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何懷宏教授來我院開展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09
本網訊(通訊員 陳子衿)10月28日,鄭州大學哲學院首席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老師在振華樓B214會議室舉辦了題為“正義、人性與道德:一份對康德的個人認識史”的講座。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主任陳江進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
何懷宏老師将哲學看做是一種傳承與接續性的事業:哲學學者除了創造自身的論說之外,更多的是通過研習哲學史或各種專門史、尋找合适的問題和資源進行學術上的推進。然而,前人的學術思想浩如煙海,我們的傳承與接續必須有所取舍。而在此之中,對于何懷宏老師的倫理學研究影響最大的哲學家莫過于康德。因此,何懷宏老師回顧了他對康德的個人認識史,以供自我反思與研究者分析批評。何懷宏老師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康德對他的影響:
第一,關于“正義”。何懷宏老師第一次研究康德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羅爾斯正義論中的曆史與理性》中。在這篇文章中,何懷宏老師對于正義原則哲學根據的探讨指向了康德。何懷宏老師嘗試用康德的三個絕對命令來考察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的基本正義原則:生存、自由和平等,并經由康德确立他的政治哲學乃至整個倫理學的基本立場。
第二,關于“道德”。在80年代的西學訓練和翻譯之後,何懷宏老師在90年代初的兩年主要是閱讀中國古籍,并在1992年至1993年寫作了《良心論》。《良心論》是何懷宏老師适應社會轉型、構建中國特色的倫理學體系的嘗試。在《良心論》中,何懷宏老師主要依據的是中國的思想資源,但康德的思想在面向社會轉化的關鍵觀念轉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何懷宏老師指出,中國傳統的主流儒家倫理學适應于傳統的等級社會,是一種以做人、以高尚生活為中心的倫理學。但這種“希聖希賢”的倫理學已然不适用于現代平等社會。傳統倫理必須普遍化,平等地要求所有人。在此,康德的“普遍立法”原則啟發了何懷宏老師的“普遍主義底線倫理”: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相互作為主體,同時也相互作為對象的世界。我們互相協作,也互相反對,因此需要找出一種可以和平共處的規則。普遍主義的底線倫理不僅要把“利益的自我主義”排除在道德義務之外,也要排除作為自我的、特殊的、第一人稱的道德高标。此外,何懷宏老師還指出了康德思想中的一些不足。何懷宏老師認為,在道德情感方面,除了對道德義務的敬重之情之外,一些其他的道德情感同樣可以支持義務。因此,與康德不同,何懷宏老師持有一種“溫和的義務論”立場。
第三,關于社會政治、基本倫理以及宗教等問題上對于康德思想的延續。何懷宏老師回顧了他的《康德論改革與服從》、《道德·上帝與人》、《全球倫理的可能依據》以及《現代倫理學:在康德與盧梭之間》等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方面表達了何懷宏老師對于康德思想以及一些現代問題的認識與批評。
綜上,何懷宏老師将他從康德那裡的獲益總結為三點:第一,何懷宏老師從康德(以及羅爾斯、諾齊克等思想家)轉向了實質性的正義問題,從政治哲學進入了道德哲學,從非理性主義轉向了理性主義。尤其是借助康德的三個絕對命令對生存、自由、平等三個正義原則的論證,何懷宏老師确立了他的正義思想的理念與次序;第二,何懷宏老師借助康德形成了他在倫理學中的基本立場,即一種溫和的義務論。而更重要的是,何懷宏老師在理論上初步完成了一種中國傳統倫理學向現代倫理學形态的轉型,确立了一種普遍主義的底線倫理學;第三,何懷宏老師通過康德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人的有限性”,或者說“認識一個追求無限的有限存在”。人在認知方面、理性方面都有局限,但在道德法則方面沒有局限,這是人的一種獨立的、偉大的道德禀賦。
但何懷宏老師也指出了康德思想中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康德所勾畫的四種義務并不是完全周全、準确的。
何懷宏老師在2004年後的近二十年裡沒有對康德進行實質性的研究。但近年對于人性問題的關注,使得何懷宏老師重新回到康德的文本。何懷宏老師肯定了康德對于人類有限性的承認與超越性的追求。何懷宏老師将“人”或“人性”理解為一種“中間向上的存在”,即與神靈相比具有不完善性,但與動物相比,有在能力上與道德上向上的追求。但何懷宏老師也反對康德将“善良意志”确立為道德評價中的核心概念。何懷宏老師認為,“善良意志”在具體的道德實踐(包括道德選擇與道德評價)中,是極難把握的。因此,我們最需要強調的是行為的“合乎義務”而非動機的“出自義務”。換言之,道德評價依然要以行為(而非動機)為中心。
何懷宏老師認為,如果不是要成為康德專家,我們對于康德哲學的把握就不必拘泥于晦澀而繁多的概念,而應在整體層面領會其精神意緒。何懷宏老師指出,康德的道德哲學既有合一于善良意志的傾向,又通過物自身與現象的劃分打破這一合一傾向;既有不可知論的要素,又有可知論的傾向;既有中道性、綜合性的特征,又在某些方面極其徹底;既輕視内容而常被批評為“形式主義”,其“形式”又具有許多内容。一言以概之,康德思想對今天最重要的啟示在于,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什麼環境中,我們都應将精神和道德放在第一位,把尊重普遍法則放在第一位,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人的自控能力放在第一位。康德思想可以用來放在今天已經很不平衡的天平上,向精神與道德的一端投下一顆重的砝碼。
最後,何懷宏老師總結到,雖然康德對其哲學體系的建構基本是完善的,但後來者也正在不斷開辟新的方向、開發新的方法,不斷推進前沿問題。雖然作為個人,我們很難企及康德的思想創造力。但我們唯一可能勝過康德的地方在于我們擁有更多經驗。我們在近三百年後,能看到康德的哲學及他所希望的世界是否如其所願——一個是對哲學和形而上學本身的期望,一個是對人類政治和曆史發展的期望。
在報告環節之後,何懷宏老師還與在場的師生就道德教育、道德哲學研究前沿、我們研習哲學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