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講壇】汪信硯教授縱論“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态”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18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然)11月14日晚,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汪信硯做客珞珈講壇第467講,在BEAT365唯一官网櫻頂老圖書館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學術講座。BEAT365唯一官网副校長朱德友出席講壇并為汪信硯教授頒發珞珈講壇紀念牌。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主持本次“珞珈講壇”。校内外百餘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汪信硯教授首先概述了本次講座的核心主題。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态不僅是近年來我國政治生活和政治話語中的關鍵議題,也是學術界深入探讨的重要問題。為了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态,我們必須在世界現代化浪潮這一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去理解和把握中國現代化所經曆的艱難探索曆程。
汪信硯教授首先論述了世界現代化三次大推進的浪潮及其特點,進而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的定位。第一次現代化大推進的浪潮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形成的,它是發端于英國爾後向西歐和北美核心地區擴散的工業化過程。第二次現代化大推進的浪潮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出現的,它是工業化在西歐和北美核心地區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其他地區擴散的過程。第三次現代化浪潮與第三次工業革命即當代的新技術革命相伴而生,它湧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一次席卷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真正全球性的大變革。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中國先後進行了四次搏擊,它們分别是晚清時期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民國時期對局部現代化的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以俄為師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其中,前兩次搏擊都屬于按照西方模式來進行的防禦型現代化,後兩次搏擊都屬于追趕型現代化,但第三次搏擊是按照蘇聯模式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隻有第四次搏擊才屬于中國式現代化。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經曆了從模仿式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
随後,汪信硯教授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何種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态”問題。他認為,人類文明形态不僅有依據社會形态和技術形态所作的基本形态的區分,還有民族形态的區分,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現代文明或社會主義工業文明的新的民族形态即中國形态。
最後,汪信硯教授深刻闡釋了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态得以可能的原因。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有三個根本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自主探索的現代化。這三個根本特征使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現代文明或社會主義工業文明的中國形态成為可能。
在互動環節,汪信硯教授就現場師生提出的“個體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位置如何”“如何把握作為政治話語的中國式現代化和真實的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張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刻闡釋和回答。現場學術氣氛熱烈,師生們享受了一場學術盛宴,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