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5年年會分論壇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3-26

本網訊(通訊員李君豪 黃沐晨等)3月14—16日,“世界曆史”中的中國哲學研讨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25年年會在湖北武漢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承辦,BEAT365唯一官网《民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協辦。本次會議旨在探讨中國哲學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演變及其時代使命,在“世界曆史的中國時刻”已經來臨的當下,為“世界之治”的時代需求提供中國之智。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機構的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讨。

本次會議為期三天,彙聚國内哲學界衆多專家學者,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大力支持。除開、閉幕式、主旨報告之外,還設有二十場分論壇。在分論壇中,與會學者們圍繞會議主題,聚焦中國哲學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演變與定位,在中華文明價值體系新诠、經典與诠釋的古今之變、中西哲學比較與會通、中國哲學的近代展開與曆史書寫等具體領域展開交流。以下簡要概述各分論壇的學者報告和讨論情況。


【第一分會場】

第一分會場以“中華文明價值體系新诠”為主題,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由上海交通大學餘治平主持,清華大學高海波評議。清華大學方朝晖論述了“天”的興起與中華文明路徑的形成,認為從帝到天的變化,象征着中國人的世界進入了“一個世界”的階段。這一信仰的确立,決定了後世幾千年中國文化此世取向的基本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宏斌從“衣缽浚源流澤遠”的視角切入,研究了儒教在傳統文化和文明主體等不同層面的表現和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張自慧探讨了“文明以止”的可能性,并指出在儒家教化系統中,“止于禮”是“文明以止”的制度設計,“止于德”是“文明以止”的倫理實踐,“止于正”是“文明以止”的行為圭臬。古井集團董正國提出東方哲學之河的概念,闡發了以老子、莊子、嵇康、陳轉為代表的渦河兩岸的哲學思想,并從商文化、建安文化、醫藥文化、釀酒文化等多個層次考察了道家文明的影響力。中國政法大學呂明烜從車輿的發明紀原和改良紀原兩個層面入手進行解讀,闡發了車輿對于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他指出車輿因其工藝繁雜、意義豐富,在社會生活以及經典系統中占據特殊位置,也因此成為儒家視野下華夏文明的文化标識。上海交通大學餘治平将絕地天通剖析為從神文到人文的轉變,并指出這是人們掙脫昊天上帝、衆多鬼神而完成主體自覺、實現身心自由的重要象征。在評議與讨論環節,高海波圍繞“天”的興起與中華文明路徑的形成、儒教在傳統文化與文明主體中的意義、實現“文明以止”的可能性、東方哲學之河、文明史視野中的車輿紀原等問題展開評議。

第一分會場下半場由清華大學方朝晖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宏斌評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豐以“聖王制禮”為中心,考察了“禮樂”對于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他認為聖人制禮承天道、制人情,使禮與中國哲學密切融為一體,并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标識。上海師範大學樊志輝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之“中國”與“現代化”的精神意涵,以此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理論命題所具有的逾越國家意識形态的深刻的理論内涵和極具啟發性的思想智慧。清華大學高海波指出從曆史上來看,羅整庵是明代真正站在理學的立場上對心學進行深入理論辨析和批判的學者,其《困知記》的一個主要内容就是批判心學之誤,及心學近于禅學之處,通過羅整庵的批判,我們得以系統性地窺見心學與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的差異。湖南大學殷慧通過闡述德治、法治和禮治這三種中國政治哲學體系中的治理方式,論證了中華文明對秩序意義的追求。溫州大學孫邦金通過歸納總結西方學界對于共同體主義及其美德理論的批評,試圖站在儒家社群主義美德倫理學的立場上對其做出回應。在評議與讨論環節,張宏斌圍繞“聖王制禮”的重要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意涵、羅整庵《困知記》對于比較心學與理學的意義、中華文明對秩序的追求、儒家美德倫理學對于西方共同體主義批評的可能回應等問題展開評議,重申中華文明價值體系新诠的重要性。

 

【第二分會場】

第二分會場上半場以“德性、心性與宋明思想”為主題,由華東師範大學貢華南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評議。BEAT365唯一官网歐陽祯人探讨了陽明思想的三大批判,即反對程朱理學的教條主義、反對功利主義、提出“知行合一”,批判脫離實際與虛僞之風。北京師範大學許家星指出,“反理學”内涵和外延模糊,學界對其理解差異巨大。“反理學”不過是理學的自我調整,這一表述應被摒棄。中山大學陳暢通過對比陽明學“一本萬殊”與朱子學“理一分殊”之義理結構差異,闡述了心學形上學的基本特質及其政教意義,并以此回應朱陸異同或會通的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昭炜認為《傳習錄》三卷分别代表陽明學四書注釋的三個階段,卷上運用交叉注釋,為良知中心點鋪墊;卷中通過書信系統論述四書内在貫通性,确立良知為中心;卷下強化良知主宰及踐行,形成系統化的四書體系。東北師範大學隋思喜将“緻良知”解讀為一種情感政治論,認為良知的情感特質是陽明政治哲學的核心。同時,他還讨論了陽明如何追求情感的無偏倚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張麗麗梳理了三種道德規範模式以及儒家“修身”的兩條路徑,即先天植入模式和後天學習模式。機器人可通過先天模式獲得确定性道德情感,通過後天模式獲得關系性道德情感,但無法獲得“仁”等模糊性道德情感。BEAT365唯一官网廖璨璨指出,針對“克己”與“由己”之間的張力,方以智基于易學“剝爛複反”的思想,提出“克己即由己”,即人在道德行為中的自我節制和自我實現是統一的。在評議與讨論環節,溫海明圍繞陽明心學的行動面向、反理學在哲學界與社會界的張力、一本到萬殊的邏輯過程、“陽明學四書诠釋”的内涵、中道與規範性的關系、機器人的仁愛與“仁”的關系、“克核”“剝爛”與“宥随”的關系等問題展開評議。

第二分會場下半場以“身體、認知和語言”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廖璨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張麗麗評議。南開大學吳學國認為,一種喜劇性的領會才是導緻笑的複雜機制的核心。這種領會的特點在于,它通過出乎意料的問題解決方式,使我們對于對象的态度忽然從敬重轉化為輕視。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認為解讀陽明心學要超越文字訓诂,而采取意本方法論的研究方法。心學的基礎就是易學,同時也是意學。合而言之,心學就是易意之學,是改變意念、助人通向嶄新境界之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匡钊探讨了上古漢語中“是謂”及相關術語群的用法,分析其在判斷句中的系詞功能,并指出盡管上古漢語缺乏西方語言的主謂結構,但先秦哲學仍提出了形而上學問題。蘭州大學陳聲柏指出以往名學研究多受“以西釋中”範式影響,而研究者應當還原公孫龍本身的關切。通過分析“舉”和”藏”的概念,他提出堅白論的核心關切是”性質”。甯波大學彭傳華從語言哲學的視角,從方法、對象、目的三個維度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指出董仲舒采取聲訓的方法,研究對象包括句法、語義與語用,其語言哲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政治倫理思想的新秩序架構。湖南大學陳之斌認為《老子》關注“道”與“名”,偏重政治秩序,主張通過“無名”實現合道的治理。《莊子》則更關注“道”與“言”,偏重心性與生存狀态,提出“無言”來表達“道”。華中科技大學白輝洪探讨了“玄學”一詞的曆史性義涵,并指出曆史上的元嘉玄學側重玄遠之“玄”,即不涉世事,而今哲學史研究中的魏晉玄學更注重玄冥之“玄”,即超越形名,二者不可混作一談。在評議與讨論環節,張麗麗圍繞中西哲學下“笑”的研究、“意”的翻譯、“舉”與“藏”的關系、早期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新方法、語言哲學論域、老莊“名”“言”辨析、玄學的政治意蘊等問題展開評議。

 

【第三分會場】 

第三分會場上半場以“經典、诠釋與古今之變”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儲昭華主持,中央民族大學孫寶山評議。山東大學王新春以《周易》升卦為例,闡明漢代易學以象數為核心、以消息與生化萬象為内容,具有效法陰陽變化、安立個體生命與建構禮樂規範的要求。中山大學黎漢基借由《論衡·正說》的英文翻譯錯誤,指出其中論及“文字”“句”“章”“篇”時,談論的是組合章句以理解經典的問題,而非語句和段落的生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蜜林梳理與檢讨《論語》“性相近”說的诠釋史,認為孔子強調人處于關系之中而天生具有孝悌情感,并可由後天學習而完善、實現仁德。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正從人格成長的視角解讀三種哪吒形象對應的成長模式,家族和天命、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覺醒、族群的複雜和不确定性分别構成其背景與指向。清華大學趙金剛認為,經典在對本源問題的領會與回答中形成,構成文明成立的标準,作為“文明性前見”而提供後世闡釋的話語框架,曆史也在領會本源的過程中形成。BEAT365唯一官网黃燕強梳理經學與理學之辨、“四書”的神聖性的取消、經與子在思想與考據中的互證互動,闡明明清之際的知識觀念轉向及啟蒙思潮。在評議與讨論環節,孫寶山儲昭華圍繞文本的語義結構、兒童教育的困境、經典诠釋學的視野、啟蒙思潮的意義等問題進行總結與讨論。

第三分會場下半場以“孟子、荀子與儒學新知”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蜜林主持,山東大學王新春評議。中山大學楊海文指出《孟子》“雞鳴而起”章的解釋史中的關鍵要素:舜與跖的關系和意義、義利之辨及“間”的省察處;其現實性尤其體現在楊時的解釋及其門人廖剛對宋金和議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學孫寶山指出,孟子承接孔子以“仁德”為中心的人性論,并以“四心”“四德”發揮其普遍意義,建立完整的性善論和修養論。上海财經大學郭美華認為孟子強調主體性的實現及責任,具有權威主義傾向,莊子則捍衛個體的自由生存,有助于實現責任與自由的融合。武漢理工大學潘衛紅分析和重構“孟告之辨”文本的邏輯與順序,指出孟子在“性”的界定、性善根據、仁義與人性的關系、“仁内”的說法等方面誤解告子。複旦大學何益鑫闡明早期儒學探讨人性中善的因素的演變邏輯:從仁心的普遍性,到善的好惡之性,再到肯定人性中的“仁”“智”因素,最後發展為性善論。南開大學葉樹勳從道德自海大學我的成立問題出發,基于“在我”和“在外”兩種生活境域的區分,指出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包含行動的可選擇和結果的可掌控兩方面。上海大學曾海龍綜合德性與位分而解讀義利之辨,認為“小人喻于利”是正當的位分事實,“親親相隐”則是小人的德性,此中蘊含建構權利觀念的可能性。在評議和讨論環節,山東大學王新春圍繞莊子的個體自由和群體關切、孟子思想的現實維度、“親親相隐”的争論等話題進行總結與商榷。


【第四分會場】 

第四分會場上半場以“道家思想的新探究”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肖航主持評議。中國人民大學羅安憲指出,莊子哲學強調“性”為天然本性,“命”為道德自律,“情”為性命之情。主張“達生”“達命”“達情”,追求自然、自在、自由,以達觀态度實現心靈逍遙。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霞認為道家主張“自然”,強調人依本性生活,追求自适與獨特性。通過“無中生有”和“無為”,重啟生命可能,克服異化,促進個體自由與社會和諧。山東大學沈順福指出,道家逍遙以普遍本性為起點,率性任情,反對理性幹涉;自由以個體意志為主宰,遵循理性法則,超越感性。逍遙消極自然,自由積極進取,二者體系差異顯著。北京師範大學蔣麗梅認為,先民通過空間變化感知時間,太陽位置成為重要标識。道家哲學以日夜之變為基點,形成獨特時間觀念,《莊子》通過“旦”“暮”探讨時間與生存的關系。北京大學孟慶楠強調了“自然”具有自己如此、生而自然的意義,并與“性”相通。王弼通過生成論解釋“自然”的根源,主張萬物由道而生,政治應依循自然,保全個體差異,實現秩序和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郝然以“正言若反——從老子‘身論’中審視《道德經》的說理邏輯”為題,指出“無身”并非否定身體,而是消解主觀意志,主張“無我”。老子通過“正言若反”的說理方式,引導人超越世俗對待,複歸自然之道。在評議與讨論環節,肖航圍繞道家思想展開,涉及性命、自然、逍遙、自由等核心概念。學者們探讨了莊子與儒家思想的異同,強調了道家對個體差異和自然本性的重視,同時讨論了時間、身體等哲學問題,展現了道家思想的深刻與多元。

第四分會場下半場以“中國古典學與中國哲學”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霞主持,《理論月刊》羅雨澤評議。湖北大學周海春以“漢字哲學何以成立”為題,強調漢字獨立表達思想的能力,提出漢字具有内在曲折形式,字形、意象、意念結合形成意思。通過字義訓诂與字内曲折關系,揭示漢字在句子中的思想分配與哲學重構。華東師範大學苟東鋒強調曆史觀念與底本意識,主張從“生生”哲學出發,回歸名實相即,接續古典哲學史傳統,保持開放性,融合中西哲學資源。中山大學張清江探讨儒家“追遠”祭禮的精神意蘊,強調祭祖不僅是情感表達和社會功能,更是基于信仰的超越性精神經驗。首都師範大學皮迷迷探讨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的寫作範式,強調以概念範疇體系研究為基礎。張岱年通過解析法,彰顯哲學問題的主體性,為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方法論支持。南昌大學鄧慶平反思了勞思光對宋明理學“一系說”的解讀,指出其曆史與理論标準存在局限。強調儒家哲學應以生生一體為本體,倡導整體主義世界觀與價值論。BEAT365唯一官网肖航以“黃侃經學思想略論”為題,指出黃侃先生重視經學文獻,推崇漢唐注疏,尤重漢儒師法家法,強調化繁為簡,超越注疏,回歸經文白文,彰顯經學大義,對當代經學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五分會場】

第五分會場上半場以“中西哲學的比較與會通”為主題,由首都師範大學陳鵬主持,山東大學龔穎評議。上海社會科學院張志宏指出,西方的人權強調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是被自然法所決定的,不可被剝奪;中國古代對人權的诠釋強調道德屬性和社會屬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盛珂認為,内格爾以“非個人立場”作為道德基礎,與儒家“良知”相似;區别在于前者通過理性論證,後者偏向情感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李記芬強調荀子的“仁者自愛”指向的是對他人的愛,其“心知”與舍勒對一體感的強調相似;主體須參與其中才能在特定情景下對他人産生共感。内蒙古大學郭曉麗概括了《哈佛中國哲學課》一書從他者視角對中國哲學的解讀和中國學者的解讀,認為兩者各有優劣,可以雙向互補。陝西師範大學江求流從精神突破的主體、符号形式、人性位點、生存真理四個方面梳理了陳赟教授在《文明論的曆史哲學》對沃格林“中國圖像”的修正。四川師範大學李慧子辨析了荀子中“心”主認知、好利、自主性、向善等多個特征,認為這種多樣性意味着“心”不一定為善。華中師範大學劉莉莎指出,周敦頤承接經史傳統,以“太極—人極”的貫通邏輯重構天地秩序與人間秩序的關系,為政治的正當性提供了證明。

第五分會場下半場以“中國哲學的近代展開與曆史書寫”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芳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張志宏評議。重慶大學高秀昌闡述了蕭先生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的學術立場,堅持批判繼承的方法論原則,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開放包容的學術态度。山東大學龔穎認為,蔡元培以對“系統”的建構為中心,構建起中國哲學四大階段的新分期法,在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先驅性意義。南開大學盧興梳理了百年來現代新儒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兩個學派之間關系的三個發展階段,認為其總體趨勢是由對立到對話、從沖突到融通。中央音樂學院闫陽區分了以往哲學史的追求實在本體和價值本體的兩條進路,并基于此讨論了三種形态的文質論及其特征。華中科技大學王博指出,區别于前人對“言”較為忽視,王夫之突出了“言”的重要性,他以“體”-“用”思想的結構表達言行關系。甯波大學王志俊突出了王夫之将“凝神”與否作為《莊子》中區分神人與常人的标準,其“凝神”說聚焦于人自我關照與觀照外物,并非隔絕人倫物理與生活世界。

 

【第六分會場】 

第六分會場上半場以“易學思想專題”為主題,由湖北大學姚才剛主持,湖南大學陳仁仁評議。北京師範大學章偉文以“張載天人哲學之倫理精神”為題,他指出,張載“由天到人”的天人之學為儒家倫理原則的普遍性與必然性提供了充分論證,并揭示了人生而有之的道德理性如何能夠在人倫日用中得到展開。北京師範大學田智忠從“先天”思想的整合流變詳細分析了邵雍“先天學”的多重淵源,指出邵雍很可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湖南大學陳仁仁讨論了中國數理哲學視域下的《周易》術數學及象數關系,認為中國數理哲學具有分形和離散的性質,超越了将部分與整體判然二分的線性思維。同濟大學谷繼明考察了王船山在讨論“氣化”問題時,使用“氤氲”一詞的不同指稱,一方面,船山用“氤氲”指涉陰陽二氣的相互運動,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來指代理氣之間相氤氲的關系。鄭州大學田豐對易教的德、命、學、占關系進行了詳盡探讨,他指出,易教統合德、命、學、占,而學者借助易教貫通天道人事、義利、知行、經權,方能達成“中道”。中央民族大學吳寶麟考察了《震》卦中的天人關系,認為其描述的“雷震”現象屬于天人交互的特殊場域,卦中爻位的陰陽變化關系呈現出遞進的穿透性,對應着外在世界所引發的震動穿透到社會關系,直至作用于人的感官與心靈。首都師範大學陳睿超對北宋五子的易學世界觀與現代科學世界觀進行了比較,指出兩種世界觀的根本不同在于“可能性”,在現代科學世界觀中,可能性被量化為概率等靜态數學概念,古代易學世界觀則彰顯了個體生命形态與活動方式的豐富可能。在評議與讨論環節,陳仁仁對本場發言進行了充分的概括與評議,山東大學張沛就兩種世界觀問題與陳睿超進行探讨,陳教授予以細緻回應。

第六分會場下半場以“儒學現代化的多種方式”為主題,由北京師範大學章偉文主持,同濟大學谷繼明評議。中國政法大學王覓泉指出,儒家讨論心性的話語可被劃分為經驗性與先驗性傳統,通過對兩種話語傳統的有效性進行重思,他認為,心性論的現代化課題應當奠基于人性的現實經驗。華中科技大學白發紅對朱子的“道統”概念進行了系統闡述,他指出,“道統”應被理解為“道之端始”,而道統傳承的譜系實為因時而變的、“一道多通”的制度,其中蘊含着多元性與開放性。山東大學張沛主要探讨了焦循易學中易學與數學的關系問題,認為焦循的經學系統對天算數學進行了借鑒與吸納,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天人之學的視域。浙江大學李明書從關懷倫理學的視角對《論語》中的君子觀進行考察,認為“君子”概念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之氣,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西方倫理學的美德原則相結合。遼甯大學王雅基于有機整體的思維視角,就“三從四德”對漢代女性的影響進行了考察,廓清了“三從四德”無關乎尊卑的起始含義,她指出,“三從四德”實質上強調男女性别在差異基礎上的互助合作,這對現代家庭仍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BEAT365唯一官网李宇以《管子·輕重己》為樣本,詳細考察了《管子》基于陰陽五行知識的祭祀行動體系,認為“陰陽”并非純粹的人文概念,而是基于真實、嚴密的天文知識,将古代人文精神世界的展開與自然科學知識相聯系,對解決古典文本具有重要意義。在評議與讨論環節,谷繼明對本場發言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概括,并分别就天算學與象數學融合之意義、道德情感概念之基礎,以及中國古代自然政治秩序的關聯與在座老師進行探讨。

 

【第七分會場】 

第七分會場上半場以“儒家政治倫理與政治文化”為主題,由南京大學翟奎鳳主持,陝西師範大學李敬峰評議。複旦大學白彤東指出西方傳統中強調集體主義,而先秦中國則具有個體主義傳統。他對“集體主義”概念進行了澄清,強調先秦中國的個體主義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啟示。北京師範大學王楷探讨了儒家夫婦倫理的價值基礎。他提出,夫婦之道的證成應基于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維度,并結合儒家義理脈絡,分析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境遇與意義。東北師範大學荊雨聚焦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對“意見”之“理”的批判。他指出,戴震通過對“理”的剖析,揭示了理欲、情理、事理等問題的深層内涵,為理解傳統政治哲學提供了新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劉增光比較了儒道兩家對“讓”的不同理解。他指出,老子強調“謙下”“不争”,而孔子則以“仁”統攝“禮讓”,兩家在對周代“貴讓”傳統的反思中展現了不同的理論取向。孔子研究院李翠分析了中國都城京畿空間的政治意義。她指出,京畿空間是王朝政治合法性與治理效能的核心場域,為理解傳統中國國家形态提供了關鍵視角。BEAT365唯一官网吳默聞梳理了《禮記》所體現的司法原則,包括慎刑原則、公正原則、宗法人倫原則及司法時令原則。她強調,這些原則對中國傳統司法實踐具有深遠影響。

第七分會場下半場以“朱子與理學專題”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吳默聞主持。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周勤勤指出方以智的“慎獨”思想從追求天理轉向關注現實世界,體現了明末清初學術轉型中以人為本的轉向。上饒師範學院朱子學研究所徐公喜總結了朱子學研究的四種理路:“照着講”“接着講”“對着講”和“和着講”。他強調,“和着講”是前三種理路的融合與更新,推動了朱子學體系的重構。南京大學翟奎鳳探讨了朱子對“人心之靈”的論述。他指出,朱子從生存本源論和價值論的角度以“靈”論心,并通過格物緻知的修養方法指向“明明德”的境界。中山大學周春健對新發現的陳榮捷先生三通信劄進行釋讀,内容涉及國際朱熹會議論文集文稿核對及朱子學術思想評價,為朱子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華中科技大學朱人求指出朱子是中國哲學實體論的代表。他強調,朱子所理解的“道體”是事物的本質,是虛與實、有與無的統一,具有永恒性與完滿性。陝西師範大學李敬峰分析了晚清儒者賀瑞麟推動朱子學複興的努力。他指出,賀瑞麟的中興之舉雖具學術史意義,但晚清朱子學并未實現真正突破。南昌大學張新國指出王陽明心學的突破在于對意義世界結構的新理解。他強調,王陽明通過把握人心中固有的天理法則,實現了心與物的共生性與共在性,為人類精神與意識的自我認識開辟了新境界。

 

【第八分會場】 

第八分會場上半場以“傳統民論思想”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孫勁松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徐文明評議。中國人民大學馮琳介紹了民本概念的源起、民本、民主的區别,她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必須将傳統民本理論轉化成當代民主實踐理論,從而超越形式民主、達到實質民主。貴州大學鄧國元梳理了“正心”以“廓然大公”為本體本質、以“體當”為方法核心的思想内涵。BEAT365唯一官网謝遠筍提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三重維度:政道維續古典精神、治道創發仁政體系、心性确立本體依據,三者共構儒家政治倫理的立體範式。上海大學袁曉晶指出,《荀子》以“辯說”為核心構建其政治哲學,既突破儒家“讷言”傳統,又在戰國争鳴中形成“教化-參驗”雙重說服策略;其政教結構中蘊含的共識機制與制度韌性,為現代政治哲學提供了傳統思想資源與跨時空對話空間。中山大學陳喬見闡述了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理論中的三種路徑:義務論、功利主義、以及公平原則論證。而儒家“民心”論實際上蘊含了同意、功利主義和公平原則的三種論證要素。華東師範大學洪澄指出當代平等主義者無法基于“平等的社會關系”去質疑儒家倫理思想中蘊含的平等理論,而儒家的“仁道”可以對于儒家平等主義進行了重構。中山大學賴區平讨論了《皇帝王霸論》,他指出,從觀念譜系上看,“皇帝王霸說”内蘊系統化的德性政治邏輯:其核心框架以“道德義智”對應皇、帝、王、霸四道,區分天人兩域。在評論與讨論環節,孫勁松以“傳統民論蘊含當代價值”為主體概括本場發言,本場會議正是通過對傳統民論的經典材料和現代诠釋為線索進行的當代中國哲學創新。

第八分會場下半場以“三教思想的交流論道”為主題,由BEAT365唯一官网秦平主持,中山大學陳喬見評議。BEAT365唯一官网孫勁松以“佛教真如說”為題,澄清了真如作為佛教存有性的存有概念,讨論了清淨真如、蘊處界真如與第八識的關系,指出真如是八識離相之體,雙具空與不空之性。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的托合提汗·司馬義提出,《瑪納斯》史詩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特殊形态,既植根柯爾克孜族傳統智慧,又凝練中華文明共性價值,同時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跨文明對話中為“天下大通”的全球倫理建構提供東方思想資源。蘭州大學李可心指出,明末東林學派與桐城方氏學的互動構成思想史關鍵脈絡:這種良性互動網絡輻射徽學地域,彰顯學派交融對儒學内在理路重構的催化作用。西北政法大學廖浩以“修己以安人”為主題,對其進行了新的诠釋,此诠釋揭示儒家精神主旨實以“修己”為根柢,并非在“修己”之外别有“安人”,還原了“内聖外王”一體貫通的實踐哲學本色。北京大學胡丹提出以胡孚琛“新道學”為破局路徑:融合傳統核心理念與現代科技,構建标準化術語庫與多模态産品,能夠為生态治理、心靈科學等全球議題提供東方方案。山東财經大學王廣提出,道家哲學針對AI時代的文明困境,提供三重價值方案:虛實相濟、虛室生白、道進乎技,為AI發展錨定“自然無為”的倫理坐标與“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在評議與讨論環節,陳喬見以“找尋當代三教彙通起點”與“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為兩個主題概括本場發言,本場會議正是通過不同宗教、民族的中國哲學的思想彙通,為當代世界提供方案,為中國哲學走向世界提供全新路徑。

 

【第九分會場】 

第九分會場以“天道的與人世的規範法則”為主題,由《江漢論壇》胡靜主持,安徽師範大學戴兆國評議。蘇州大學周可真圍繞“經邦濟民”“以理節欲”和“生生不息”論證了“中國古典生态人文經濟學”是一個由泛愛自然生命的人文精神通貫其中的人文學術體系。複旦大學徐波基于儒家道德困境展開人工智能主體性反思,認為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主體性定義突破了第一人稱視角,催生了具備自主性、意向性和責任感的“顯性倫理主體”。山東大學董春從來源上分析了《周易》中的“形”“象”之辨,進而揭示《周易》對“象”的知覺方式為“見象”“觀象”,而對“形”的描述方式為“形器”“觀法”。國際關系學院唐紀宇認為程頤“所以陰陽者道也”的解釋既保留了陰陽作為氣的義涵,又将“道”視為終極實體,其将“道”解釋為“所以”,亦不同于傳統将“道”理解為“所由”。東南大學李健芸探讨了程頤對恒常之理與恒久之變的闡釋,以及此種闡釋對于佛學“無常”觀念、以世界人生為幻妄的世界觀和試圖跳出生死尋求解脫的人生觀的批評。湖北大學肖雄以“從理說心”“從心說理”比較了康德和牟宗三的道德情感,揭示了道德情感在牟宗三那裡是某種能夠提供秩序的、有主動性的情感,既是動力,也是法則的源泉。BEAT365唯一官网劉沁從方法論、本體論等層面論證了“理一分殊”乃朱熹哲學的根本特征,其“為物不二,生物不測”的理論旨歸指向了對于差異性實存的肯定,由之得以在無限差異性的偶然與生成的意義上,肯定了生命的活潑潑的直接性。BEAT365唯一官网馬曉見圍繞《夷艘寇海記》《海國圖志》與《聖武記》,從微觀、宏觀層面探讨了魏源“改文從質”思想,并揭示了此種改革思想如何最終指向“至質無文”的新生理想中國。在評議環節,安徽師範大學戴兆國從中國哲學的全新視野、AI與中國哲學、朱熹“理一分殊”的新視角等角度展開評議。

 

【第十分會場】

第十分會場上半場以“經學诠釋與文本研究”為主題,由湖北大學黃文紅主持,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王林偉評議。山西大學陳清春提出,以荀子、董仲舒、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儒學基本上是經驗主義的,如仰觀俯察、即物窮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儒家看重本質認識方式,包括超越性的本體直觀和呈現性的本體直觀。西北師範大學張立恩提出,《春秋》以“卒”書外君而以“薨”書魯君的書法未能前後保持一緻,且與禮制有扞格。《公羊傳》《穀梁傳》與杜預之說對此問題的疏解皆有可取之處。西北師範大學李永亮認為,馬一浮先生通過儒佛會通來論《春秋》,揭示了《春秋》的究竟真實之理,彰顯了《春秋》的經世濟民之用,回應了質疑《春秋》經學價值之說。遼甯大學蔣爽認為,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權”體現了行動抉擇的當下性,《公羊傳》中祭仲的“出忽立突”之“權”則是經由當下動機和跨時間結果共同構成,而孔子将“未可與權”置于最高境地,是對這種在時間性中把握曆史并參與、推動曆史的推崇與肯定。上海師範大學高瑞傑提出,漢代經學既因經孔子創制而浸染精神突破的痕迹,又因對整體性秩序的尊崇而“回返”于宇宙論秩序中,形成一種看似不徹底而又徹上徹下(居間)的文明秩序意識,即寓尊尊于親親、寓公于私、寓經于史,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藝術性文明,“天子一爵否”與“聖人有父否”等議題即為典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李秋紅認為,《周訓》是依托曆史叙事宣揚倫理政治思想的“拟史”之作,其主要功能是通過曆史故事激發道德情感。雖然屬于諸子之學,但理論不夠系統、思想不夠聚焦、學派屬性不夠鮮明。湖南科技學院王誠認為,中國哲學的精神是為人類立法的,我們需要面對的時代問題很多,像如何看待西方世界與西方文化、曆史問題、人口問題、領土問題等,并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現代中國哲學體系,并以此承擔起“統一世界,為人類立法”的曆史使命。

第十分會場下半場以“陽明學派的發展與流衍”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李秋紅主持,山西大學陳清春評議。湖南科技學院劉輝梳理了以蘇氏蜀學、二程洛學與朱熹閩學為代表的宋學在金代的流播狀況與曆史影響,提出宋學對金代儒學的影響超過漢唐經學。吉林大學雲龍提出,陽明的“物”概念集價值與存在為一體。王陽明從本原上思考禮與樂、教與學等問題,本質是從道的角度将心物視為一體。因此,物的價值與内容是本有而非人為強加。這一觀點有效地防止了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山西大學馮前林認為,熊十力對劉蕺山的批判有其價值,但也誤解之處甚多,蕺山之心并非血氣心髒,意之好惡為隐微的道德情感而非感性欲望,而且他反駁以意為主宰、而應以良知為主宰的依據并不充分。湖北大學龔開喻認為,陽明家鄉紹興地區有一陽明學的傳承脈絡,即以錢德洪、王畿、周汝登、陶望齡、陶奭齡等陽明後學形成的越中王學。越中王學不止是地域性維度,也是以明善、勸善為特征的思想性傳承譜系。南京大學代玉民介紹了明儒林春的生平、心學思想與學派歸屬,提出林春師承王艮,其心學思想重視心之真、心之覺與心之樂,具有先天學的特點,而且在覺悟體認的工夫之外亦注重驗證照察。複旦大學張鴻辰認為,王陽明的“隔斷”是從良知發用的機制上講,隻有隔與不隔可言,所謂“夾雜”即是隔斷。陽明後學關注的攙和問題雖然同樣強調意念,但脈絡并非良知發用的機制,而是對治工夫的議題,即良知呈用時面對的氣禀、慣習和偏見等問題。

在分論壇中,圍繞“‘世界曆史’中的中國哲學”這一會議主題,學者們共同探讨了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與未來走向,緻力于建構中國哲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展現了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整體風貌與多元路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