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馬丁教授做在線講演:“邏輯作為一門科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11

本網訊(通訊員 魯彥君) 11月8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本•馬丁(Ben Martin)做題為“邏輯作為一門科學?”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天津市委黨校助理研究員胡蘭雙博士評議。來自國内外的28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

馬丁教授主講“邏輯作為一門科學?”

馬丁在講演中概述了邏輯例外論和反例外論之争。他從對邏輯本質的傳統觀點——邏輯例外論切入,探讨了普遍性、形式性等傳統邏輯性質,然後從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兩個方面闡述了當前反邏輯例外論對一些性質加以拒斥的理由及相關論證,最後對“無争議”的普遍性提供了一個可能挑戰。

馬丁首先列舉了曆史上關于邏輯的第一印象:邏輯規律适用于所有領域;邏輯規律關乎形式而非内容,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不是關于世界的;邏輯規律的真是必然真;邏輯規律以全然區别于科學的方式為人所知;它們關乎事物應該如何而非本身如何。這些印象使得邏輯成為區别于其他科學的特殊領域。

馬丁進一步詳細論述了六種傳統邏輯性質:(1)普遍性(Generality):邏輯規律放之四海皆準,且不受其他科學規律約束,因此普遍性有時被作為邏輯的定義特征。

(2)形式性(Formality):邏輯隻關心命題形式而與命題内容無關,對于康德、卡爾納普和早期維特根斯坦來說,邏輯的形式性在于其規律和概念不具有語義内容,而當代邏輯學家更傾向于從置換不變性的角度來考慮,基于置換不變性概念的重要性,形式性甚至被用以解釋普遍性,盡管形式性的置換不變性解釋并不确保形式性在理論上先于普遍性。

(3)認識論上的基礎性(Epistemically Foundational):馬丁通過信念或命題在認識論上的基礎性來說明邏輯在認識論上的基礎性,後者意味着我們對一些邏輯規律的辯護是自足的,即不依賴于對其他信念的辯護,反過來,對其他信念的辯護(部分)依賴于對邏輯規律的辯護。曆史上主要存在兩個關于邏輯基礎主義的論證:一個來自為應對懷疑論而為知識搭建可靠基礎的需要,另一是如果我們通過推理為邏輯規律提供辯護,則需要至少假設一些邏輯推理規則來使推理得以進行,由此會陷入循環。

(4)先天性(Apriority):先天性是邏輯證明的基礎性的推論。由于經驗證據既不能直接證明邏輯規律的有效性,也不能推出邏輯,對邏輯的辯護需要采取非推理形式,由此排除了邏輯證據之後驗的可能性。

基礎性和先天性相結合可以得到兩種主流邏輯認識論——邏輯理性主義和邏輯語義主義,前者主張邏輯知識是理性直覺的直接産物,伴随一種關于邏輯的特定形而上學;後者受到自然主義的啟發,認為邏輯知識是通過理解邏輯命題中組成項之意義獲得的。

(5)分析性(Analyticity):包括認識論分析性和形而上學分析性,前者是指人們可以通過理解命題意義自動獲得相信命題的正當理由,後者是指命題的真假僅取決于其組成部分的意義,認識論分析性被認為是形而上學分析性的結果。

(6)規範性(normative):和倫理學相類似,邏輯提供的是我們應如何思考的規則。

馬丁接下來闡發了反邏輯例外論的主要觀點以及兩個反例外論版本。反邏輯例外論取消了邏輯相較于科學的特殊地位,其主張源于對至少一個前述邏輯性質的拒絕或者拒絕承認一些性質獨屬于邏輯。但對于取消哪種性質以及采取何種理論動機,反邏輯例外論者并未達成一緻。馬丁重點介紹了兩種突出形式——形而上學反例外論和認識論反例外論。

形而上學反例外論考慮以下問題:是否存在邏輯事實?邏輯規律是否有内容?如果有,其内容關乎什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使其對形式性、必然性和規範性等傳統性質發起挑戰。以心理主義為例,它認為邏輯陳述是對人類心理學的描述性陳述,邏輯主題被置于經驗科學範圍内,因此是偶然真理。

弗雷格反對心理主義,借助“第三域”引入了一種形而上學例外論,其中邏輯和數學主題不具有時空性并且是因果惰性的,邏輯和數學真理因獨立于心理和物理領域的事實為真,因此弗雷格堅持必然性、先天性和基礎性之為邏輯規律的本質。

規範主義是對心理主義的另一種回應,其認為邏輯事實本質上是關于理性思維先決條件的規範性事實,因此關于有效性或一緻性的主張可被理解為關于主體應該如何推理或相信的陳述,邏輯因其規範性區别于科學。

非認知主義例外論是第三種反心理主義方案,其認為不存在邏輯事實,因此不存在排中律或其他邏輯律是否有效的事實,因此對于一位科學認知主義者來說,邏輯由于沒有描述世界的特定部分而區别于其他科學。

為使邏輯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相協調,形而上學反例外論者主要做出兩種回應:一種是約定主義,其将邏輯事實視為語言規約的結果,邏輯規律決定語言規約的最一般原則,因此,邏輯事實與語言事實沒有區别。另一種是普遍主義,它試圖鎖定世界中的邏輯事實并彌合其與物理事實之間的差距,邏輯規律不是關于客觀“第三域”事實的規律或關于語言的規律,而是關于世界的普遍或結構特征的規律。因此,形而上學反例外論拒絕規範性(甚至必然性),主張保留普遍性,認為邏輯規律有内容,其知識是推理性的,但對相關數據究竟是先天還是後驗的存在分歧。

認識論反例外論認為對邏輯規律的辯護不是例外的,其拒絕基礎主義或邏輯證據的先天性(亦或兩者都拒絕)。其中的典型理論是蒯因的證據整體論:基于自然主義、杜昂-蒯因論題以及拒斥理性主義和語義主義,蒯因主張邏輯作為信念網絡的一部分被評估,因此需使用與其他理論同類型的證據。但馬丁指出上述主張會使得邏輯學家的實際工作被扭曲和複雜化:首先蒯因認為,所有科學上可靠的證據都應該是邏輯修正的潛在來源,但事實并非如此,微生物學和天文學的結果顯然與邏輯無關;其次,根據最小損傷準則(maxim of mutilation),我們隻應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對邏輯加以修改,但是,非經典邏輯學家即使有經典解決方案可用,也會提出修改建議,因此就需要對該方法論的合适性進行重新考察。

馬丁指出,蒯因主張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區分認識論反例外論的兩個不同要素:方法論反例外論和證據反例外論,前者主張邏輯理論選擇方法是非例外的,拒絕基礎性特征,後者主張邏輯理論受到非例外證據的支持,否認證據的先天性。

自然主義同時接受了這兩點,但選擇一點接受也是可以的。可以看到當代大多數方法論反例外主義者都不是證據反例外主義者,他們認為邏輯依據不同于其他科學的數據(即可接受的推理),但也沒有就基于給定數據的理論選擇模型達成共識。可選擇的模型包括反思平衡(使數據和邏輯規律實現反思平衡)、邏輯溯因主義(使邏輯理論契合(fit)數據)和邏輯預測主義(依據邏輯成功預測數據的能力來選擇理論)。

接近尾聲之際,馬丁再次回到普遍性上,指出這一看似未受影響的定義特征也面臨挑戰。有學者通過建立邏輯和科學模型之間的相近關系對其提出質疑,認為從紛繁複雜的邏輯語言和證明系統來看,邏輯可能是類似于廣義科學模型的工具,不同邏輯服務于不同目的,由此排除了作為邏輯性質的普遍性。

胡蘭雙博士評議

在評議環節,胡蘭雙總結了講座内容并提出三個問題:(1)從邏輯預測主義的角度來看,邏輯真理是否是符合論意義上的真,如果是,它們對應于何種邏輯事實或規律;如果不是,邏輯何以能夠成功預測數據?(2)馬丁本人是否同意吉拉·謝爾對普遍性的形式性解釋,因為這看上去和他本人所持的方法論相沖突?(3)論辯理論(argumentation theory)的研究内容是不是邏輯的主題?

馬丁一一進行回複。對于第一個問題,他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何種形而上學圖景是正确的,因為他的研究動機基于邏輯學家的實踐,很難從方法論出發構建出形而上學圖景,正如我們很難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什麼得出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圖景。科學實踐和實在論、反實在論、工具主義等形而上學圖景都是一緻的,馬丁相信在邏輯領域也是如此,他表示如果對這一點感興趣可以閱讀他和約特蘭合寫的文章“Anti-exceptionalism about logic as tradition rejection”。

關于謝爾在邏輯形而上學上的立場,馬丁回應道,對于謝爾這樣的普遍主義者來說,形而上學不等同于邏輯,普遍性是作為邏輯定義特征的形式性的産物,而形式性由同構不變性定義,其他邏輯性質則是在形式性和同構不變性的基礎上産生的。他本人确實在某種意義上不贊同将邏輯僅視為與結構相關,因為一方面有些邏輯研究的結構實際上并不是同構不變的,另一方面,我們會以此為标準評價邏輯學家的工作,甚至有時會評價其工作不是邏輯的,這有可能會阻塞邏輯的發展。

對于論辯理論和邏輯的關系,馬丁表示,從曆史上看,形式邏輯和修辭學早期沒有區分,弗雷格等人的工作使二者相分離并有了不同的主題和目标。盡管二者都是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并且依賴于實踐例子,但論辯理論關注說服技術,而形式邏輯關注科學(特别是數學)中好的推理的形式,因此二者不應該被同等看待。

陳波通過量子邏輯、認知邏輯等邏輯的證據來源為奎因的“所有知識都可以是潛在的證據來源”給出辯護,否認邏輯證據僅來自語言學和數學。馬丁回應道,當他說邏輯證據來自語言學和數學時,他所談論的是真勢邏輯(alethic logic),所以他并不否認認知邏輯中有來自認知科學的證據,但由于目前沒有任何重要的邏輯研究是從自然科學的經驗證據中得來的,所以基于實踐方法他不認同經驗證據支持邏輯,但對此持開放态度。

講座互動現場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