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彼得·格羅申斯教授線下講演“核心價值:全球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洲視角”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5-03-28
本網訊(通訊員張丹陽)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3月26日上午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德國明斯特大學神學教授、國際科學哲學院(AIPS)正式院士、歐洲宗教科學院前任主席和現任副主席漢斯-彼得·格羅申斯(Hans-Peter Grosshans)作了題為“全球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洲視角”的學術講座。陳波主持本次講座,郝長墀教授擔任與談人。
陳波教授主持
格羅申斯首先對價值概念進行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深入思考。他提到“價值”成為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始于19世紀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洛采(Hermann Lotze)。洛采的“目的論唯心主義”試圖将人類精神的需求從自然科學的機械因果論中解放出來,提出“善”是超越自然現實的終極目标。洛采認為,自然科學隻能描述“無關緊要”的自然現象,而價值—尤其是“善”—是人類精神追求的最高目的,無法從自然或生物性中推導而出。
随後,格羅申斯對比了斯多亞學派與現代價值哲學的根本差異。斯多亞學派主張“價值依附于自然”,認為道德應與自然規律一緻;19世紀的哲學家們則試圖通過價值概念捍衛倫理學的獨立性,使其免受自然科學實證主義的侵蝕。格羅申斯指出,這一時期的哲學分野催生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對立——前者關心“事實與真理”,後者則聚焦“有效性與實踐”。
然而,價值的主觀性根源引發了深刻争議。格羅申斯以尼采的“價值重估”理論為例,尼采認為,所有價值不過是人類權力意志的投射,傳統道德隻是弱者對強者的束縛。對此,格羅申斯質疑:“若價值純屬主觀創造,如何解釋其跨文化的普遍訴求?”他轉而引入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與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強調價值的“先驗性”——價值獨立于人類情感而存在,但需通過情感體驗被認知。舍勒提出,價值的層級性體現于人類偏好中:持久性、不可分割性、滿足深度等标準構成了核心價值的判斷依據。哈特曼則進一步将價值比作數學與邏輯,認為其存在于理想領域,需通過人類的道德實踐“介入”現實。
Grosshans教授講演
格羅申斯總結道,價值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并非對立,而是辯證統一。他以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希拉裡·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事實/價值二分法崩潰論”為例,指出社會互動既塑造價值,又依賴價值的指引。“妥協”因此成為多元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同群體通過協商而非暴力達成共識,既尊重多樣性,又避免價值的絕對化。
接着,格羅申斯聚焦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歐洲核心價值——“自由、正義、團結”。他詳細剖析了德國社會民主黨(SPD)2007年設立的“核心價值委員會”對這三者的诠釋:自由被定義為“公民免于恐懼與貧困的自主生活可能”,強調社會秩序對個人發展的支撐;正義基于“人的尊嚴平等”,要求通過教育、就業等領域的公平參與打破結構性不公;團結則指向“強者與弱者、代際之間、社群内部的責任共擔”,既包括自發性互助,也涵蓋福利國家的制度性保障。
然而,格羅申斯坦言,這些價值的現實實踐充滿張力。當自由被簡化為“市場自由”、正義淪為形式法治、團結退化為福利救濟時,核心價值便面臨空洞化危機。他以歐洲難民政策為例,指出程序正義雖能保障難民的法律權利,卻無法消弭文化隔閡與社會排斥。“價值的抽象性是一把雙刃劍,”格羅申斯說道,“它為多元社會提供共識,卻也稀釋了具體情境中的道德責任。”對此,他呼籲重返基督教傳統價值——“愛鄰人、憐憫、仁慈”。格羅申斯引用德國神學家尤爾根·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觀點,指出歐洲現代性的“自由、正義、團結”本質上是世俗化的人文主義,與基督教“愛的誡命”形成張力。前者關注社會結構的普遍正義,後者則要求個體在具體關系中踐行慈悲。”
最後,他總結道,歐洲核心價值的未來在于平衡“先驗性”與“曆史性”。一方面,承認自由、正義、團結的客觀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開放的解釋與對話,使其适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樣性。他強調,“妥協”不僅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手段,其本身也應被視為核心價值——唯有在協商中保持謙遜,才能避免“價值的暴政”或“相對主義的虛無”。
郝長墀教授與談
在與談環節中,郝長墀教授從本體論與認識論的雙重視角出發,首先質疑了自休谟以來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他指出,事實與價值二分的觀點認為,事物本身并沒有價值屬性,事物具有價值是因為它們被人類的情感、偏好或選擇賦予了價值。價值是外在強加的。
郝長墀認為,“主觀”和“客觀”這兩個術語都與事物和人類的本體論關系問題相關。當人們說價值是主觀的,是由人類發明的,是人類情感、思想、意志的産物時,他們真正的意思可能是,價值局限于人類生活。價值不是普遍的或客觀的,這并不意味着它們沒有任何本體論地位;與科學事實相比,科學事實是普遍正确的,獨立于人類的認知,而價值的本體論地位較低,具有局限性,但它們并非虛無或幻象。
在自然科學中,郝長墀提出對科學事實或對象的描述并不包含我們用來描述價值的術語或短語。我們必須自問:是否存在純粹的科學現實或事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科學現實不能獨立于人類而存在,因為它是通過知識的模式被揭示出來的。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科學現實可以獨立于人類或其他有限的存在,但這在邏輯上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獨立于任何智慧存在而存在。科學認識的對象不能夠獨立于一個無限的萬能的善智慧,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智慧。人的智慧在本質上是接受性的有限智慧,而非創造性的。因此,科學對象的内在價值雖然不是人類賦予的,卻有其終極根源。
郝長墀引用了馬克斯·舍勒的觀點來讨論“誰來區分核心價值觀和邊緣價值觀”問題。馬克斯·舍勒認為價值是先驗給定的,并在人類的特定情感中展現自身,價值的等級是人類情感的結果。人類并不創造價值,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或選擇對價值進行排序。郝長墀指出,核心價值觀與邊緣價值觀的區分無法依賴人類自身判斷來做出。
郝長墀分析馬克斯·舍勒的理論存在矛盾:舍勒認為價值先驗存在,但等級由人類情感偏好決定。然而經驗表明,人類可能因認知局限誤判價值等級,例如将短暫利益置于永恒價值之上。因此核心價值觀必須來自超越人類的神聖啟示,如基督教的“愛上帝與鄰人”誡命,這種價值常與人性本能相悖。現象學視角下,需區分價值本體與價值判斷:前者是客觀存在的善,後者是主觀認知的結果。人類常将主觀偏好誤認為價值本身,導緻自我欺騙。真正的核心價值具有神聖性,需通過啟示而非個體感受認知,這構成人性本質的終極依據。
最後,郝長墀提出價值既不是被人類發現的,也不是被人類發明的。價值不需要哲學家來為其辯護或将其進行等級排序,因為它們是衆所周知的,隻是人們忽視了它們或者幹脆對其視而不見。人們不需要超凡的智慧來思考價值。如果我們想用“主觀”和“客觀”這兩個術語,我們可以說,價值是客觀的,因為它們不是由人類發明的;同時它們也是主觀的,因為它們與每一個個體相關,每個人都必須實現核心價值觀,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在互動環節中,一名學生結合近期熱播德劇《德國人》的觀感,提出了問題:“電視劇中難民與本地居民的沖突,暴露出自由、正義等抽象價值在現實中的模糊性。若傳統基督教價值觀如‘愛鄰如己’更具實踐性,為何現代歐洲仍堅持以啟蒙價值為主導?‘平等’究竟應歸屬于社會結構還是人際倫理?”格羅申斯予以回應:“啟蒙價值的優勢在于為多元社會提供最大公約數,但其代價是價值内涵的稀釋。”他以歐洲移民政策為例,指出“程序正義”雖能保障難民的法律權利,卻無法消除文化隔閡。“這正是我們需要重返舍勒的原因——唯有在情感共鳴中重建‘價值的明證性’,才能讓‘團結’超越制度框架,成為鮮活的生活實踐。” 格羅申斯還簡要回答了其他兩位同學的問題。
師生合影
整場講座持續近兩小時,它既有深邃的哲學剖析,亦有鮮活的現實對照。講座結束之際,陳波強調了格羅申斯本次講座論題的重要性。格羅申斯教授通過梳理哲學思辨與現實關切的交織,展現了歐洲核心價值觀的曆史深度與當代挑戰。郝長墀教授的視角也顯示出價值觀問題的複雜性:它既是哲學本體論的追問,也是認知視角的指南,引起了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守護人類共同價值的反思。在全體師生熱烈掌聲中,本次講座順利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