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學術周“新冠疫情時代的哲學反思與心理調适”學術報告會之六——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心理學反思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5-31
本網訊(通訊員 張安琪)2020年5月30日上午9時,beat365体育官网“新冠疫情時代的哲學反思與心理調适”珞珈學術周第六場學術報告會順利舉行。該場學術報告會的主題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心理學反思”,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謝天主持。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汪鳳炎教授、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郭斯萍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淩輝教授和beat365体育官网鐘年教授在會上進行了精彩的發言。本場學術報告會通過騰訊會議平台進行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實時轉播,兩方平台皆反響熱烈,哔哩哔哩觀看人氣峰值更是達到2495人。
第一位發言的是汪鳳炎教授。他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負心态及對策”為題,意在反思此次疫情中所折射出的給個體自身、他人、社會或自然帶來負面影響的心态。首先,汪教授詳細闡述了此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一些人具有的三種負心态:即貪吃野味心态、官僚心态以及愛撒惡意謊言的心态。首先,汪教授從心理層面深度剖析了貪吃野味心态背後的五種心理:嘴饞心理、盲目進補心理、面子心理、獵奇心理、和異食癖心理,并依次指出針對不同心理的破解之道;其次,汪教授從權威人格的角度進一步剖析官僚心态的成因,并強調需要通過改革幹部選聘制度、加強敬畏感教育來消除權威人格;最後,汪教授從對策的角度,提倡需要通過榜樣作用、正确态度、技術與法治三個方面建立健全誠信社會,從而抑制愛撒惡意謊言的負面心态。汪教授着重強調要通過提升國民的反省思維,杜絕類似悲劇的再次重演。
第二位發言的是郭斯萍教授。他以“新冠疫情時代背景下儒家文化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反思”為題。通過美國醫院引入薩滿巫醫為人治病以及中醫祝由療法等例子,引出文化包括理性與非理性兩方面這一核心觀點。郭教授指出,文化既包括理性的對現實世界的反應,也包括對未知事件的非理性的建構,非理性建構是對未知世界的情感或想象性建構,如原始文化或宗教文化,且非理性建構是文化的本質。接着,郭教授引用意義治療理論指出,完整的人格應該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層面,個體的心理健康與精神世界建構是密切相關的。西方人的精神性來源于宗教,中國人精神性則存在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對于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的強調能夠将個體的抗壓能力與集體的力量融合,從而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最後,着眼于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日漸式微的儒家文化,郭教授呼籲我們批判繼承儒家文化來建構精神世界,促進身心健康。
第三位發言的是淩輝教授。她從心理調适策略角度出發,以“後疫情時代的心理調适”為題,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處在一個新階段即後疫情時代。在簡單闡述後疫情時代的常态化、持久戰的特點後,進一步介紹了後疫情時代人們主要産生的焦慮、抑郁、恐懼、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社會心理反應。在科學防疫,回歸正常以及改變生活方式與病毒共處這兩項後疫情時代心理調控總原則的指導下,淩教授分析了宣洩、園藝、正念、社會支持網絡以及通過身體、自然娛樂等領域建立自身資源庫等可行的心理調控方法的同時,詳細的向我們介紹了如何繪制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圖,并通過識别、制定計劃等方式鞏固自己的社會支持,同時提醒我們高質量的關系不能夠以滿足自己為前提。
第四位發言的是鐘年教授,他的發言題目是“疫情下心理應對的文化資源”。鐘教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人類要與病毒長期相處的可能性,區别于“抗疫、戰疫”的傳統說法,創新性地提出了“和疫”的概念,并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進一步闡釋“和疫”的概念。倡導人類要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非一方戰勝另一方。随後,鐘教授指出中華文化對我們的滋養、保護、激勵作用,啟示我們在對其他文化實行“拿來主義”的同時,不要忘記關注自己的文化,特别是需要反思一切以西方主流心理學研究标準為主的研究取向。此外,對于我們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鐘教授提出了“文化+科學”的應對之道,并從新舊之“和”的角度,啟示我們心理學研究就是要檢驗舊識,獲取新知。
接下來,在主持人謝天副教授的組織下,四位老師針對留言區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各位與會學者針對報告會中的疑問與收獲,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各抒己見、旁征博引,啟迪了大家的思想和問題意識。
此次學術報告會視角新穎、内容詳實,與會學者憑借他們卓越的人文學術素養以及出色的個人魅力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為我們思考新冠疫情提供了新的文化心理學視角。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