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米爾恰·杜米特魯教授在線講演“‘感受到一個證明’:存在像推理現象學這樣的東西嗎?”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25

本網訊(通訊員 魯彥君) 9月21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哲學教授、羅馬尼亞科學院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院(IIP)院士及前主席,米爾恰·杜米特魯(Mircea Dumitru)做題為“‘感受到一個證明’:存在像推理現象學這樣的東西嗎?”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程勇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哲學系徐召清副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11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程勇教授主持


杜米特魯教授主講


本次講座内容來自杜米特魯的新書《理解和有意識的經驗:哲學與科學視角(Understanding and conscious experience: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s)》的第九章。杜米特魯反對威廉姆森的知識優先觀的結論,即我們在認知上無家可歸,我們的心智/認知狀态不透明;主張在感受到一個人理解一個邏輯或數學證明時,理解的狀态是透明的,因為它顯示了語義的感受質,并且通過三個例子——一個教學例子(使用任意對象去講授自然演繹)、一個關于理解整個題材的例子(歐氏幾何的卓越)以及一個關于理解具體的邏輯結果的例子(模态框架不完全性如何能夠從二階邏輯的角度得到表征)——支持其觀點。

杜米特魯從威廉姆森的知識優先論(knowledge-first stance)切入。一般認為,知識優先認識論是對将知識分析為有證成的真信念(簡稱為JTB)的經典模型的修正,格裡諾和普裡查德将這一理論歸結為五個相互關聯的主題:(1)知識是一種心靈狀态;(2)行動的因果解釋和知識之間存在關系;(3)認知無家可歸論題(以及它與透明性觀念的聯系);(4)證據的知識解釋;(5)斷言的知識解釋。杜米特魯主要關注(1)(3)(4)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延伸出以下觀點:當我們得到了一個證明的觀念,能夠輕易給出其他類似證明甚至掌握了向他人解釋的能力時,認知的感受質似乎在起作用(與(3)相關);它和心靈狀态的開始有關(和(1)相關);感受質似乎足以表明真正的證明即将到來并賦予其以某種認識論地位(與(4)相關)。

威廉姆森認為,認知家園(cognitive home)是一個邏輯空間區域,在其中“一切都向我們的視野開放”。如果存在一個這樣的認知家園,那麼當我們理解一個内容時,無論它多麼複雜、抽象或包含數學或邏輯内容,我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盡管“證明是正确的”的感覺不能保證證明的邏輯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是其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威廉姆森否認此種認知家園的存在,因為不存在心理狀态的中央核心(central core),其中“中央”是指“如果S屬于核心,那麼如果一個人關注這個問題,那麼他就能夠知道自己是否處于S”,換言之,狀态S是一個透明性條件成立的例子。稱一個條件C是透明的,當且僅當對于每一個例子a來說,如果C在a中成立,那麼在a中一個人能夠知道C成立。這類似于認知邏輯中的KK原則,即如果一個主體知道條件C成立,那麼這個主體知道他或她知道C成立。杜米特魯認為,正因為KK原則并非認知上邏輯有效,所以威廉姆森認為沒有命題是透明知識的内容。為了維護主體能夠具有語義的或認知的感受質的觀念,需要對威廉姆森的立場提出有力反駁,杜米特魯的策略是指出KK原則并沒有排除這樣的例子,即某些命題對某些主體來說是透明的,因此論證就落腳于找出此類例子。

當考察兩個認知算子“知道”和“理解”時,需要考慮(1)是否存在轄域現象和算子順序問題,以及(2)兩個算子是否是可交換的,由此就引入了認知現象學的問題。杜米特魯主張超越與感官現象學相聯系的摩爾式認知現象學,探索一種與語義或認知的感受質相關的現象學。其主要觀點主要包括:(1)感官的感受質不是唯一的感受質;(2)語義的感受質不同于感官的感受質,它是一種經驗的或數學的認知内容的反思意識。

接下來,杜米特魯通過基于個體經驗和研究的三個例子來闡述認知的感受質以及證明或推理中存在頓悟體驗(aha experience,即人們突然獲得了一種清晰洞見或問題解決方式的現象),并以此支持如下觀點:認知現象學是一個實在且合法的認知事實。第一個例子中,基特·範恩(Kit Fine)在講授自然演繹時受到啟發,從而由将量詞作為普遍概括的主要工具的弗雷格式傳統轉向非弗雷格式框架,後者可使用單稱詞項來指稱任意對象,杜米特魯認為這種“範式”轉變中可能存在一個認知的感受質的連續統。問題在于,認知的感受質是否是構建或組織證明的一些觸發因素。杜米特魯表示,這一問題本質上不是心理學的,而是和一些能夠為我們提供深奧主題的透明理解的邏輯策略、機制或證明相關,這樣我們不僅掌握、解釋和傳遞了主題,而且這些過程都和認知的感受質有關。

第二個例子涉及歐式幾何相較于非歐幾何的卓越性(preeminence)。杜米特魯和利維烏·奧爾尼亞(Liviu Ornea)基于納什的嵌入定理,通過類比論證證明了一個更弱的卓越概念,支持如下觀點:盡管歐式幾何不是絕對先天的,但它享有較非歐幾何的卓越地位,正如母語對個體而言較其他語言卓越,經典(二值)數學邏輯較多值非經典邏輯卓越。對于我們為何會優先考慮一種更直觀(即更卓越)的結構而非其他這一問題,杜米特魯解釋說,當出現這類表征時,認知的感受質會打動我們使得我們與其具有更緊密的聯系。

第三個例子來自模态框架不完全性。杜米特魯主張,模态邏輯應該被解釋為二階經典邏輯的受限形式,基于此,語義不确定性是指,有些公式在二階邏輯中是可證的,但它們的模态翻譯在同樣的模态邏輯系統中是不可證的,即使它們在該不完備模态邏輯語言的可能世界語義中是有效的。因此,命題模态邏輯不完全性被解釋為一種經典二階邏輯不完全性的例證,它也是對一種現象的理解優于不同語境下類似現象的理解的例證。

杜米特魯在講座的最後提出了兩個有待探索和闡述的問題,其一是将認知的感受質分為語義的、幾何的和邏輯的等不同類型;其二是根據我們理解的主觀方面如何錨定到由此理解的抽象實在來刻畫每種感受質。

徐召清副教授評議

講座互動現場

在評議環節,徐召清總結了講座内容并從推理現象學和透明性的例子、透明性和認知無家可歸論題及其在知識優先論中的基礎,以及語言和幾何的類比論證和卓越的本質這三個角度進行了評論,并提出兩個問題:(1)有時伴随頓悟體驗的某個證明經研究發現是錯的,那麼可以說頓悟經驗能保證證明的正确性嗎?(2)在何種程度上語言和幾何的類比關系是合适的,例如我們似乎可以說歐式幾何對普通地球人是卓越的而對外星人來說其遜于非歐幾何,卓越的本質與此問題相關,那麼卓越是否具有某種對稱性。杜米特魯回應說,自己并非主張主觀的頓悟體驗和認知的感受質對證明的邏輯部分起作用,而是說伴随邏輯機制的某些東西有助于人類對證明産生熟悉感,但其本身不能保證證明的真理性,其觀點建立在客觀的實在論基礎上。另外,語言的例子确實是語境敏感的且與主體有關,但是歐式幾何的例子并非語境敏感且主體相關,它具有更多的客觀性;卓越是反對稱的,它類似于大腦和心靈或意識之間的随附性關系。

最後,程勇和杜米特魯探讨了用哥德爾不完全性作為例證的可能性并進一步闡述了模态不完全性例子。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