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斯特大學漢斯-彼得·格羅申斯教授做題為“幸福、幸運與不幸:對生命偶然性的思考”的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3-26
本網訊(通訊員 何鴻翔)應beat365体育官网和BEAT365唯一官网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請,3月25日下午,國際科學哲學哲學院(AIPS)院士,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漢斯-彼得·格羅申斯(Hans-Peter Grosshans)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作了題為“幸福、幸運與不幸:對生命偶然性的思考”的學術報告。講座由國際教育學院院長王愛菊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周玄毅副教授評議。
格羅申斯教授指出,美好生活不僅是個體追求的倫理目标,更是與社會環境、制度設計緊密關聯的複合性概念。與霍爾默・施泰因法特将幸福視為美好生活之要素,以及約爾格・勞斯特将二者直接等同的觀點不同,他認為幸福并非美好生活的充要條件。二者的區别是,幸福作為心理體驗具有被動性,作用範圍往往局限于個體化的特定領域;美好生活則需要主體在自由意志覺醒、社會正義實踐、公共事務參與等多元維度進行主動建構,本質上是一個涉及價值選擇與社會互動的動态過程。
接下來,格羅申斯教授介紹了思想史上對“何謂美好生活”的兩種典型理解範式。第一種範式強調理性約束的決定性意義,但布萊希特的戲劇揭示了這種範式的局限性,其作品中反複出現的"憐憫先于正義"原則,暗示了情感維度在整合生活矛盾、包容不完美現實方面的重要價值。第二種理解範式是基于基督教神學的認識,将美好生活定義為"與上帝共在"的終極狀态,其核心是希臘語中的"agape"(聖愛)——這種超越性的無私之愛能夠消解對生命價值的否定。在此視角下,美國哲學家斯坦利・卡維爾指出,道德完美主義雖無法直接改善現實處境,卻能通過批判性反思推動社會進步;德國倫理學家弗朗茨-約瑟夫・博爾曼則強調,人類在特定情境中的被動性并非美好生活的障礙,反而是理解生命有限性的關鍵。格羅申斯教授認為這兩位學者的觀點均有合理之處,美好生活既是借助理性在信仰、仁愛與希望中共同塑造的實踐目标,也必然受到個體無法完全掌控的環境變量影響。
最後,讨論焦點轉向"幸福與神聖信仰"的哲學關聯。通過分析席勒詩歌中"幸福乃神之恩賜"的隐喻,以及威爾士哲學家菲利普斯關于"偶然事件催生神學話語"的論述,格羅申斯教授揭示了宗教維度對幸福本質的獨特诠釋:亞裡士多德将幸福歸因于神意分配與命運偶然的雙重作用,聖奧古斯丁則強調永恒性才是真幸福的本質特征,而尼采對"末人"幸福觀的批判,恰恰暴露出世俗化理解中價值維度的萎縮。他特别提到,這種動态認知要求人們以更積極的姿态面對生活的不确定性——信仰者将偶然際遇轉化為神聖饋贈的過程,本質上是對存在奇迹保持敬畏,同時向未來可能性保持開放。
提問環節,現場聽衆與格羅申斯教授積極互動。王愛菊教授将講座中集中探讨的“偶然性”問題引入中國語境,以“塞翁失馬”為例,比較了中西方關于好壞動态轉化思想的異同。并提出了一個值得所有人反思的問題:是否隻要具備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壞運氣便不複存在?對此格羅申斯教授認為,壞運氣作為客觀存在的秩序破壞者,其消極本質是不可否認的。不過從個人應對的角度出發,當遭遇壞事時,人們應積極思考下一步行動,努力嘗試将事情朝着好的方向扭轉,切不可陷入絕望,這才是對生活之偶然性的尊重。周玄毅副教授希望格羅申斯教授能進一步闡釋他的“偶然性”(Contingency)與英國哲學家Bernard Williams“道德運氣”(Moral Luck)這一概念的區别。對此格羅申斯教授回答:道德運氣是倫理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們的道德判斷。諸如道德運氣這些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提示我們,道德判斷的條件并非一成不變,理應依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化。在面對與會學生關于"美好生活"評判标準的追問,教授重申該概念具有雙重屬性——既包含主觀價值判斷的必然性,又與社會結構性條件形成深層互動,二者構成持續演進的解釋循環。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圖片提供:李心怡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