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北京大學陳波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9-11

本網訊(通訊員  劉思源)2020年9月10日,值教師節之際,北京大學陳波教授莅臨我院,在beat365体育官网B107做了題為“哲學作為一項認知事業”的精彩報告。陳波教授是疫情以來首位應邀來我院實地講演的學者,我院黨委書記龍滔、院長吳根友教授、副院長李佃來教授、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教研室葛四友教授、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邏輯學教研室程勇教授、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桂起權教授以及50餘名同學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李佃來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之前,黨委書記龍滔從學院、教師以及一位武漢市民的角度對陳波教授的到來表示敬意和熱烈的歡迎。他說道:“陳波教授是一位優秀的國際學者,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見識,希望陳教授以後能常來beat365体育官网做客。”

在開場白階段,陳波教授首先指出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愛智慧,并區分了“學哲學”(Studying philosophy)與“做哲學”(doing philosophy)。他認為,“學哲學”側重于閱讀和理解哲學史、哲學原理,而“做哲學”是要獨立思考、自己探讨哲學問題,提出自己的哲學觀點。随後陳波教授指出大學作為思想和知識的生産單位,哲學的使命在觀照當代、回應現實,并鼓勵哲學研究工作者和年輕學子面向問題,積極參與到哲學的當代建構中去。

陳波教授介紹,蒯因和威廉姆森都認為哲學和科學是連續的。威廉姆森從哲學和科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論兩方面批評了哲學例外論。陳波教授由此入手,提出了“哲學是一項認知事業”的命題并闡述了在多重意義上,哲學與其他各門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是連續的。陳波教授主要從研究對象、方法論和效用三個方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并對這一命題可能遭受的反駁作了說明。

陳波教授認為,哲學的使命是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人類的認知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人類的發展經驗和實際能力證明我們的認知是有邊界的,因此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一個合理而且必要的設定。而我們要正确認識世界,就必須問“What is there?”,研究我們身邊的“實在”。“實在”既構成了我們的認知對象,也構成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對于促進和改善對世界的認識,哲學和哲學家在其中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哲學可以拓展新的認知領域,展示新的思維空間,達至先前未及的認知深度;(2)哲學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給我們的認知發展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動力。随後,陳波教授指出在哲學研究中有豐富的方法論資源,并着重闡述了溯因方法,想象、思想實驗與模型建構,認知分歧、哲學論戰與反思的均衡等。此外,陳波教授對哲學與哲學史的連續與斷裂做出了論證和說明。在他看來,哲學與哲學史的連續性表現在:(1)哲學史關涉文化與文明的傳承;(2)哲學史是訓練思想和人格的媒介;(3)哲學史是激活創造的資源。同時,二者之間也存在着明顯的斷裂。他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哲學史來學習哲學和進入哲學,通過批判地研究先前哲學家的思想來研究哲學和發展哲學。但是一旦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把哲學研究和哲學史研究完全等同起來,顯然是有問題的。

最後,陳波教授從自己幾十年的學術研究經曆出發,向在座的師生提出了真誠的告誡與共勉。他說道:“做哲學是一件十分艱苦而嚴肅的事情,需要我們長期投身、沉浸于其中,付出極其艱苦的理智努力,不是憑借所謂天縱之才就能夠瞬間成就的事情。”他認為,要按照學術的方式去做哲學,這就需要在一個學術傳統和共同體中說話,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論證,同時對他人的不同觀點或可能質疑做出回應。這是陳波教授從做學術的自身體悟對大家的勸勉。

主旨報告結束後,陳波教授對在座師生的問題一一作了回應。

(圖片:鄧莉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