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胡星銘副教授為我院講《反思哲學寫作》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9-09
本網訊(通訊員 田昶奇 )2020年9月7日晚7點,南京大學哲學系胡星銘副教授應邀,為我院作了主題為《反思哲學寫作》的線上講座。本次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馮書怡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師生150餘人參與了本次講座。
講座開始,胡老師闡述了青年研究者對哲學論文常常聚焦于:介紹某個哲學家的思想、比較兩個哲學家思想的異同、圍繞一個問題談自己的思考,并指出以上哲學論文常出現的兩大誤區:1、沒有圍繞一個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種論證要求闡明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證據關系;2、沒有說明自己的論文相對于最近相關文獻的原創之處。
接着,胡老師進一步解釋了這兩種誤區産生的緣由。他認為部分人覺得哲學寫作的目的是增進自己的理解而非說服别人,缺乏論證不會妨礙增進自己的理解,故論證對于哲學寫作是無關緊要的。并總結了部分人認為不需要點明原創的6個理由:1.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謂的原創隻是某種幻覺;2.原創很難,年輕的哲學工作者難以達到;3.哲學工作的目标是為了增進自己的理解,達成這種目标不需要原創;4.點明自己的原創貢獻需要指出别人的不足;5.認為内行會看出自己的原創之處;6. 近二十年的相關研究都是流水線生産,沒有讨論的價值。
緊接着,胡老師向大家論證這些理由并不成立,他認為,哲學寫作需要論證,也需要說明自己的原創貢獻。以學術發表為目的的哲學寫作主要是為了增進學術共同體的理解。一項學術發表的學術貢獻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增進了多少學術共同體成員的理解。胡老師指出,有中心論點、清晰、細膩的論證,說明相對于已有研究的獨創之處,更能增進當前哲學共同體(包括作者自身)的理解。他認為,在表達清晰的前提下,若論證有理,則能幫助他人增進理解,若論證無理,也能發現錯誤。
講座最後,胡老師就哲學史寫作的原創貢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哲學史寫作需要說明自己對某個偉大哲學家的解讀與其他某些學者的不同之處,并清晰地論證為什麼自己的闡釋更好,而這就是原創貢獻。例如對維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語言論證,已有文獻很多并各不相同。若你另起新篇,不能僅給出自己的闡釋,還應提出一新觀點,并論證為何更佳。若你認可已有闡釋其中一種,需說明與已有研究的不同之處,并論證為何更佳。若你認為提出這種闡釋的學者已經很好地說明和論證了其原創之處,那麼就無必要再讨論這個話題了。
在互動環節中,有同學提問:原創的思想往往表現為啟發式,它與論證所要求的清晰性是否矛盾?胡老師表示,原創性需要的不隻是作者的觀點不同,而且觀點需有價值。作者需明确地理解到這種價值,并能在語言中把它清晰地表達出來,故思想的原創性與論證的清晰性之間沒有矛盾。
在同學問到如何看待格言、随筆式的非推論的寫作方式?胡老師認為理解分為因果關系理解和邏輯關系理解,哲學式的理解是後一類。非推論的寫作方式難以闡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讀者自己去補充,因而不利于理解。
最後,在隻以增進自己的理解為哲學寫作的唯一目标,在何種意義上違背了學術道德這個問題上,胡老師指出學術寫作占用了學術共同體的公共資源,因此需要顧及到同行的認知利益,正如功利主義認為我們應當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化利益,學術作者也應該增進大多數學術共同體的最大化理解。而且從長遠來看,增進同行的理解有助于獲得有效的反饋,最終能增進自己的理解,因此以增進學術共同體的理解為目标,也是對自己負責的體現。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