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講座回顧 | “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14

本網訊(通訊員 李懿迪)11月2日下午,“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体育官网振華樓B107會議室召開。該次研讨會緊接着由陳波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結題鑒定會之後,由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陳波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鞠實兒,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教授鄒崇理,南開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翟錦程,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勇,南京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張建軍,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任遠,西南财經大學副教授付敏受邀參會并做主題報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山西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大學、西南财經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河南大學、河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空軍軍醫大學、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共天津市委黨校、BEAT365唯一官网等二十餘所高校的近40名學者參加會議。

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主持

鞠實兒的報告以“無窮與開放”為題。他指出,在日常交流和科學實踐中,潛無窮一詞實際所指的概念是無盡性,無盡性概念可借助開放類概念進行定義。成員數可擴展的類是開放類,形成開放類的過程稱為開放過程;無盡性指存在經過擴展後可再擴充的開放類,相應的開放過程被稱為無窮開放過程。開放類的處理途徑分靜态分析和動态分析兩種,其中,靜态分析途徑主要探讨開放類某次擴充後的性質變化,動态分析主要探讨無盡開放過程的規則和結構。報告主要關注動态分析途徑,鞠實兒借助魔法袋隐喻,通過與潛無窮概念作比較澄清無盡性概念,并以自然數遞歸定義為原型,描述無盡開放過程的規則,展示在開放過程中生成的開放類所具有的分層結構。他在報告中指出,對開放類和無盡開放過程進行深度研究,有利于回答“在機器人知識不完全的條件下,如何控制機器人在開放世界中實現行動預定目标”的重要問題。

中山大學鞠實兒教授作主題報告

鄒崇理的報告主題是“辯證邏輯的思考:概念的辯證矛盾及其演化”。他指出,辯證邏輯研究的困境源于針對辯證思維的現代邏輯形式化分析和思辨哲學定性解讀的脫節。根據思辨哲學的觀點,辯證矛盾是事物或概念的兩個對立面的對立統一,而弗協調邏輯作為具有辯證意味的現代邏輯,則将由其邏輯系統中減弱的否定詞構成的公式          視為辯證矛盾。思辨哲學的辯證矛盾解讀和現代邏輯中對辯證矛盾的形式化分析有明顯差距。鄒崇理認為,應重新定義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和首要目标。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概念整體的辯證性質,辯證邏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概念的辯證矛盾。運用現代邏輯技術對概念整體的辯證矛盾進行形式化研究,是彌合現代邏輯分析和思辨哲學解讀之間“鴻溝”的新模式,能更好地使辯證邏輯成為貼近思辨哲學理解的邏輯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鄒崇理教授作主題報告

翟錦程在題為“論中國的哲學與中國的邏輯”的報告中指出,“哲學”和“邏輯”是漢語中的外來術語,回顧這兩個術語的發展曆史可以發現,我們對哲學和邏輯内涵的理解與解讀具備多重意義。明末西方知識體系第一次傳入中國時,哲學被譯為格物窮理之學、理學、愛知學等,邏輯則被譯為明辨之道、名理探等。而清末民初西方知識體系第二次傳入中國後,“哲學”直接采用了日本的和制漢字術語,“邏輯”至今仍是音譯術語。當下包括中國哲學、中國邏輯在内的中國近代知識體系實際上是借助“中體西用”的方式得到的對應西方知識體系的中國之學,并非本原意義上的中國之學,而是在中國的西方之學,其背後仍然折射着西方知識體系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因此,我們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邏輯與哲學的關系、與知識體系的關系等角度,重新理解和構建中國傳統邏輯的知識體系。

南開大學翟錦程教授作主題報告

王勇的報告主題是“必然與假設: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二章辨析”。他通過梳理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二章的内容,指出必然和偶然是哲學中的一對重要概念。亞裡士多德指出,自泰勒斯至柏拉圖的古希臘哲學家都隻關注必然,不探讨偶然,但“偶然”預示着未來,不應不對偶然概念加以捕捉。面對亞裡士多德提出的“偶然性逃逸疑難”,我們有必要對“必然”和“偶然”概念本身進行讨論。他認為對于亞裡士多德而言,“假設”的必然在文字上表現為“如果(既然)……那麼必然……”,單純的必然之物是質料和質料的運動變化。必然性的潛能隻有通過偶然性才能呈現,邏輯學“必然地得出”的真意就在于必然性的潛能通過偶然性呈現的方式與途徑。

北京大學王勇教授作主題報告

張建軍在題為“蘊涵層級論”的報告中指出,“實質蘊涵怪論”問題既是當代邏輯哲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也是邏輯基礎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蘊涵層級論”能夠廓清蘊涵怪論造成的迷霧,掌握由蘊涵怪論問題催生的各種非經典邏輯與經典邏輯的互補關聯。根據“蘊涵層級論”,邏輯蘊涵、嚴格蘊涵、直覺主義蘊涵、相幹蘊涵等蘊涵關系,即所有承認“前件真、後件假”為條件命題的成假條件的蘊涵關系,實際上都是作為真值函數的實質蘊涵關系之居于不同層面的“子集”,而不是獨立于實質蘊涵關系的“其他蘊涵”。混淆屬于關系和包含于關系、一階屬性與高階屬性是導緻獨立性迷思的罪魁禍首。蘊涵層級論關于作為實質蘊涵關系之子集的各種蘊涵關系所在層面的系統分析表明,各種非經典邏輯并非“各自為政”,而是呈現出有序層級。

南京大學張建軍教授作主題報告

任遠的報告主題是“邏輯的規範性”。邏輯規範性是指邏輯對思維活動提供指導,對推理内容提供評價。規範性常被當作是邏輯的本質特征或至少是邏輯的主要特征。任遠指出,邏輯規範性論證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對于思維活動特别是推理而言,邏輯規範是派生于一般認知規範還是具有自主性的規範,是思維的構成性規範還是僅僅作為調節性規範。邏輯規範性的懷疑論者質疑邏輯後承關系并不總是構成對信念修正的約束,邏輯規範性的派生論者主張邏輯的規範性效力源于真規範這樣的認知信念規範。邏輯實在論者通常把邏輯規範看作是派生性規範,心理主義者把往往将邏輯的規範性視為邏輯的定義性特征。對邏輯規範性的讨論最終取決于對邏輯是什麼的看法,取決于我們如何定義邏輯,如何理解邏輯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地位。

中山大學任遠教授作主題報告

付敏的報告主題是“相幹邏輯”。相幹邏輯學家認為,由于相幹性的缺失,經典邏輯沒能提供恰當的“有效性”概念,導緻了形形色色的蘊涵怪論。因此,他們主張給“有效性”概念增加相幹性條件:在命題層面,要求蘊涵式的前件和後件共享命題變元;在推理層面,要求每一個前提都能被真正用到。付敏在報告中介紹了最具代表性的命題邏輯R系統和E系統,并指出相幹邏輯形式系統的語義解釋包括關系語義、代數語義、鄰域語義等進路,其中三元關系語義解釋最受關注。針對這種語義學,相幹邏輯學家通過分析“網點-通道”“信息-鍊接”“情境-推論”“語境-隐含”“推理模型”等原型進行了系統外诠釋。盡管目前在相幹邏輯“内部”,演繹定理的理解、析取三段論的可容許性等問題是相幹邏輯學家的關注重點。但在“外部”,“‘相幹訴求’之于‘邏輯’的合理性”仍然是一個開放性的哲學話題。

西南财經大學付敏副教授作主題報告

研讨會最後設讨論環節,與會學者圍繞各主題報告展開了深入的研讨。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