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來我院開展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3-20
本網訊(通訊員肖宴紅)3月16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在beat365体育官网301報告廳進行了題為“重思普遍性問題”的講座。講座由中國哲學教研室李巍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曹峰、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龔穎、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儲昭華、副教授黃燕強、副教授廖璨璨、副教授肖航、副教授劉沁參與對談,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40餘位師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孫歌老師的講座圍繞“普遍性”概念展開,分析了“普遍性”在亞洲研究和比較研究中的困境與意義。孫老師首先指出,亞洲由于其内部的多樣性和非整合性,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将亞洲視為經驗研究的資源,而非理論生産的主體,存在局限性。接着,孫老師以日本思想史研究為例,探讨了如何将日本問題與中國問題進行有效對話,并質疑了“東西方對立”這一思維定勢,進而提出重新審視和理解“普遍性”,打破将普遍性視為淩駕于特殊性之上的價值判斷的慣性思維。
如何理解“普遍性”這一概念?孫歌老師認為,普遍性被視為從多樣性中抽象出的同質性,淩駕于特殊性之上,成為一種高階的價值。這種普遍性具有可複制性,被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東西方對立的思維模式也體現了這種對普遍性的理解,即西方代表普遍價值,而東方則被視為特殊的、非普遍的。實際上,這種對普遍性的理解過于狹隘,忽視了特殊性中蘊含的普遍性。孫老師指出,将普遍性視為可複制的同質性,會導緻對多樣性的忽視和抹殺。東西方對立的思維模式忽略了西方思想在東方的内在化,以及東方思想對西方的影響。我們需要重新理解“普遍性”:普遍以特殊的形式呈現,多樣性(差異)是“整體”的形式。普遍性并非一種空洞的同質性,也不是單純的經驗,而是一種整體性的結構。它規定精神活動的性質與目标,包含了差異和矛盾的動态發展過程,使經驗獲得深度,因此普遍性的具體個别形态并不是直觀意義上的經驗。換言之,普遍性并非淩駕于特殊性之上,而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極緻發展的特殊性展現。普遍性應被視為一種媒介,連接不同的個别,而非一種高高在上的價值判斷。如何實現新的“普遍性”呢?我們應該放下對西方理論的迷信,立足于具體的語境。關注事物内部的差異和矛盾,而非簡單的二元對立。在自我内部建立他者,并通過與他者的對話實現自我揚棄。将“普遍性”視為一種媒介,建立個别性之間的“關系”。
在讨論環節,李巍教授提出在哲學領域,普遍性問題可以從結構的角度理解,并質疑普遍性與抽象的直接關聯。同時提出将亞洲作為一個讨論對象的重要性,并思考這是否必然涉及普遍性問題。曹峰教授認為,普遍性可以作為認識個别性的工具,但最終目的是理解和體現個别性的豐富性。同時指出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尋找新的原理來促進個别性的充分發展是思想史讨論的重要任務。儲昭華教授肯定了孫老師對黑格爾普遍性思想的批判與激活,指出黑格爾普遍性思想的矛盾之處在于,他一方面強調普遍性存在于個别事物之中,另一方面又認為存在着一個絕對的普遍性(絕對理念);中國知識分子在重構普遍性,在自我内部建立他者時,如何避免重蹈黑格爾的覆轍,避免用自我去涵蓋他者,陷入新的中心主義?如将媒介比喻為媒婆,那麼媒婆應促進男女基于共同價值觀的結合,以确保長期和諧,而非通過媒婆建立男女雙方的普遍性價值。劉沁老師主張借鑒中國思想,如“理一分殊”和誠體概念,從“有”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普遍性,并說明了生成運動和具體語境的重要性。
孫歌老師回應上述問題。首先,在思想史領域,普遍性不僅僅是抽象的,而是與知識霸權相關。在研究東亞思想史時,需要經常面對知識霸權的問題。她與日裔學者酒井直樹的對談,指出了普遍性理解中的霸權性質。因此,普遍性的另一種理解是“無”,即沒有内容的普遍性,這可能是去除霸權的一個理論可能性。如果不面對霸權問題,亞洲的知識生産很難有突破。讨論普遍性的目的不是取代已有的普遍性,而是去除其霸權性格。其次,當前的全球化伴随着逆全球化的趨勢,逆全球化是斬斷個别性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确需要找到一種原理,幫助構建一個更符合和平與自由願望的人類世界,讓每一個個别性都能充分發展。對于黑格爾的絕對普遍性問題,孫歌老師則認為可以抛開黑格爾的唯心論前提,激活他對個别性如何成為普遍性的思考,并将其應用于亞洲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避免重蹈中心主義的覆轍,恰恰在于将普遍性作為一種媒介,連接不同的個别性,并使其産生關聯。普遍性必須以特殊性為基礎,并體現為特殊的、不可複制的形态。與此同時,普遍性作為媒介,連接不同個體,促使關系形成,即便相互沖突,也是相關性。由此可見,普遍性有兩個面向,既肯定充分發展的個别性,又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從而對他者保持開放的态度。以屏南縣鄉村振興的經驗為例,孫老師說明了普遍性如何扮演媒介的角色,将地方經驗應用于其他地區。最後,孫歌老師肯定了朱子學、儒釋道思想等中國思想資源對于重新思考普遍性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将這些思想與西方思想進行對話,促進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互鑒與理解。竹内好的“無”和魯迅的“掙紮”并非虛無,而是指沒有形狀的大有,包含着無限的可能性。“真空”與“大有”同是抽象的普遍性,擁有的真實的面相,二者的結合可以形成很好的對話關系。
孫歌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既有理論的高度,又緊密聯系實際,拓寬了我校師生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思路,赢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講座結束後,李巍老師對每一位參與者,特别是專家學者及師生的熱情投入與深度讨論表達了深切的感激,他認為這些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正是推動學術探索不斷前行的寶貴動力。
(攝影:李宇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