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珞珈美學講壇】施瓦德勒教授主講“生命的叙事:利科‘詩意真理’理論的哲學視角”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29

本網訊(通訊員 羅新烨)9月23日下午,德國現象學家、艾希施泰特-因戈爾施塔特(Eichstätt-Ingolstadt)大學講席教授,瓦爾特·施瓦德勒(Walter Schweidler)做客“珞珈美學講壇”第十五講,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精彩的題為“生命的叙事:利科‘詩意真理’理論的哲學視角”的學術報告。beat365体育官网弘毅博士後李寒冰、艾希施泰特-因戈爾施塔特大學博士生楊宜天參與對談。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

賀念副教授主持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施瓦德勒教授介紹了本研究的理論背景,上溯至霍布斯作為幻象(fantasy)的意義/感覺(sense)概念,下至康德的“先驗圖式”(transcendental schema)以及卡西爾的符号/象征(symbol)概念,梳理了在利科之前“世界想象”(world’s imagination)的思想譜系。

第二部分,施瓦德勒教授更多地引入現象學視角,從“活的主體性”(living subjectivity)出發,探索胡塞爾、卡西爾和利科思想之間的内在關聯。施瓦德勒教授認為,卡西爾在藝術問題上暴露出了他的局限性,藝術天才的獨創所引起的世界觀轉變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施瓦德勒教授追溯至洪堡思想中的energeia(能)概念,通過這種動态力量所塑造的不僅僅是世界的形象,而是世界本身。這指示出詩意語言的真正指涉。

施瓦德勒教授主講

第三部分,施瓦德勒教授逐步展開對利科“詩意語言”思想本身的分析。利科認為,語言的詩意功能不僅僅限于“為語言本身而贊美語言”的詩意話語,更囊括了描述性語言的指稱功能。語言隐喻力量的“視為……”(seeing as)結構也可以是“作為……而存在”(being as)的揭示者,并由此觸及到最深刻的存在論層面。施瓦德勒教授認為,尋找“視為……”和“作為……而存在”之間的本體論聯系,使得利科回到了亞裡士多德對運動(movement)、自然(physis)和模仿(mimesis)之間關系的分析。由此,利科回應了數世紀以來“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隐喻(metaphor)的基本原則是運動、變化和位移,而這也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時間結構。施瓦德勒教授提出,這正是利科所說的叙事範式的關鍵,即我們認知生活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之間的時間中介。利科接受并調整了洪堡的energeia概念,使之不僅限于作品的曆時性,而是涉及到每個具體的叙事行為的時間性,即叙事的時間與傾聽的時間。隻有當叙事與我們的生活世界相關聯,才能夠充滿意義。

講座現場

在互動環節,楊宜天博士通過“真理”與“非真理”的必然相關性向施瓦德勒教授發問:是否存在一種詩意的“非真理”?李寒冰老師也從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視角,将中國思想中的“默化”與西方哲學中的變化概念作對比,提出“默化”是生命的内在轉化而非事件的發生,憧憬利科思想和中國哲學之間更加深層的對話。随後,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同學們也對施瓦德勒教授的講座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教授耐心地對老師和同學們的問題給出回應,大家深感收獲頗豐。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