫理精神的反省。浙江師範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項溢煦研究員以“‘現在’的霸權:即時通訊的時間結構及其政治倫理意蘊”為題,認為即時通訊對交往活動的介入抹平了交往的差異性和交往主體的多元性。浙江師範大學費聰逸從列維納斯哲學對善的定義入手,認為對存在之單義性的解讀對厘清列維納斯對善與存在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彙報結束後,杜時忠教授和詹世友教授分别進行點評。兩位評議人指出,從哲學角度談教育數字化的發展能力決策主要考慮價值問題、人力問題。在教育市場發展進程中,以文明價值作為衡量評價的尺度,核心在于道德跟素質的互動,重點在于人文關懷、道德意識等維度,通過取得更高的人文價值、生命價值能夠把這兩點結合起來。
本次論壇由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BEAT365唯一官网)和BEAT365唯一官网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德育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學古典教育研究中心”、《現代大學教育》雜志社、《應用倫理》編輯部、《倫理學與公共事務》編輯部協辦。通過主旨報告與平行分論壇的深入研讨,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養成路徑及其對于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追求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持與實踐指導。
文章來源:珞珈應用倫理公衆号 https://mp.weixin.qq.com/s/PlmvSE8yPqZRPit4jo1ZwQ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