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李濤副教授來我院開展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22

本網訊(通訊員 劉可馨)11月18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實踐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濤老師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進行了題為“亞裡士多德的善、愛、樂的幸福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理解框架”主題講座。本場講座由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主任陳江進教授主持。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李建華教授、葛四友教授,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王詠詩副教授,美學教研室賀念副教授以及院内外多位師生參與了本場講座。

講座伊始,李濤老師梳理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各卷主要内容,并對亞裡士多德(後稱亞氏)的倫理體系及其倫理學與政治學的關系做了簡要的背景介紹。李濤老師指出,亞氏創立了廣義的實踐哲學,并将其主要劃分為倫理學和政治學兩部分,分别對應《尼各馬可倫理學》10卷本和《政治學》8卷本。關于亞氏“倫理學”(Ethica)體系的解釋路徑,可以分為美德倫理學、蘇格拉底問題回應以及幸福主義倫理學。美德倫理學強調對美德的研究,它着重于發現亞氏語境中哪些對人來說是善的生活的那些美德,代表人物包括安斯康(Anscombe)和麥金太爾等。另有觀點認為,亞氏倫理學是在對蘇格拉底問題進行回應,其重點是對人類事務的沉思,并将其納入政治哲學的範疇,其關注的主題包括城邦和靈魂中的正義、靈魂的沖突和快樂、智慧與幸福的問題等,代表人物包括施特勞斯和伯格等。幸福主義倫理學則堅持,亞氏乃至整個希臘的倫理學是一種幸福主義的倫理學,其主題是幸福概念及實現幸福概念的生存方式,代表人物包括安娜斯(Annas)、赫費(Höffe) 、餘紀元等。

在對亞氏倫理學的整體概況和研究背景做了介紹後,李濤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亞氏的幸福倫理學=美德倫理學+愛的倫理學+快樂倫理學。亞氏的倫理學體系是一種凝聚善、愛、樂的幸福倫理學,幸福與善愛樂是一體三面的關系,三者基于美德的統一就達到了“至善即幸福”這個超級概念。随後,李濤老師圍繞《尼各馬可倫理學》文本對該觀點進行了闡釋和論述。

首先,李濤老師闡述了亞氏對于美德的探讨,并将美德劃分為兩類:倫理美德和思慮美德。倫理學所追求的實踐上的至善關乎的是倫理美德,倫理美德是一種中道的智慧,即使欲求聽從實踐理性的安排。特别地,亞氏對于自制與不自制的讨論附屬于倫理美德。具體的倫理美德包括勇敢、節制、慷慨和正義等,這些所有的美德聚集在一起,就是作為全德意義上的正義、大氣或賢明。一般來說,城邦的賢人享有這種全德,普通公民則分有部分的美德。因此,城邦賢人統治者依靠法治領導普通公民,駕馭和發揮他們的部分美德以使整個城邦更好,或者說,使城邦達到幸福。這裡可以看出,倫理美德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思慮美德是由實踐理性即明智來确定的。在與倫理美德的關系上,思慮美德是倫理美德的基礎,其目的是研究理性之“真”。理性的功能發揮就是“真”,而理性之“真”可以分為五種:技藝、科學、明智、理智和智慧。李濤老師指出,這五種“真”分别對于亞氏所說的三種思慮(理性):制作理性、實踐理性與沉思理性。其中,技藝屬于制作理性之真,明智屬于實踐理性之真,而後三者屬于沉思理性之真,五種真與三種思慮美德可進一步收斂為兩種美德或稱兩條道路——智慧與明智。其中,明智為倫理美德提供了理性指引,确定何為中道,智慧構成了沉思的美德,從而最終倫理美德與思慮美德的二分深化為實踐美德與沉思美德的二分。

在對美德概念進行分析後,李濤老師區分了亞氏“愛”的概念。愛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情感,也是對生活非常必要的東西,但真正的愛與美德或善有關系。由此,亞氏将“愛”區分為三種:因為美德的愛、因為快樂的愛和因為有用的愛,亞氏認為,隻有第一種愛才是真正的愛,并給出了論證和理由。首先,在“愛”規定中需要一種希求對方獲得善的意願。其次,這種善不僅是為了愛的主動者的善,更主要是為了被愛者的善,換言之,愛包含一種相互回報的善意。亞氏主張用善來界定愛,根據這個标準,隻有因為美德的愛才是嚴格的、完善的愛,而因為快樂的愛和因為有用的愛都隻是偶然的、不完善的愛。緊接着,李濤老師讨論了亞氏的愛與政治的關系,并指出城邦的政治生活正完美地體現了亞氏說的因為美德的愛的含義。城邦政治的目的就是培養美德,并依據美德秩序而形成一種正義的體制,可以看出,愛與正義在亞氏那裡是一體兩面的,這也再次印證了亞氏所說的,倫理學與政治學的殊途同歸。最後,李濤老師讨論了亞氏對于其他“愛”的種類的界定,愛的最高層級的分類是分為親屬的愛與同伴的愛(其下又才分為因為美德的愛、因為快樂的愛和因為有用的愛),親屬的愛包括父愛、子愛、夫妻之愛和兄弟之愛等,最廣泛的同伴的愛就是整個城邦的政治性的愛即“同心”。并将其與中國古代哲學的“親親”觀念進行了區别,以“父愛”為例,中國強調“子孝”的一面,更多的是子對父的遵從,而在古希臘哲學中,更強調父母對其被制作者(孩子)的恩惠和培育,更多強調“父慈”的一面。

李濤老師又進一步讨論了“快樂”的概念,及其與前面所述的美德與愛的關系。首先,李濤老師提出對“快樂”的幾種不同理解,包括自然的快樂與偶然的快樂、真正的快樂與虛假的快樂。李濤老師認為,這些對快樂的界定是不全面的,很多對快樂的看法無法被吸納和囊括進來,例如如何對中國古代所說的“孔顔之樂”歸類。由此,李濤老師基于亞氏的形而上學理論提出了“欲求滿足的過程的感覺的快樂”和“成全式的快樂”。前者強調感覺和過程,後者強調目的和發用。随之李濤老師又引入了另一個問題,快樂與美德有何内在聯系,或者說快樂是善還是惡。對此,李濤老師提出兩種解釋模式:戰勝模式與和諧模式。首先,如果我們将(虛假的)快樂看作一種惡,或理性對欲求的征服,那麼應以戰勝模式看待美德。同時,亞氏也主張美德自身就是快樂,例如亞氏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符合美德的做事.....也是因其自身的快樂。”在這種情況下,亞氏認為,以正确的方式感到快樂和痛苦,對于美德是适宜的,也就是說,二者處于一種和諧的關系,這種和諧關系是一種内在的快樂,也就是美德的最高成全活動——幸福。

由此,善、愛、樂就達到了幸福的最高統一。李濤老師特别強調,沉思幸福是第一等或最高的幸福,實踐幸福次之,但後者是城邦共同體能夠共同分享的幸福,也是亞氏乃至後世倫理學和政治學追求的目的。

講座結束後,我院王詠詩、賀念、陳江進、蘇德超等師生與李濤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讨。他們圍繞康德與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古今實踐哲學的異同、以及亞裡士多德對快樂所作的區分及其預設的合理性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關于康德與亞氏的形而上學之不同,李濤老師指出,亞氏提出的第一哲學是以事物的内在因果和目的論為中心,康德則更關注認識的結構和限度。在分别以思想和自由意志為本體的意義上,存在沉思本體論和實踐本體論的古今差異。此外,在探讨“亞氏是否論述了行動的正當性”這一問題時,李濤老師強調了古今哲學思想範式的轉變,他指出,古代的“規範”是關于“善”的規範,也即要求正當的行為規範必須要内化為一種品格性規範,将“正當”收斂在“善”之下。然而,現代哲學則将規範性劃分為正當與善的兩個層次,保護權利的正當層次是普遍的,追求終極善觀念則是個别的、各不相同的;但在今天,正當與善的秩序安頓出現了動搖,這已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亟待解決的哲學與現實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從規範性的古今變遷這一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并思考這一問題。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