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本·馬丁線上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0-29
本網訊(通訊員 胡蘭雙)應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陳波教授邀請,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本·馬丁(Ben Martin)于2024年10月24日晚在線上進行了一場題為“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The Practice-Based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y of Logic)的講座。該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的第85講,也是本·馬丁在BEAT365唯一官网系列講座的第一場,由學術志平台直播。本次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哲學系徐召清副教授擔任評議,來自全國各地180多人在線上參加了這次講座。
講座伊始,馬丁對講座的哲學範疇進行了界定,這是一個關于邏輯哲學的講座,而邏輯哲學研究需要回答一系列有關邏輯的哲學問題。首先,“邏輯”本身就是一個歧義的概念,可以指一個特殊的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研究主題,或邏輯學家的研究成果。邏輯哲學研究包括如下方面:邏輯的認識論,例如“我們如何證成我們的邏輯?”;邏輯的形而上學,例如“存在邏輯事實嗎?什麼東西給邏輯事實奠基?”;邏輯的一元論和多元論,例如“正确的邏輯是一種還是多種?”;邏輯的規範性,例如“邏輯在提供正确的思維規則方面具有特權地位嗎?”;邏輯與科學的關系,例如“在何種程度上,邏輯方法論類似于科學方法論?”,等等。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運用正确的哲學方法,馬丁此次講座的主題便是提倡一種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方法。
馬丁首先介紹了基于實踐的方法論提出的背景,闡明該方法的提出源于在科學哲學和數學哲學領域對傳統研究方法的不滿。馬丁以庫恩對波普爾證僞主義的批評為例,揭示了傳統研究方法有如下弊端:過于理想化(idealised)、簡單化(simplistic)、以當下為中心(present-centred)和以成果為導向(end-product focused)等。因此,需要調整研究目标,以期使研究能夠反映相關領域的現實情況,并認識到該領域研究内部目标和方法的多樣性,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置于适當的曆史背景中,且對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給予同等的關注。為了達到以上目标,關于科學和數學的哲學需要減少對科學和數學的本性(nature)的研究,而應多通過案例、曆史發生和認知科學的研究來探尋從業者是如何實際得出結論的。這樣的研究方法具有如下優點:會對相關領域的既定問題提供更有見地的答案,例如傳統研究方法下預設數學中的證明都是形式證明,而基于數學實踐的方法則認識到了非形式證明的差異性;這種研究方法開辟了新的重要研究課題,例如數學家們除證明之外的證據來源問題。由此出現了“科學實踐的哲學”和“數學實踐的哲學”,獲得了很多深入細緻和有見地的成果。
馬丁認為,上述傳統研究方法的四個弊端也同樣存在于邏輯哲學領域的研究中。首先,一些邏輯哲學理論的提出也有過于理想化的問題,該問題在邏輯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研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他以蒯因的證據整體論(Evidential Holism)為例,用以說明哲學家們提出一些邏輯理論是為了滿足其預先設定的哲學标準,這在某種程度上緻使他們錯過了該領域的關鍵特征,甚至可能使研究者的研究活動變得複雜化。其次,傳統研究方法下産生的邏輯理論體現出嚴重的非曆史性(ahistorical),它們的提出多是基于某個傳統的哲學假設,給人感覺邏輯領域在曆時上是同質的(diachronically homogenous)。但馬丁強調,邏輯研究和其他領域研究一樣屬于社會性事業,其側重點和技術是不斷變化的,就像現代天文學并不為占星術服務一樣,我們同樣不應假設現在的邏輯與過去的有相同的目标或方法。再次,與曆時同質性相關,傳統邏輯理論還假設邏輯研究的共時同質性(synchronic homogenuity),即假設當代邏輯研究也都遵循相同的研究目标,其他方面的研究在哲學上是不重要的。馬丁以純邏輯研究和邏輯的非哲學應用為例,論證了這樣的假設導緻了當代邏輯中的許多重要活動及其哲學影響被忽視。最後,傳統的邏輯哲學研究着重探讨已生成邏輯系統的性質,而不是探讨其形成原因和證明過程,這導緻忽視了邏輯學家用來發展、證明和應用系統的技巧和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馬丁提倡一種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四個方面區别于傳統方法。第一,不同的方法論起點。基于實踐的方法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從案例研究開始。這從根本上不同于從某些相關主題的哲學假設開始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第二,證據優先。基于實踐的研究方法以從業者的活動為該領域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最可靠指南。如果該領域内的實踐與哲學假設發生沖突,那麼通常應該是後者讓步,而不是前者。第三,慎重地進行無例外概括。由于認識到邏輯活動是由從業者的興趣驅動的,基于實踐的方法對該領域的目标或方法進行無例外概括持謹慎态度。第四,更廣闊的興趣範圍。基于實踐的方法具有開放性,可以去研究哲學家傳統上沒有認真對待的問題。相應地,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方法也有兩大益處。首先,它能為邏輯領域已确立的問題,如“評估邏輯究竟使用了哪些類型的證據?”“(當代)邏輯的目标是什麼?”,提供更詳細和深入的答案。其次,這種方法通過拓寬該領域内發生活動的關注範圍,确立了新的重要研究課題,如“邏輯在什麼意義上可以是解釋性的?”“邏輯實踐是否預設了關于邏輯的某種實在論?”等。
接下來,馬丁就基于實踐的方法可能引發争議的三個問題進行了說明。問題一,基于實踐的研究方法是否會将邏輯引向社會構建的方向?即邏輯的有效性是否由社會決定?對此馬丁的回答是“不會”。研究領域的目标和方法論規範是研究人員集體決策的産物,并不意味着所研究的現象本身是社會構建的。就像天體物理學的研究目标、方法論和認識論是其從業者集體活動和決策的結果,但它所研究的許多現象——如恒星、宇宙射線、等離子體——實際上确實存在。問題二,基于實踐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果隻是描摹了我們實際上是如何做的,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我們應當如何做。馬丁認為,這種觀點實際上有兩點預設:第一,基于實踐的方法隻能描繪現象,對改進實踐過程沒有幫助;第二,談論邏輯應該如何與邏輯當前的目标和方法是分開的兩個問題。而馬丁認為這兩點都是錯誤的,基于實踐的方法有助于改進現有實踐,隻是在做出這樣的判斷之前,必須理解該領域的當前研究目标和方法,并根據這些目标評估這些方法和成就。但畢竟沒有一套上帝賦予的研究目标,隻能通過實踐分析;假設我們能夠直接認識到邏輯應該如何進行,或者它的目标應該是什麼,是犯了本質主義謬誤。問題三,基于實踐的方法過于注重邏輯的領域(field of logic)而不注重邏輯本身(logic itself)。馬丁認為這種觀點與問題二犯了相同的錯誤,都假定了非曆史性的邏輯本質存在。但是,邏輯學并沒有具有特權地位的非曆史主題,就像心理學或物理學沒有非曆史主題一樣。試圖忽略物理學主題提出的曆史背景及物理學家的活動,而單純探讨物理學主題本身是無望的。
最後,馬丁總結道,本次講座的主要目的是澄清他提出的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方法論的動機。主要通過類比論證,指出邏輯哲學相較于科學哲學和數學哲學的發展滞後,希望通過改變其研究的目标和方法,最終獲得與科學哲學和數學哲學同樣詳盡的邏輯哲學圖景。
在評論環節,四川大學哲學系徐召清副教授首先對馬丁本次講座的内容進行了簡短的回顧,并就其講座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在什麼意義上說基于實踐的研究方法促進了邏輯的發展?該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果?第二,邏輯和哲學的關系是什麼呢?有一種觀點認為:通常說來從哲學去發展邏輯是對的,而從邏輯去發展哲學是有問題的?對此你有何看法?
針對第一個問題,馬丁回應說,基于實踐的研究方法在邏輯哲學的研究中還屬于新的提法和初始階段,因此不能說已經取得了什麼決定性的成果。但是可以借鑒科學哲學的例子,看看基于實踐的方法是如何促進科學哲學發展的,相信其在邏輯哲學中也能發揮相同的作用。他本人目前正緻力于證明論的研究,探究為什麼在不同語境下人們會選擇不同的證明方式,相信未來的研究結果會對邏輯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針對第二個問題,馬丁表示對它的回答可以是多樣的。就形式邏輯而言,其與哲學之間關系問題的回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為形式邏輯是幫助我們對不同哲學觀點進行建模的工具,如認知邏輯形式系統就是認識論觀點的形式化表現;第二類則認為邏輯和哲學都是研究世界基本特征的學問,隻不過研究方式是不同的,邏輯是用形式的方式去研究,而哲學更注重實質層面。
在互動環節中,陳波教授還提出如下問題:“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的曆史側重與邏輯史研究有何不同?”。馬丁回答道,的确存在很多優秀的邏輯史研究成果,但是它們與當代邏輯哲學的發展是割裂的,就像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相互脫節一樣。而基于實踐的邏輯哲學探究則是強調要将邏輯在曆史上的實踐過程與其在當代的實踐情況聯系起來,探究邏輯的目标和方法是如何随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曆史可以給我們提供哪些信息,最終還是為了當代邏輯研究服務。
最後,主持人陳波對馬丁的精彩講座表示了感謝。馬丁在BEAT365唯一官网系列講座的第一講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