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雷思溫副教授做題為“可能性就是力量:庫薩的能在論與存在的制作性”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2-30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12月2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雷思溫副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進行了題為“可能性就是力量:庫薩的能在論與存在的制作性”的講座。本場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和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主辦,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教授主持。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講師歸伶昌和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劉任翔作為與談人與雷思溫副教授進行了交流。院内外60餘位師生參與了本場講座。
導論環節,雷思溫副教授對本次講座的核心概念“能在論”的含義和哲學史影響進行了預先介紹。就含義而言,“能在論”中的“能”包含兩層含義:首先,“能”是可能性,它本身的懸臨性與自由就是去存在的前提和方式,使存在與不存在得以可能;其次,“能”是能力、力量,支配和決定着存在與不存在。就哲學史影響而言,“能”的“可能性”以及“能力/力量”的含義,在近代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中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在能在論視野下,對存在問題的思考,隸屬于對諸種“能”的含義與狀态的思考。而從哲學史的線索來說,首先将“能在論”發展為核心學說的正是庫薩的尼古拉。
講座正文第一部分,雷思溫副教授在簡要介紹庫薩的生平和著作之外,重點分析了庫薩的“能在論”試圖回應的兩個背景問題。首先,亞裡士多德主義的基督教神學存在“犧牲神的超存在性和不可理解性”、“神的内在性與超越性的不可調和性”、“質料因與形式-目的-動力因之間的二元對立”等問題;其次,由唯名論帶來主體性哲學的萌芽,既存在神的過度内在化下沉和人類心靈的自治傾向問題,也存在将“可能性”理解為對世界的懸置或否定的問題。埃克哈特盡管試圖通過複活新柏拉圖主義傳統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又潛藏着過度偏重神性之無的否定性傾向。庫薩在承接埃克哈特思想的同時,将解決上述困境的不同努力最終發展為其能在論。
講座正文第二部分,雷思溫副教授梳理了庫薩能在論的發展過程。《有學問的無知》屬于前能在論階段,此時庫薩尚把“絕對必然性”看作存在的最高樣态(modus),而将作為絕對可能性的“能夠存在”(possunt esse)視作存在尚未實現的低級樣态。《論諸光之父的贈禮》和《平信徒論心靈》屬于能在論的預備階段,此時“潛能/可能/能力(potentia)”已經被統一入三一體之中。《論能在》是能在論發展的中期階段,此時上帝被視作是絕對的“能”與“是/在”的完全同一,也是“絕對的可能性”與“絕對的現實性”的完全同一。在《綱要》和《論理論的頂點》中,庫薩進一步将能在論發展為“能論”,“能”超越了現實性和必然性,超越了光與影、存在與非存在的區别,而是一種“使其”看見、存在的“讓”。與埃克哈特的“讓(lassen)”相比,庫薩的“讓”最終成為具有強度層級的能力概念。
講座正文第三部分,雷思溫副教授回顧了庫薩的能在論對亞裡士多德主義和唯名論困境的解決方案。首先,從無到有的創造,成為能本身的制作活動的顯明與展開,它正是能無能有的能,神由此保留了其對存在本身的超越以及不可理解性。其次,萬物都作為可能性而呈現在被制作的能力中,這既非絕對的必然,也非絕對的偶然,從而調和了神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再次,亞裡士多德主義中的“質料因”被揭示為“能成為質料”的能力(posse fieri),從而與作為“制作的能力(posse facere)”的“形式因”源初地統一在一起。最後,針對唯名論的心靈自治化和可能性懸臨化的問題,庫薩的“能在論”一方面揭示出認識、語言和意義對源初的“能”的依賴性,另一方面也使“能”成為了積極的、肯定性的現實力量。
講座正文第四部分,雷思溫副教授闡釋了“能”的“可能性”和“能力”這兩層含義在“制作性”概念中的收攝。“可能性”和“能力”共同體現為“可被制作的能力/能被制作”和“制作能力/能制作”。這種收攝不僅使得庫薩的“能”概念成為一種更偏向于肯定性的概念,也使不可思議的“創造”能夠以一種理性主義的方式被猜想。
講座末尾,雷思溫副教授梳理了近現代哲學對庫薩“能在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分别讨論了“能在”思想在波墨、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霍布斯、康德、海德格爾以及阿甘本哲學中的體現。
互動環節,就歸伶昌老師提出的“與‘創造’概念所暗示的神外在于受造物相比,‘制作’概念如何确保神的超越性?”、“概念與外物是否分别來自‘能’的兩種不同制作,這是否又導緻了新的分裂?”、“庫薩晚期著作中将‘能’提高到核心地位,是對中期提出的三一結構的維持還是改變?”,劉任翔老師提出的“是否可能将庫薩的能在論思想推進到德勒茲的徹底性,取消同一性的有限性,讓有限存在在的‘能’不被包納入神的‘能’?”,以及在場其他師生提出的“‘能’對于‘是’的超越性與‘曆史終結’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庫薩是否特别提及人的存在的特殊性?”、“‘能’能否被賦予物和自然?”、“庫薩如何看待‘是’與‘無’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雷思溫副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
講座結束之際,王詠詩副教授對雷思溫副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衷心感謝,并對雷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及與師生們的熱烈互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次講座不僅深化了大家對庫薩“能在論”思想的理解,也激發了對這一領域更深層次探讨的興趣。她鼓勵在場的每一位師生繼續探索哲學的無限可能,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活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