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人民大學吳功青教授做題為“自性的消失與存在的充實:斯賓諾莎論惡”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25

本網訊(通訊員 畢建偉)11月22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吳功青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進行了以“自性的消失與存在的充實:斯賓諾莎論惡”為題的講座。本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和BEAT365唯一官网美學研究所主辦,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教授與美學教研室的賀念副教授作為與談人參加。線上、線下100餘位師生參加了本場講座。

講座伊始,吳教授舉了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的例子,引出本場講座的核心主題:惡。西方哲學傳統中對惡有兩種解釋:理智主義和意志主義。前者以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為代表,他們以将德性視作知識,經典論述是“無人有意作惡”。而後來興盛的基督教則颠覆了理智主義傳統:有時即使我們有充分的理智,也依然會作惡。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意志主義者們認為意志是獨立于理智的能力。這一看法逐漸成為西方思想的主流,直至今日依然在倫理學、法學和社會學中占據主要地位。而斯賓諾莎卻秉承理智主義的進路,認為意志無非是理智的判斷能力。由此吳教授展開對斯賓諾莎如何論惡的解讀;整場講座包括五個部分:斯賓諾莎-布林堡的通信;善惡的相對化與超善惡的善惡;意志的退場;自性的消失與存在的充實;理智主義進路的意義。

吳教授首先以斯賓諾莎與布林堡的通信作為解讀的引子,引出斯賓諾莎對于惡的本質和來源問題的立場。通信中,斯賓諾莎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因神而保存。布林堡則發出诘難:要麼靈魂中沒有惡,要麼神是惡的直接原因。斯賓諾莎沒有走上傳統神義論的道路,他回應: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完滿性,不完滿性隻在對比中出現。亞當作惡偷吃禁果,隻是亞當從完滿狀态向相對不太完滿狀态的過渡。布林堡進一步追問:亞當為什麼會從完滿過渡到不完滿?答案隻能是意志的自由選擇,因而這種過渡就是堕落,是一種惡。斯賓諾莎繼續回應:亞當的欲求隻對人才是惡的,在上帝那裡亞當沒有本性,也無所謂在過渡中失去善性而堕落;而意志主義所謂的自由意志隻是一種脫離理智軌道的偶然性,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既然人是否堕落在上帝那裡無區别,也就不會有自在的善惡可言。這意味着斯賓諾莎的回應會導緻善惡的相對化。

講座第二部分吳教授從力量邏輯的角度深入解釋斯賓諾莎對善惡的相對化,并引出斯賓諾莎對善惡标準的重建。他明确地認為沒有自在的善惡。形而上學上,神是超善惡的;自然中的事物無善無惡,萬事萬物同神一樣服從必然性,神内化于自然中。吳教授提到,這也正是斯賓諾莎哲學不同于基督教、猶太教“超越塵世”的傳統而同中國哲學交彙的地方:“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神内化于自然、宇宙,具有一種超善惡的冷靜甚至冷漠。就沒有自在的善惡而言,斯賓諾莎類似尼采和德勒茲。不過他雖然同霍布斯、馬基雅維利一樣認為我們的欲求有自我保存、增加力量、因而趨樂避苦的傾向,卻并沒有走向極端的相對化,并未停駐于超善惡,而是面對着人之間苦樂不相通的現實,用理智重建起道德。趨樂避苦具體行動是否真的能有利于自我保存、增加力量?隻有理性才能讓人對此有充分的觀念進行判斷,也隻有用理性的标準考量才能實現利他和利己的結合,從而真正地實現自我保存、增加力量。從這種理性标準和理性道德法則的相似性這個意義上,斯賓諾莎又類似于康德。不過,善惡雖然有标準,它内在的尺度卻還是力量,随時可能被還原,進而導向超善惡。并且理性所确立的善惡隻針對人,與神和萬物無關,導緻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中有一種張力。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斯賓諾莎既認為善惡有标準,又要否定自由意志。

講座第三部分吳教授進一步闡釋斯賓諾莎對自由意志的否定和其理智主義的鮮明立場。晚期經院哲學将神的超越性理解為它的絕對自由意志對于它的理性必然性的超越。斯賓諾莎則将自由意志從神那裡拿掉,認為神同人和萬物一樣遵從必然性。意志無非是理智的判斷能力,通過理解觀念本身,我們就已經有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斯賓諾莎所理解的觀念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僵死的觀念,而是自身中早已包含了肯定或否定。抱持着意志和理智同一的立場,斯賓諾莎在四個層面上反對笛卡爾的意志主義觀點:就意志的範圍而言,斯賓諾莎認為是和理智同一的,而非大于理智,被意志到的同樣可以被理智認識到;就意志的自由而言,斯賓諾莎認為理智同樣有判斷能力,意志不比理智更有判斷力、更能選擇或更自由;就意志的本性而言,斯賓諾莎認為我們肯定一個真事物和肯定一個假事物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反對笛卡爾所認為的意志肯定一個真事物和肯定一個假事物性質相同的說法;就意志的運用而言,斯賓諾莎認為隻要理智健全,人無需自由意志就能夠進行判斷和選擇。理智按照發達和運用的程度被分為不同階段:想象階段和理性階段。這種差别就是善惡區分的實質。認識能力不夠就會導緻心靈處在被動狀态;沒有理性就會導緻沒有德性;意志能解釋的,理智也能解釋。但對此,意志主義者可能會追問:為什麼一個在過去一直都行善的人,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突然作惡?亞當為什麼在那個時刻突然堕落?意志主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導向一個絕對的、無根據的自發狀态,理智主義則否認這種自性。

講座第四部分吳教授以斯賓諾莎形而上學體系為切入點,介紹其理論對自性的否定與對存在的充實。斯賓諾莎否定自性。所有意志都有原因,一切事物都處在因果鍊中,一切事物都受限,由其他事物決定。我們心靈的意志不可能是絕對自由的意志,而是被其他意志決定。神作為實體,它的本質包含存在,但除它以外,隻剩下本質不包含存在的各樣式。事物作為樣式沒有主宰自身存在和行動的自性,它們不可能獨立存在,必須借用其他事物維持自身。斯賓諾莎的世界因此是被因果鍊充實的、沒有真空和獨立事物的世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力量之間的關系。要自我保存,事物必須壯大自身并尋求與其他事物保持結合。力量的組合是善、分解是惡。意志無非是心靈的努力,這種努力是其他力量作用于我們的結果。亞當的堕落不是他内心自由意志主導的,而是被外物觸動身體的情況(禁果的吸引)決定的。但同時,人這種被決定的狀态不是絕對惡的:雖然人在世的普遍受制決定了惡有一種普遍性,但這種決定論沒有極端到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注定不可改的程度,因而理智的不同運用能區分善惡,人的行為依然可以被歸責。

講座第五部分吳教授談到了理智主義進路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意志主義要求給人的自由奠定絕對基礎,要求人的個體性和獨立尊嚴,這方面的積極意義不容否定。但人的道德責任不能孤立地從個體動機來看,更要結合家庭、社會、國家制度的整體語境來看,在這個意義上理智主義對因果鍊的向前追索是有意義的;片面強調人的絕對自由和道德責任不切實際,也不公平。最後,吳教授結合當下現實提出口号:要康德,也要斯賓諾莎!

讨論環節中,吳教授同在場師生進行了細緻深入的交流。與談人楊雲飛教授、賀念副教授都表達了對吳教授講座的高度敬意。楊教授認為講座抓住了硬核的真問題,有啟發意義,并提出“斯賓諾莎如何解決否定自性和肯定責任的矛盾”“斯賓諾莎會如何回應現代心理學對意志和理性的劃分”兩個問題。賀教授認為吳教授講座内容精彩、形式風趣,有很強的當代指向和現實意義,并從“斯賓諾莎是否有logos和nous的區分”“斯賓諾莎是否區分自然和自由兩個意義上的必然性”“斯賓諾莎的理論如何容納如為國捐軀這類超越自我保存動機的觀念行為”的角度提出三個問題。吳教授對與談人的評議表示真誠感謝并針對問題做出回應;對于楊教授的問題,吳教授從“理性可以在被動中保持一定的主動性”“斯賓諾莎對現代心理學中身體和心靈聯系模式可能的拒斥”的角度回答;對于賀教授的問題,吳教授則從“斯賓諾莎的理性中同時具有logos和nous的維度”“斯賓諾莎隻承認自然必然性”“斯賓諾莎政治哲學立場上的激進與為國捐軀這類觀念并不互斥但的确有張力”進行回答。稍後,吳教授同參與講座的其他師生展開交流。在場師生提出了“斯賓諾莎是否既肯定又否定自我”等問題,吳教授耐心細緻地一一回應。

講座結束之際,主持人對吳功青教授持續兩個多小時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感謝。講座在現場熱烈的掌聲中畫上圓滿句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