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與當代中國比較哲學”學術研讨會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6-21
本網訊(通訊員 胥子龍 廖璨璨)2020年6月20日至21日,“張世英與當代中國比較哲學研讨會”通過騰訊會議平台在線上舉行。今年恰逢北京大學哲學系張世英教授百歲壽誕,beat365体育官网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共同主辦本次會議,一是向百歲哲人的創造性思想和卓越學術成就以及筆耕不辍、誨人不倦的精神緻敬,二是聚集學術界對比較哲學感興趣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讨當代中國比較哲學及其發展前景。來自北京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湖北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23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上,張世英先生通過短視頻寄語本次會議“和而不同,萬有相通”,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同緻開幕辭,兩位教授介紹了張世英先生的學術生涯,并分别闡述了比較哲學在整個人類文明視野下的展開問題以及深度全球化中比較哲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景。會議共分四場進行。
第一場會議,北京大學安樂哲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先生的“萬物一體”哲學綜論》。安教授對張世英先生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思想的形成背景、内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發,通過黑格爾哲學與同時代華人哲學家的比較總結分析了張先生思想的意義,并提出了“世界哲學”與“世界哲學家”的命題。
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西比較:如何對話》。韓教授首先回憶了他在北大求學期間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活動,提出應該以更加自由的心态和視野來開展哲學事業,并分别從何謂中西比較哲學、什麼是比較、漢語哲學三個方面對中西比較進行了更深入的闡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西方哲學進入中國究竟意味着什麼》。趙教授認為由于西方思想的時空比中國的更大,因而不能像消化佛教那樣消化西方哲學,進而提出“在中國的西方哲學”與“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區分,并指出所有西方哲學對于中國都同樣具有當代性,同時展望了“中國的西方哲學”的可能性。
第二場會議,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和雅斯貝爾斯對主客二分的認識》。李教授首先介紹了從笛卡爾以來西方哲學中存在的“主客二分”現象以及雅斯貝爾斯對于這種現象的認識,接着,李教授介紹了張世英先生對“天人合一”的批判,并通過對“道術裂”的分析,提出一種新的主客融合觀念。
中山大學方向紅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不同者如何相通?——談談張世英先生“兩種目标”說的現象學意義》。方教授從張先生關于“相同”與“相通”的區别出發,提出了“不同者如何相通”的問題,并介紹了傳統方案在面對這一問題是所遭遇的困境,進而提出一種現象學新方案,并對張世英先生的“兩種目标”說做了更進一步的解讀和讨論。
湖北大學戴茂堂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比較哲學與普遍性》。戴教授首先強調哲學要面向普遍性問題,并介紹了張世英先生等學者對普遍性問題的關切。戴教授認為,哲學越是面向普遍性問題,就意味着哲學越接近“真理”和“智慧”,而“真理”是在比較當中獲得的,比較不僅是方法,更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态度。
清華大學宋繼傑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先生的“橫向超越”與哲學的“宇宙論轉向”》。宋教授介紹了張世英先生“橫向超越”說的主要内容,并據此批判了“内在超越”說,同時提出“相通”說代表了一種“宇宙論轉向”,并分析了宇宙論與本體論的關系問題,認為宇宙論是更大更重要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鄭澤綿助理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略論張世英先生的“橫向超越”說》。鄭教授介紹了張世英先生關于“橫向超越”與“縱向超越”的區分,并就陰與陽均可為“在場者”、“橫向超越”去到哪裡、“橫向超越”算不算超越、是否所有中國哲學都是“橫向超越”以及如何達到“萬物一體”等問題展開了讨論。
東華理工大學米進忠老師報告的題目是《“事事無礙”與“萬有相通”》。米老師分别從存在與心性、認識與超越、境界與自由三個角度對比了張世英先生“萬有相通”說與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說,肯定兩者有頗有互相發明處,并都以自由為目的,但也指出“事事無礙法界”說更強調人的參與。
第三場會議,清華大學黃裕生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國文化的本原性及其面臨的挑戰》。黃教授批評了三種已有的對中國文化的定位,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對中國文化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礎上讨論了西方文明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兩種挑戰。
澳門大學王慶節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國哲學作為“從中國來的哲學”》。王教授從“中國哲學”這一概念的矛盾性入手,讨論了“哲學”的意義以及中國哲學在當今世界哲學中的地位,提出了“來自中國的哲學”的概念作為對中國哲學的新的理解,并從三個方面分别詳論。
北京大學鄭開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本原與真理——中國哲學如何“講道理”》。鄭教授圍繞“道”和“理”兩個關鍵詞展開了關于“真理”的讨論,闡述了早期哲學對本原和真理的思考,梳理和辨析了“真”與“真理”概念的來龍去脈、準确含義,并檢讨了真理符合論的局限性,進一步論證了真理境界說的價值與意義。
複旦大學孫向晨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論張世英先生的“人生在世”說》。孫教授首先介紹了一些張世英先生的學術經曆,接着從漢語哲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體證性地诠釋了張世英先生的“人生在世”說。
中國人民大學王博博士報告的題目是《論張世英的“境界”說》。王博士從語言的角度解讀了張世英先生基于人之“在世結構”所構建的境界論思想體系,提出審美境界隻能通過詩意語言才能得以表述,提出“橫向超越”正是從“可說”走向“不可說”境界的過程,“萬有相通”正是詩意語言能夠言說境界的本體論依據。
北京大學孟慶楠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人倫的更疊與延續:圍繞冠、婚、喪、祭之禮的考察》。孟教授在比較性的視野下,通過對《禮記》中《昏義》與《冠禮》兩篇的具體分析,強調了“著代”在冠禮與婚禮之義中的重要意義,展示了儒家關注人倫代際更替的獨特人倫秩序視角。
第四場會議,BEAT365唯一官网歐陽霄特聘副研究報告的題目是《張世英<中西哲學對話:不同而相通>哲學美學思想述評》。報告将張世英先生《中西哲學對話》一書中的美學思想特點歸納為從研究“審美意識”出發,以提升“人生境界”為指歸,以“超越”、“自由”為其理論的核心範疇,重視審美的“精神性”,強調藝術顯真的功能,提倡生活的藝術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韓振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作為打開歐洲“未思”的手段》。韓教授批判性地介紹了法國漢學家朱利安的美學與漢學研究,指出朱利安漢學研究實質上隻是将中國作為“他者”反過來研究歐洲的思想,并對朱利安思想所引起的争議進行了闡述與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先生報告的題目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曆史、理論、問題》。王先生回顧了佛教與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曆史,指出文化的融合首先要經過長期的文化沖突,王教授高度重視哲學翻譯的問題,認為翻譯是文化溝通與融合邁不過的門檻。同時,王教授也對拿來主義、中國哲學名實問題和儒家思想世界意義三個問題做出了精彩的闡述。
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萬物一體”與全球化的哲學形上之思》。吳教授從全球化的曆史與教訓談起,介紹了“後工業社會”時代各國學者的“萬民法”構想,在此基礎上提出張世英先生的“萬物一體”說可以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為全球化提供一個哲學的形上基礎。
北京大學韓林合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簡析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萬物一體觀念》。韓教授批評了以萬物一體觀為中國所獨有的觀念,闡明了“萬物一體”的内涵,梳理了中國哲學傳統中的萬物一體觀,并分析了其中的典型論證,在此基礎上對張世英先生的萬物一體觀進行了評價。
會議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仰教授對張先生百年壽辰表示了祝賀,高度評價了張世英先生的思想與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并向主辦方和與會學者表達了感謝。
在本次會議開展過程中,與會學者在線上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旁聽會議的學者和同學們也在會議留言區進行積極提問和讨論。與會學者的報告以及讨論,使得大家對張世英先生的思想及其價值有了更加深入和豐富的了解,對比較哲學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探究,拓展了比較哲學研究的視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