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陳修齋先生的哲學人生” 學術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1-29
本網訊(通訊員劉暢)11月15日下午,繼當天上午“陳修齋先生銅像落成儀式暨先生事迹緬懷會”之後,以“陳修齋先生的哲學人生”為題的學術講座于beat365体育官网振華樓B301會議室成功舉辦。
四位受邀的主講人分别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馮俊;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湖北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江暢;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教授陳家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陳默。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黃超研究員主持,陳修齋先生家屬陳宣美、官文傑先生,beat365体育官网楊雲飛教授、方永副教授、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王成軍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吳廣成副教授等十餘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馮俊教授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對陳先生在中國西方哲學學科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重大貢獻作了相當全面系統的闡述。
首先,陳修齋先生在西方哲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學術貢獻甚偉。其一,陳修齋先生曾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三位會長之一。彼時學會曆經特色 “三會兩制” 階段,汪子嵩、葉秀山、陳修齋三人同期擔任會長。其二,先生在西方哲學學科體系化關鍵階段貢獻卓越。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是西方哲學在中國形成學科體系化的重要節點,抗戰激發知識分子愛國情懷與民族獨立意識,文化思想啟蒙需求迫切,西方主流哲學得以全面、系統地引進,涵蓋古希臘哲學、經驗論、唯理論、18世紀啟蒙思想、德國古典哲學乃至 20 世紀初現代西方哲學等諸多領域,各類經典著作如柏拉圖《理想國》《柏拉圖對話集》不同版本、亞裡士多德倫理學與政治學著作、洛克、貝克萊、休谟、笛卡爾等人著述,以及法國、德國等重要西方哲學家,包括狄德羅、霍爾巴赫、康德、費希特、尼采、羅素等人著作中譯本紛紛翻譯出版,盡顯西方學界學術全貌。1941年,西洋哲學名著編譯會設立,畢業于中央政治學院外交系法語專業的陳先生,因熱愛哲學且仰慕賀麟、馮友蘭先生,奔赴西南聯大并憑借語言專長加入編譯會。編譯成果部分在解放前問世,多數納入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系列,并持續出版至六七十年代。由此,陳修齋先生無疑是早期系統翻譯介紹西方哲學的關鍵奠基者之一,西方哲學著作的翻譯事業鋪就了學科體系化根基。其三,西方哲學學科體系化于改革開放後持續拓展深化,在這一階段中,西方哲學研究擺脫過往批判對象或輔助論證材料的局限,逐漸完善成長為獨立學科。研究對象範疇從側重德國古典哲學擴至古希臘、中世紀、近代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實證主義、生命哲學、現象學、分析哲學、過程哲學、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猶太哲學、印度哲學、伊斯蘭哲學研究亦跟進,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體系化建設愈發完備。在此期間,武大在陳先生的引領下,于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等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其主筆的相關著作開創了國内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系統研究先河。尤其是陳修齋先生糾正“經驗論唯理論”表述易引發誤解之名,力主以“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作為表述,在學界偏重古典哲學研究的學術傾向下,平衡了西方哲學學科内部研究的側重,助力整體學科體系均衡多元發展。其四,陳修齋先生于學術機構、學科點設置方面推動了學科體系建設。1912年北大設哲學門開啟國内大學哲學教育,1952 年院系調整後獨留北大哲學系,1956 年武大、人大、南大等高校重建恢複哲學系,李達校長求賢若渴,前往北大引進人才,陳先生由此紮根武大并投身武大哲學系複建,奠基了西方哲學學科建設基礎。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武大哲學教研室率先編寫哲學史教材,陳修齋先生、楊祖陶先生及二位後學投身其中,陳先生兼顧哲學史與現代西方哲學,并涉獵符号學的翻譯研究,關注古希臘等多領域哲學研究,在學科橫向拓展與縱向挖掘上攜同發力。其五,于學科發展而言,陳先生以中國學者研究西方哲學的獨特視角,聚焦“如何評價唯心主義哲學家”、“哲學有無定論”等中國特色的哲學問題,于西方學界的常規議題中,彰顯了中國的西方哲學學科的學術自主性,為西方哲學學科的理論深度拓展與中國特色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陳修齋先生在西方哲學學術體系建設的學術貢獻。其一,陳修齋先生的西方哲學著作翻譯領域成果斐然。陳修齋先生的代表性譯著萊布尼茨的《人類理智新論》,以及諸多翻譯成果均收錄于漢語世界名著,廣泛參與到了北大研究選本翻譯工作中,參加編譯的多卷本《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是我國第一套西方哲學史原著資料。陳修齋先生畢生耕耘翻譯領域,促進了中西學術文本的貫通。 其二,學術體系的建設與教材體系的建設相輔相成,陳修齋先生以 1957 年參與編寫《哲學史簡編》為基礎,于 80 年代與楊祖陶先生合編教材《歐洲哲學史稿》,該教材于1983年正式出版、1986年再版,在全國多所高校紛紛編撰教材之際,武大版教材憑借先發優勢與深厚積澱,為學科知識的傳承、教學規範的确立貢獻卓越。其三,陳修齋先生為學界培養了大批學術人才,段德智、陳家琪等一代學者,在各大高校接續于學術、教學和學科建設各展身手,構築起推動西方哲學學術傳承、創新、傳播的中堅力量。
最後,陳修齋先生在西方哲學學科話語體系建設的學術貢獻。陳先生一代學者,學貫中西、博通古今,于西方哲學的概念翻譯上獨具匠心。陳先生憑借深厚的古典素養與外語功底,為西方哲學的諸多概念敲定了精準的漢語表述,将西方哲學思想巧妙“漢化”,為後世西方哲學著作翻譯事業确立了學術典範,保障了學術表達的準确性與連貫性,為西方哲學學科的話語體系建設築牢了底層邏輯。雖然受時代的局限,陳先生的海外經曆無法與後世學者相比,但陳修齋先生在法國之行中積極拜訪當地哲學家,歸國後更是大力倡導國際學術交流,秉持陳康先生“讓西方人以不懂中文為遺憾”的文化或學術自信,鼓勵後學拓寬學術國際視野,在世界學術舞台積極發聲,提升西方哲學學科的國際話語權。陳修齋先生在中國西方哲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曆程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産,持續滋養西方哲學學科的成長,指引後學于學術之路砥砺前行。
江暢教授圍繞自身在哲學領域的學術曆程,詳細講述了師從陳修齋先生之後的學術轉向、體系構建情況,以及深受陳修齋先生人格精神影響的為人為學體悟。
江暢教授首先回顧了自身從事哲學研究的曆程。其真正踏入哲學研究領域始于1981年,彼時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進修,期間以倫理學研究為主,廣泛涉獵了西方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領域的知識,此時為後續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而後在導師李先焜教授的指引下,轉向西方哲學的教學事業八年之久,此間尤其關注現代西方哲學。1985年底開始了聚焦價值論的研究,開啟西方哲學視角下價值論探索的學術之路,直至1990年攻讀博士前,始終在學術叢林摸索,持續找尋自身對哲學研究的主導觀念與體系化建設。偶然機緣下,拜師陳修齋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在其悉心指導下确定了萊布尼茨形而上學的研究方向(後期因陳修齋先生身體不佳,借助楊祖陶先生和徐瑞康先生的具體指導),博士論文《個體自主與整體和諧:萊布尼茨形而上學研究》應運而生,進而奠定了個人學術思想建構的基石。博士畢業後,江暢教授投身到了湖北大學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中,鑒于彼時所内學科零基礎的困境,在權衡學科發展路徑的考量下,與同仁謀劃構建“幸福主義”(後稱“德性論”)的倫理學體系,經多年打磨,2011年相關著作問世,初步搭建完成社會主義倫理學體系框架。同時,在洞察學界研究碎片化、缺乏體系化的弊病下,反思分析哲學反體系構建的思潮,江暢教授傳承陳修齋先生古典哲學研究根基,自2000年前起耗時二十餘載,融合古典哲學智慧與當代哲學需求,構建了“新古典主義哲學”體系,以宇宙、社會、人生為三重視阈,以反思、批判、構建為三重方法,進而闡述了“三三範式”下的新古典哲學體系。
其次,江暢教授在馮俊教授總結陳修齋先生于西方哲學學科體系建設的貢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陳修齋先生深厚的學術積澱與高瞻的學術站位,尤其是對其個人學術研究的影響。江暢教授提到,陳修齋先生于其教導,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更以學術眼光助力明晰學術方向。在博士論文的選題、架構設計、資料篩選等方面悉心指導,持續影響了江暢教授後期的倫理學體系、新古典主義哲學體系的搭建。
最後,江暢教授總結了陳修齋先生的人格精神特質。陳修齋先生暮年矢志入黨,即使受時代背景影響波折重重,但仍初心不改,彰顯了對學術事業、國家發展的赤誠衷心,其對内心價值的堅守與追求,将個人命運與時代使命緊密相連,為後學诠釋了作為學者的忠誠精神的真義。陳修齋先生秉持對哲學的一腔熱愛之心,追随賀麟先生投身學術事業,從翻譯助手做起,在西方哲學原著翻譯的工作中披荊斬棘,無論學術攻堅之路困苦還是生活坎坷,始終保持進取之心。陳修齋先生還于學術研究中彰顯了正直的精神特質,陳修齋先生提出了“哲學無定論”,反對學術專制與單一評判标準,為多元哲學思想的繁榮争取了生存空間。先生晚年纏綿病榻,曆經醫院輾轉、病痛折磨之苦,但依舊泰然處之,心态平和豁達,向後學傳遞着為人之從容力量。
回顧往昔學術之路,江暢教授借由陳修齋先生指引,構築了西方哲學研究的立身之基,為後期學術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回顧陳修齋先生為人為學,先生忠誠、進取、從容、寬容等精神品質,不僅是個人處世準則還是治學圭臬,陳修齋先生留給後學的學術遺産與精神遺産,後輩當給予珍視傳承。
陳家琪教授以陳修齋先生“哲學無定論”的觀點入手,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中剖析其内涵、關聯及啟示。結合自身學術曆程、生活見聞,從對“有與無”的概念思辨,到西方社會生活、文化遺産的觀察,再到中西方哲學研究側重的對比,多方位解讀哲學構建本質、人類社會與文化本質,彰顯陳修齋先生“哲學無定論”觀點對理解哲學創新實踐、把握中西文化異同的深遠價值。
陳修齋先生秉持的 “哲學無定論” ,從學理追溯哲學思想根源,探讨了宇宙、人生、知識等宏大命題,不同哲學家因所處時代、文化背景、個人閱曆差異,對同一問題見解各異。以唯心主義為例,1957 年賀麟、陳修齋等學者為開展唯心主義研究的必要性辯護,點明唯心主義也并非全然錯誤,難以用單一“定論”框定哲學全貌。首先,陳家琪教授闡釋了“有與無”的辯證關系的思考。《三十年間的有與無》聚焦了1978年至2008年的中國社會(後延長至2018年,以《五十年間的有與無》出版),此“有與無”是對曆史進程的反思,盤點了時代浪潮中社會與個人的得失,融合了陳家琪教授對時代發展浪潮下具像化的“有與無”的審視,賦予抽象的哲學有無思辨關系的思考以社會現實的注腳。從哲學維度來看,陳家琪教授指出海德格爾對存在(“有”)與虛無(“無”)的區分,恰似康德物自體的不可知卻“存在”,西方哲學的探讨中有諸多似“有”實“無”的概念,如難以精準定義和把握的“終極實在”。在陳家琪教授的思考下,“無”并非空無一物,而是認知邊界外的“神秘存在”,此種理解激勵着研究者持續探索已知邊界,于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等多元層面搭建框架,填補“無”的空白。在對“有與無”的思考中,陳家琪教授介紹,他和友人在巴黎接受訪談的近三萬字記錄是對“哲學無定論”的實踐,是從日常生活體悟中抽離出的哲學思考。
其次,陳家琪教授結合自身生活實踐,深入讨論了西方文化實景中的哲學映照。哲學思辨離不開“閑暇”,如同古希臘廣場辯論氛圍延續至現代社會,西方生活體驗中,陳家琪教授感知到了人們擺脫生存焦慮,探究形而上學問題的氛圍,這正是哲學融入并反哺閑适生活的寫照。英國、法國希臘等地的文化遺址,從莎士比亞質樸的故居,到簡陋的梵高墓地,再到絢爛的莫奈花園,西方文化下這些文化遺産沒有被粉飾包裝,而是保留了曆史本真,這也同時契合了西方哲學尊重事實、追求本質的精神。
最後,陳家琪教授從個人中西哲學研究的交融和分野中補充了對陳修齋“哲學無定論”的認識。受陳修齋先生影響,其自研讀《西方哲學簡史》開啟學術之路,從紮根西方哲學到拓展至中西融合的哲學思考。反觀友人專注西方哲學翻譯的成果後,轉向了中國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研讀。陳家琪教授同樣從初期借鑒西方理論方法解讀本土文化,轉向進一步深挖中國本土智慧,探尋哲學根基。這個曆程是在“哲學無定論”的大框架下,超越文化邊界的思考曆程,從中體悟而得的,是中國傳統儒、法、道、佛中蘊含有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别于西方哲學思維、表達和關注的重心。陳修齋先生“哲學無定論”貫穿學術研究與生活思考的經緯,陳家琪教授借“有與無”問題的思考穿梭中西文化與曆史現實,陳修齋對這一哲學問題的思考依舊具有啟發性,激勵着後學持續反思、批判和構建。
陳默教授圍繞陳修齋先生對萊布尼茨的研究展開,深入剖析萊布尼茨哲學核心概念單子與東方哲學的道、佛思想内核的相通之處,對比了東西方哲學思維模式差異,揭示了陳修齋先生引領下哲學探尋真理的獨特路徑,凸顯個體意識提升、回歸本心在哲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提倡在當代學術語境下,追尋陳修齋先生于萊布尼茨哲學精研的學術脈絡,挖掘萊布尼茨哲學對當代的價值。
陳修齋先生探尋萊布尼茨的哲學從其單子論為始。萊布尼茨主張單子是真正不可分的“存在”,原子在理論上仍具有可分性,而單子作為純粹單一性實體,超越物質空間的局限性,同時具有精神層面的意識靈性。“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在強調不可分的個體性,蘊含着宇宙和諧的智慧。進而萊布尼茨切入到了意識的單一性的問題中,這一問題與東西方的哲學思維差異密切關聯。
西方哲學慣以大腦理性主導思維,追尋理性的向外探索,因此思維與對象的存在本身具有對立的二元性。所以在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下,統一性的思考始終面臨思考主體與對象的分離抵抗。反觀東方哲學,無論是印度哲學還是中國的佛道思想,視空、道為萬物之源,秉持“緣起性空”的觀點,均以從心性向内思考的模式一脈相承。因此,中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在主客體的關系上具有巨大差異,而陳修齋先生對萊布尼茨的研究指明,萊布尼茨的哲學思考兼具個體性與宇宙和諧,恰恰站在東西方哲學思維模式的中間。萊布尼茨的主體性原則探讨的正是生命本源的靈性部分。陳修齋先生對萊布尼茨的哲學追尋,關注的正是内心的真理,留給後學的學術遺産,正是與萊布尼茨哲學契合的,如何從個體生命進入真理的探尋。
哲學的學習和研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意識的維度。螞蟻囿于二維平面,人類囿于三維空間,但人不應止于此,哲學思考的使命就在于使思維超越當前維度,俯視個體生命,并從整體性視角關照自身。陳修齋先生對萊布尼茨的哲學思考正是通過個體主體性的不斷提升,進而達緻單子領域未自覺的無意識、潛意識及宇宙意識。莊子的逍遙遊就是在自己的宇宙意識的提升中實現,萊布尼茨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相通之處即在于此。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對當代社會影響同樣深遠,萊布尼茨提出的二進位制,奠定了計算機的數理邏輯基石,可謂改變當今世界的重要創舉。陳修齋先生于武大開創了萊布尼茨的學術研究,産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與彙聚了一批研究人才,挖掘陳修齋先生留下來的萊布尼茨研究的寶藏,對當代具有重要價值。
講座最後,四位分享學者同與會王成軍教授、楊雲飛教授、吳廣成教授、方永教授等就“陳修齋先生譯著與成果”、“萊布尼茨哲學與陳修齋先生哲學思考”、“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兩個結合’”、“中國西方哲學話語體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讨論。
主持人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黃超研究員最後總結發言,談及陳修齋先生,有兩個顯著現象:其一,在BEAT365唯一官网外國哲學研究領域,陳修齋先生與楊祖陶先生于所處時代達到的高度,是當前外國哲學學科需要努力奮鬥、全力追趕的目标。其二,陳修齋先生在外國哲學研究領域培養了多名哲學領軍人才和一批優秀學者,培養效率之高為哲學教育領域所罕見。當前,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應該以陳修齋先生、楊祖陶先生為榜樣,努力探索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