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南開大學翟錦程教授主講“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2-09

本網訊(通訊員彭文楷)12月5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南開大學哲學院原院長、教授,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翟錦程教授作BEAT365唯一官网邏輯與哲學系列講座第88講“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知識體系新構建”。本次線上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哲學系王克喜教授評論,共計500餘名聽衆參與。

翟錦程教授主講

陳波教授主持

翟錦程認為,邏輯是一門具有工具性的論證科學,無論在古今中外都應該被視為是哲學的基礎。古希臘邏輯、印度邏輯(因明學)和中國邏輯(名辯學)被譽為世界古代邏輯的三大源流。西方哲學的發展與邏輯密不可分,從亞裡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到近代邏輯體系,邏輯始終在哲學和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樣,印度的因明作為五明之一,是論證内明的工具。中國傳統哲學從先秦一直持續發展到清末,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思想形态,因此,與中國傳統哲學演進相伴,其背後必然有論證與支撐中國哲學的中國邏輯。

然而,目前對中國邏輯的研究仍以西方邏輯為框架構建,其中存在大量比附西方邏輯的現象,中國邏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這使得中國邏輯的研究變成了一種“(西方)邏輯在中國”,而非“中國的邏輯”,從而産生了“中國邏輯的合法性”問題。因此,翟錦程希望通過探究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基本對象和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來重構其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識體系。

翟錦程指出,将古希臘和印度的知識體系作為參照可以得出,不同的哲學傳統有不同的邏輯作為論證工具,邏輯應當在知識體系起到基礎性作用。例如在古希臘,亞裡士多德提出的邏輯,作為知識處理的工具,奠定了西方哲學體系的基礎,而在中世紀大學教育中,邏輯被視為“諸學之根基”,是學術傳承和教學體系的核心。在印度,因明作為五明之一,是對“真僞正邪”進行論證的工具,在其哲學和宗教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如“六藝”“七略”和“四部”雖涵蓋了廣泛領域,卻未有獨立的邏輯學科。翟錦程認為,這并非意味着中國沒有邏輯,而是中國邏輯以不同的方式滲透于傳統思想之中,與哲學的支撐與論證功能密不可分。中國邏輯的形成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翟錦程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從先秦一直持續到清末,作為支撐與論證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國邏輯也應該相應地有這樣持續的發展進程。然而,近代諸多學者提出,中國邏輯在秦以後便已經斷絕。現當代學者的研究雖然在方法上有所突破,但在觀念上還是接續近代的研究思路、參照西方邏輯來研究名辯學。因此,現有的研究實質上仍然是把西方傳統邏輯作為一種普遍邏輯,中國邏輯實質上是西方邏輯在中國的體現和反映,并不是真正基于中國傳統學術與思想生态的中國本土的“中國的邏輯”。

然後,翟錦程開始對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進行考察。翟錦程認為,雖然,論辯構成了中國邏輯的主體内容,但論辯并不是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題是“天人合一”,因此這是挖掘中國邏輯思想基礎的基本論域。并且,由于這一共同的基本論域,中國邏輯在不同時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學說中共享基礎和對象,而非各自構造各家的邏輯。翟錦程指出,名實關系、物類關系和象物關系是天人關系問題在各領域的具體反映,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是中國邏輯的思想基礎。接下來,翟錦程分别對這些關系進行介紹。

名實關系是中國邏輯根本性的思想基礎,正名是中國邏輯發生的直接動因,圍繞正名方法及其相關問題構成了中國邏輯的主體内容。其中“正名實”是“正名”的核心,“名實相怨”是推動正名活動不斷發展的背景和原因。孔子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認為名實相符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物類關系是名實關系的擴展,其關鍵在于對事物進行分類和歸類。荀子提出“物各從其類”,認為通過對事物的分類可以揭示其本質。墨家進一步提出“推類”方法,通過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來識别事物。

象物關系是名實與物類關系的延伸,它通過觀察事物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屬性,揭示事物的本質。《周易》以象數系統為基礎,通過“觀象取類”進行推演,将名、物、象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邏輯體系。

在翟錦程看來,中國邏輯的獨特性體現在基于上述關系的推類方法上。推類是從名到類、從類到名的歸類、度類,通過對類的認識、分辨,可以識别物,進而認識實,實與名相對應而實現名正,也就是通過正确的分類實現正名。

翟錦程進一步指出,在目前的中國邏輯研究中,比照西方邏輯作為一種思維活動與認識過程,對上述關系已經有所關注和讨論,但仍然缺乏對與“物”直接關聯的“物類”“象物”背後的本體論問題的充分讨論。從西方哲學的角度來看,名實、物類、象物關系似乎來自經驗歸納,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屬于經驗層面。名實、物類和象物關系具有前後相聯、依次遞進的關系,是彼此内含的生成關系與整體關聯,也是“天人合一”在三種關系中的具體反映。

翟錦程認為,在以往研究中,往往認為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論辯、論證方法和判定标準,這樣的邏輯實際上起不到一般性的工具作用,隻能是服務于某個學派的特殊的論證方法。但上述研究足以表明,先秦諸子的邏輯思想在正名這一點上具有共同性。根據名實關系、物類關系、象物關系和先秦的思想生态,我們可以既不依賴西方邏輯的術語牽強附會,又不依賴現代漢語的表達望文生義,而是對中國邏輯的核心概念與問題作出符合其本來含義新的解讀。這樣,我們看到的中國邏輯就是一個整體的、可以支撐和論證中國哲學,對中國哲學起到根基作用的“中國的邏輯”了。

最後,翟錦程還讨論了“中國邏輯是否還存在?”的問題。翟錦程指出,西方邏輯目前仍然與現代哲學和科學緊密結合,而印度邏輯仍然在佛教辯經活動中大量使用,那麼問題在于中國邏輯是否還有其應用場景?翟錦程試圖通過中國邏輯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結合實例來回答,翟錦程以應縣木塔、越王勾踐劍、都江堰、中醫藥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為例,認為這些就是中國邏輯的實際應用,并且由于中醫藥受到西方科學和邏輯的影響較小,故而中國邏輯在其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王克喜教授評論

在評論環節,王克喜教授對翟錦程的講座進行了高度贊揚,無論是對中國邏輯史的梳理,還是對中國邏輯體系的建構,在内容都非常豐富,思想上也非常深刻,令人為之振奮。

然後,王克喜簡要總結了講座内容。首先,翟錦程對于中國邏輯和西方邏輯的研究都立足于系統文化論,這區别于過去把西方邏輯單獨挖掘出來當成一種普世邏輯的做法,這種做法既忽視了其在西方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又忽視了中國邏輯在中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其次,翟錦程的研究擺脫了過去據西釋中的思路,轉而據中釋中,不依賴于西方邏輯的術語,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建立一種中式的邏輯體系。然後,翟錦程的研究指出了中國古代邏輯的重點、核心、目的都在于正名,從名實、物類和象物關系出發,能夠将正名的邏輯打通,這有别于過去把名當成名詞、概念的簡單比附,也有别于過去将各家的論辯當成邏輯的基礎,這構建了一種共同的邏輯,進而可以還原出中國邏輯本來的面目。

随後,陳波教授針對講座内容提出了兩個概念性問題:第一,象物關系中的“象”指的是什麼?第二,物類關系中的“類”的劃分依據和基礎是什麼?

謝凱博副研究員也提了兩個關于文本解釋的問題:第一,《墨辯》中的“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兩句的内容是一種并列關系,還是前者是達成後者的方式?第二,這句話中的“群言”,指的是字面意義上的各種言語,還是指諸子百家的不同主張?

對于上述評論和提問,翟錦程表示感謝。針對“象”的問題,翟錦程認為“象”是中國邏輯思想基礎之一,并且是一種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思維活動,在西方、印度哲學都沒有對應概念,因此對這個概念隻能見仁見智。針對“類”的問題,翟錦程認為中國邏輯中分類的依據是屬性,因此是内涵性的,這區别于西方邏輯,特别是亞裡士多德邏輯中的外延性的分類,然而如何評價這種分類方式還有待進一步讨論。而針對《墨辯》中的問題,翟錦程指出,對于“群言之比”的“比”不能以白話文的“比較”之意來理解,而應該回歸先秦時代的語言環境,以文言文的“并列”來理解。

最後,陳波總結道,翟錦程對于中國邏輯的研究是長期耕耘、獨立探索的結果,能夠還中國邏輯以本來面目。比附西方邏輯研究中國邏輯的做法雖然可能是必要的階段,但并不令人滿意。而武斷認為中國古代沒有邏輯,則更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古人也在進行思考,而這種思考必然有其程序、方法、規則或規範。

講座互動現場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