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中國哲學講壇】北京大學孟慶楠教授主講“合體之義:儒家倫理的生成性結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06
本網訊(通訊員 肖宴紅)8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孟慶楠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301報告廳講授“合體之義:儒家倫理的生成性結構”。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副教授評議。beat365体育官网文碧芳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肖航副教授及北京大學博士後李秋紅參與對話。本講座系“珞珈中國哲學講壇”第6期。
講座開始,孟慶楠老師說明了講題的切入視角。他表示,在早期儒家圍繞禮的讨論中,尋求他們對倫理問題的理解基于兩方面關懷。一是個人興趣所在,因為自身比較關注《詩》學、《禮》學、“家”哲學問題,所以将研究視野聚焦于儒家對夫婦倫理的建構。二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從業者,受到當代社會的極端個人主義刺激,希望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理解人和世界的視角和方式。
孟慶楠老師講座
接着,孟老師介紹了儒家倫理學背景。在中國禮樂文明傳統孕育的時代,出現了兩種人倫秩序模型:一種秩序模型是“個體—家—國家”,另一種秩序模型是“個體—國家”。第一種秩序模型具有典型的儒家特色。第二種秩序模型中,“家”觀念雖然存在,但是不被視為秩序中的重要環節,所以被刻意消解,其代表是墨家和法家,這與推崇個體主義的現代秩序類似。因此,儒家對個體的理解以及對人倫秩序的整體性思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應對過度彰顯個體權利者的視角。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的差序格局不足以承擔或者清晰全面地描述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結構。
随後,孟老師展開論述儒家倫理的生成性結構。他提出,夫婦在家庭倫理中是非血緣關系,不具有天然的親密關系。儒家通過《士昏禮》的設計,建構了夫婦“合體同尊卑”的親密關系。這一親密關系超越了自由戀愛的男女結合,其實質是倫理意義上的合體。《周易·序卦傳》從天地萬物的生成講到男女夫婦,把生生引入到人倫秩序,夫婦合體成為了生生的源頭。夫婦合體的生成意義不在于人口的生成,而在于人倫的生成。在延續的人倫秩序中,不同的個體能通過角色的轉變獲得成長。
最後,孟老師總結到:無論從整體性視角,還是從整體性對個體的關照,相對一個隻考慮或過度考慮個體權益的秩序,早期儒家考慮的是個體對于整體的責任。以家庭為核心的秩序建構反映出儒家建構的人倫秩序是時間向度上的延展,而不是同心圓結構拓展。同心圓結構是在時間性的生成節點延續基礎上往外拓展的次一級秩序。
李巍老師主持講座
在評議環節,李巍老師盛贊孟老師的研究讓我們身處話題之中,是賦予中國哲學生命力的研究方向。廖璨璨老師認為,孟老師借墨家、法家和儒家的差異及其理論困境,類比于今天借助儒家資源對現實做出回應,在方法上具有啟發意義。研究人倫秩序的生成則為生生哲學提供了新視角,并對孟老師的研究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研究個體與合體關系、自然本有的秩序和後天設計的秩序,您認為何者優先,是否存在價值預設;儒家設計的秩序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如何損益;在方法上,面對基于經驗性的挑戰,如何以一種經驗性但是又具有哲學普遍性的方式給予回應。
廖璨璨老師點評講座
孟老師回應說,今天講儒家秩序有一整套的目标體系。孔子治國安民的主張是庶、富、教(《論語·子路》)。庶是人口興旺,富是物質生活富足,最後才是禮樂道德。孟子、荀子皆繼承了這個思路,設計了一整套目标階次。儒家的最高目标是仁義道德,最低目标是人口繁育。如果儒家把人口繁育或者時間向度上整個族群的衍生看成是他目标基礎的話,這就能夠視為他的價值預設。我們今天很多批評婚姻生育制度的人,他們講個體權利時,根本的價值預設是個體價值優先。觀念的沖突其實就是價值預設的沖突。怎麼證明哪一個優先,确實很難說。對于自然秩序與人為秩序,我們能發現越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的秩序設計,越容易獲得延續。儒家把握了人最自然基礎的東西,這是儒家成功的最根本原因。至于如何處理道理和經驗之間錯綜的關系,以及對傳統禮制如何損益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文碧芳老師發言
文碧芳老師、肖航老師、李秋紅老師以及在場同學們也與孟老師進行了交流。針對大家的提問,孟老師指出,理想狀态下,制度設計之初就應該把握相應的深刻理念,以避免與實際效果相背離的情況;在實踐層面,涉及到預設價值或社會主流的認可。立足社會現狀,我們應該盡快形成某種主流的認知,再根據這一認知建立底層的預設,才能保證在現實的制度、教育、觀念養成等方面形成合力。儒家的制度設計是個閉環,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教化強化主流的價值選擇,保證現實與預設重合,設計的生成性節點、人倫的循環和延續包含了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教化傳承。現代人選擇不生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自己不能保證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好的教育,但是探索處理父子關系的過程恰恰是生命成長的必經階段。講座在熱烈的讨論氛圍中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