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本與轉進:中國哲學的共殊之辨”研讨會暨馮友蘭研究會2024年年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14
本網訊(通訊員李宇肖、肖宴紅、陳凡昕)8月31日至9月1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馮友蘭研究會主辦,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協辦的“守本與轉進:中國哲學的共殊之辨研讨會暨馮友蘭研究會2024年年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讨。
與會學者合影
8月31日上午,會議開幕式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107會議室舉行。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教授主持開幕式,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兼中國現代哲學專業委員會會長範鵬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孟慶楠教授先後緻辭。
李巍老師主持會議
馮友蘭研究會會長王中江教授首先介紹了新一屆馮友蘭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接着,說明了本次會議的主題定為“共殊之辨”的緣由。共殊問題是現代中國哲學十分重要的問題,它不是近代以來才引入和擴展的西方哲學問題,而是中國哲學自身有豐富答案的一個問題。中國的哲學傳統中的同和異、一和多、齊和不齊都與共殊問題有聯系,我們把它的複雜形态和現在的發展,看成是同一問題的不同階段,可以用“守本和轉進”概括。馮先生在形上學裡講真際和實際,在文化領域讨論現代性、在曆史領域區分理和勢、氣,哲學史方法論講抽象繼承法等,實際上就是把共殊關系貫穿在新理學整個體系裡。在馮先生看來,哲學的真正問題就是普遍與特殊,或者說共相和殊相。
王中江老師緻辭
馮友蘭研究會副會長範鵬教授的緻辭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感謝、祝賀、邀請。感謝beat365体育官网和馮友蘭研究會籌備召開年會、感謝專家學者共襄盛會。祝賀此次會議順利召開。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參與中國現代哲學學會的年會。
範鵬老師緻辭
馮友蘭研究會秘書長孟慶楠教授介紹了研究會後續将開展的工作。目前北大燕南園三松堂已經建設為馮友蘭故居紀念館。在故居的基礎之上,以馮友蘭研究會的名義,聯合相關的學術機構開展類似于“馮友蘭工作坊”“新青年”之類的小型學術活動。對馮先生的志業的傳承,不僅在于空間、學術活動,更在于其所承載的學術精神。要始終以馮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為榜樣做中國哲學研究,既注重梳理中國傳統的哲學曆史,也始終保持着對于時代、對于生活世界的關注,并嘗試通過從中國古代的哲學智慧中汲取營養汲取智慧,從而幫助我們應對時代的各種挑戰和問題。
孟慶楠老師緻辭
大會第一場主旨發言由BEAT365唯一官网儲昭華老師主持,共有四位專家發言。
蘭州大學範鵬老師以《馮友蘭對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獨特貢獻——重讀〈新事論——中國到自由之路〉》為題,從中國社會發展新特征入手,闡述馮友蘭先生“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話題的當代意義,并指出其對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獨特貢獻。複旦大學白彤東老師以《現代之前的現代性——作為早期現代化的周秦之變》為題,通過比較周秦之變與歐洲早期現代化過渡,認為東周時期已經具備了現代性特征,中國落後于西方不是古代對現代的落後,而是落後于西方現代性的第二期發展。西南大學高秀昌老師以《向“西”而生:中國哲學的創新之道——以馮友蘭先生為中心的探索》為題,從近代中國哲學的曆史和實踐出發,認為無“西”則無“中”,并将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視作向“西”而生的典範,進而依此探讨中國哲學的創新之道。深圳大學王興國老師報告了《邏輯分析方法在中國哲學中的運用和限制——從新理學看》,以馮友蘭的新理學為典型,将其與金嶽霖和牟宗三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進行比較,并由此思考源于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在中國哲學中的使用邊際與限制。
範鵬老師(左上)、白彤東老師(右上)、高秀昌老師(左下)、王興國老師(右下)
會議第二場主旨發言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芳老師主持,共有四位學者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李祥俊老師以《一般、全體與整體——馮友蘭哲學中共同性概念的類型辨析》為題,從共同性思想的視阈将馮友蘭哲學分為抽象一般、全體與生命整體三種基本類型,并認為這些共同性概念是中西、古今哲學交彙的産物,包容性與局限性并在,因此,如何“接着講”馮友蘭哲學中的共同性問題,對于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化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都師範大學陳鵬老師的報告題目為《生活德性的現代重建——馮友蘭〈新世訓〉新诠》,在他看來,《新世訓》與《新原人》構成了馮友蘭人生哲學的兩個方面,但與馮友蘭将《新世訓》視作“底級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不同,他認為《新世訓》是講生活的基本方向及其蘊涵的一組德性,并從基礎性、本源性的生活德性概念出發,對《新世訓》在重建現代生活德性方面的貢獻作進一步的考察。
李祥俊老師(左上)、陳鵬老師(右上)、高華平老師(左下)、程志華老師(右下)
暨南大學高華平老師以《先秦諸子與中國哲學的共殊統一——從馮友蘭及其中國哲學的“共殊之辨”說起》為題,考察了以馮友蘭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哲學家或哲學史家對“哲學”之為“哲學”的普遍性(共相)和“中國哲學”之為“中國哲學”的特殊性(殊相)的認識,嘗試确立一種中西古今彙通、且具有中國特色和現代品格的“中國哲學”,并提出“共殊統一”的“中國哲學”應該具備的三大要素。河北大學程志華老師以《餐具與筷子、刀叉——論中西哲學本體論異同》為題,從“形而上學”視域、“存在與存在者”視域、“共相與殊相”視域、“名與實”視域這四個方面對中西哲學本體論相異這一觀點進行考察,進而指出這種觀點的不合理性,并認為本體論與中西哲學本體論的關系猶如“餐具”與“筷子、刀叉”的關系,即它們既有不同處,更有相同處。
8月31日下午第一、二場小組讨論會在振華樓B107會議室召開。第一場小組報告由複旦大學白彤東老師主持評議,共有六位學者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匡钊老師報告了《如何理解“絕對底料”——從馮友蘭先生論氣看中國哲學“接着講”的可能》。他認為,馮先生借助亞裡士多德“底層”論提出氣是“絕對底料”屬于邏輯設定。中國傳統哲學讨論氣含有大量的價值信息,與“絕對底料”有較大差距。馮先生言氣時“底層”概念從西方到中國的挪用,為追求哲學讨論的公共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典範。南京大學翟奎鳳老師以《馮友蘭對佛學的認識與诠釋》為題,通過辨析“在中國的佛學”和“中國的佛學”來說明佛教中國化問題,從“個體的心”與“宇宙的心”論“共相”與“殊相”問題,認為馮先生的佛學思想見解深刻。北京大學孟慶楠老師提出,此次報告解決的問題是:現代中國哲學史叙述中所呈現出的魏晉玄學核心問題,即本末有無問題與明教與自然之辨,相互之間有何關系?這些問題如何在魏晉玄學的哲學史叙述中被凝練出來?孟老師從玄學之名、玄學從清談到玄談的政治背景、玄學的形名觀與天道觀思想淵源、玄學與佛教的關系四個層面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上述問題的讨論。
匡钊老師(左上)、翟奎鳳老師(右上)、孟慶楠老師(左中)、韓立坤老師(右中)、常新老師小組(左下)、廖曉炜老師(右下)
南京林業大學韓立坤老師報告了《由“思議”而“靜默”:馮友蘭哲學方法論的程序解讀》,提出負的方法是在哲學的語義分析、引導、觀念啟發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講、說、行等特殊的哲學實踐完成的。因此在正負方法之間有一個從語言到判斷到靜默的程序化過程。西安交通大學常新老師報告題目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省思與展望》,以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哲學研究領域的四次重大會議為切入點,提出了西方哲學觀念影響中國哲學體系構建、新儒家的轉化争論不休、中國哲學特性與外來評價概念常有沖突、民粹主義四點反思。也分享了四個展望:保持哲學的形而上的特質、重視現實生活的積澱、探索什麼是中國哲學、突破哲學的地域性。華中科技大學廖曉炜老師以《現代中國想象:牟宗三論儒家現代性》為題,從牟宗三晚年演講錄、主題講座中提煉出牟宗三整個哲學思考的最根本性問題,即如何建構“現代中國”,認為牟宗三一生的哲學思考,系統性地回應了這一問題。
第二場小組報告的主持評議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匡钊老師,共有六位學者發言。
中山大學黎漢基老師報告題目為《概念的歧義性與含糊性──從馮友蘭的哲學思考說起》,從歧義性和模糊性兩個角度論述馮友蘭對概念的處理。他認為馮先生一方面呼籲分拆概念的不同涵義消除歧義,避免純粹的言語争論;另一方面通過追溯詞源、注重内涵外延的不一緻性,消除模糊,避免附會。馮先生的哲學思考對概念和語言使用上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天津社會科學院張永路老師以《哲學史抑或思想史——馮友蘭與20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史寫作》為題,回顧了20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史寫作動向:一種是以馮友蘭兩卷本《中國哲學史》為代表,以普遍哲學形式來撰寫中國哲學史;一種是以胡适《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為代表,用思想史取代哲學史。這反映了中國哲學學科初創期的複雜局面。西南大學羅益民老師報告了《馮友蘭中國哲學觀念在西方文化中的歸化》,從中國哲學缺乏宗教傳統、宇宙關懷、描述性叙事特點切入,認為馮友蘭的英文版《中國哲學簡史》客觀描述了中國哲學,在理論和概念表述方面有其獨特性。将其回譯為中文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歸化,這包含了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
黎漢基老師(左上)、張永路老師(右上)、羅益民老師(左中)、馮兵老師(右中)、李秋紅老師(左下)、肖雄老師(右下)
廈門大學馮兵老師報告的題目為《朱熹論曾子——兼論朱熹的子學建構》,認為朱熹将曾子子遊門人編撰的《論語》納入四書體系,論證孔曾道統之傳不僅包括十六字心法,還有“忠恕一貫”,推動了曾子地位升格。這反映出朱子理學中存在一個子學系統。北京大學李秋紅老師報告了《“真際”的還是“實際”的——秦漢時期作為關系的“類”概念》,将“類”概念的研究視角從有效性轉移到抽象性上,提出馮友蘭強調類是理智的對象、是純思、是理、是性,類的認識經曆了從實際事物到實際再到真際不斷上升、抽象的過程,因而中國哲學的“類”是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秦漢的類概念例如比、偶、副、屬,則是對事物關系的說明。因此,讨論秦漢“類”概念的抽象性,隻能從事物的相似成分和相似規則抽象的意義上來談。湖北大學肖雄老師以《跨文化脈絡中的牟宗三“智的直覺”概念》為題,沿着牟宗三中西對話的軌迹分疏辨析,提出牟宗三智的直覺概念之外延經曆了“直覺的解悟”、“超理智的認識心”和“本體論的神智”并存、“自由無限心”三個階段。
9月1日上午,第三場小組讨論會在振華樓B214會議室進行。第三場小組報告由南京大學翟奎鳳老師主持評議,共有四位學者發言。
湖北大學龔開喻老師報告了《現代新儒家論“見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為中心》,從馮友蘭和熊十力關于“良知是呈現”的對話引入,提出熊十力和見在良知命題有兩個關聯:“良知是呈現”與見在良知一路;良知推擴出科學知識。這兩個方向皆為他的學生唐君毅和牟宗三等繼承并持續推進。華中科技大學王博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試論方東美的“詩化哲學”》,認為方東美的詩話哲學和馮友蘭的邏輯分析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從詩話哲學的結構即境的認識和情的蘊發,人與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藍圖,藝術化的哲學表達,疑問與反思四個層面内容展開論述。
龔開喻老師(左上)、王博老師(右上)、馬曉見老師(左下)、呂威老師(右下)
BEAT365唯一官网馬曉見老師以《〈海國圖志〉裡的“彌利堅”形象與魏源的“托洋改制”》為題,首先确定彌利堅部分在《海國圖志》中的思想位置,其次還原彌利堅形象的建構性,然後揭示這一建構性是魏源的托洋改制,最後把托洋改制和龔自珍的托古改制、康有為托的孔子改制比較,提出《海國圖志》彌利堅部分既富有魏源自己的思想性,又具有強烈的建構性,應該理解為托洋改制。武漢理工大學呂威老師報告《康有為的公理世界觀與儒學的近代轉型》,提出康有為一方面基于對于傳統天理世界觀的批判,建構了公理世界觀,另一方面通過公理引導中國社會初步形成現代的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念。
圓桌論壇在振華樓B301會議室進行。圓桌論壇以“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肖航老師擔任主持,首都師範大學陳鵬老師、天津社會科學院張永路老師引言,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開展了熱烈的讨論。
肖航老師主持圓桌會議
在引言環節,首都師範大學陳鵬老師首先總結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三點貢獻。他強調,馮友蘭先生開啟了中國哲學作為獨立的學術體系進程;對中國哲學概念和邏輯分析進行了充分展開,把哲學從實踐性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最後特别指出,馮友蘭先生的工作體現出多元開放的儒學視野。天津社會科學院張永路老師指出,馮友蘭先生發展了中國哲學傳統研究形态,開創性地将中國哲學史劃為“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并從去除聖王叙事的神聖光環、還原客觀曆史和引入邏輯論證的方法共三個方面推進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化進程。
陳鵬老師(左)、張永路老師(右)
蘭州大學範鵬老師強調,馮友蘭先生撰寫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實現了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的創造性轉變,這項工作與當代建設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與學科體系具有相通之處。暨南大學高華平老師肯定了馮友蘭是今人研究中國哲學所不可逾越的高峰,并結合儒學發展史切實指出,當代中國哲學學界仍面臨“正名”的問題,對于“中國哲學主體性”的共識阙如,在此,馮友蘭先生的工作能夠提供一定啟示。深圳大學王興國老師表示,以馮友蘭、梁漱溟為代表的新儒家學者充分證明,儒學工夫隻有被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地踐履于生活,才更具說服力與生命力。
範鵬老師(左上)、高華平老師(右上)、王興國老師(左中)、文碧芳老師(右中)、張智老師(左下)、孟慶楠老師(右下)
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芳老師宣讀了以《馮友蘭“良知假定”說的理論基礎及其方法論探讨》為題的文章。他指出,馮友蘭先生的“良知假定”說是以當時時代背景為理論基礎的,基于新實在論,他反對傳統中國哲學的心靈主義和直覺主義傾向,并采用邏輯分析的科學方法,對傳統中國哲學模糊性與歧義性之弊端加以克服,由此促進了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近代化轉型。華中師範大學張智老師提出,馮友蘭與牟宗三關于“良知是否為假定”的争論具有社會效應上的現代意義。北京大學孟慶楠老師表示,在當下,中國哲學學科應當保有自身獨特的思考路徑,而非一味在形式上迎合西方哲學主流範式。中國哲學内部仍有許多思想資源可供發掘,并且其中蘊含着東西方所共同承認的價值。
會議閉幕式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301會議室舉行。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老師主持閉幕式,南京林業大學韓立坤老師做學術總結,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老師做閉幕緻辭。
廖璨璨老師主持閉幕式
南京林業大學韓立坤老師總結本次大會:研究馮友蘭先生的哲學,共殊之辨是不可繞過的重要問題。透過馮先生的哲學去理解中國哲學史,也需要把握他從共相和殊相去建構、闡釋中國哲學史的知識義理的主要的工作方式。學者提交的論文中,不僅有專門研究馮先生哲學體系中的共殊之辨的讨論,還有論題涉及到現代性和現代化的共殊之辨,文化的共殊問題,哲學和哲學史的共殊問題,以及哲學具體論域,比如形而上學的、本體論的、方法論的共殊問題。整體看,本次會議對馮友蘭先生的哲學,對于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對哲學的一般性問題的研究都很細緻。
韓立坤老師總結會議
beat365体育官网李巍老師在緻辭中指出,馮先生有個關懷,中國哲學要在現代大學的建制裡面有一個位置,以北京大學設立中國哲學門為标志,中國哲學具備穩固的建制位置早已成為事實。如今,我們要思考怎樣鞏固這個建制,本次會議對于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學科建設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李巍老師閉幕緻辭
“守本與轉進:中國哲學的共殊之辨研讨會暨馮友蘭研究會2024年年會”在與會專家學者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攝影:肖宴紅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