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楊耕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0-26
本網訊(通訊員 黃丹陽)丹楓迎秋,哲思璨然。2020年10月22日下午,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系列名家講座第四講在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順利舉辦。北京師範大學楊耕教授應邀做客beat365体育官网,并帶來題為“哲學的位置在哪裡?”的講座。本次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汪信硯教授主持,我院師生參與熱情高昂,現場座無虛席。
楊耕教授以“哲學的位置在哪裡”為中心問題,分别從哲學與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系、哲學與科學和政治的關系、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特征的重新理解三個方面闡述了他對這一中心問題的認識,并由此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性質和本質特征。
首先,楊耕教授指出,從哲學與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系來看,哲學體現了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高度統一。哲學是一個曆史的範疇,是由特定時代和民族的實踐需要所規定的,不存在先驗的規定。正如古代哲學被看作知識的總彙,近代哲學被看作“科學之科學”,現代人本主義哲學關注人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價值,現代科學主義哲學重視科學命題的意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強調現實的人及其發展。由此觀之,哲學的位置是由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決定的。一方面,哲學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智慧之學,與人的實踐觀念、價值觀念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哲學又包含對人與世界關系的不同理解,蘊含對曆史規律和社會關系的認識。因此,在哲學中,人生觀與世界觀實現了高度統一并融為一體。
其次,楊耕教授認為,從哲學與科學和政治的關系來看,哲學既不同于科學和政治,同時又與二者密切關聯。哲學不同于科學體現在三個層次上:其一,在研究對象上,科學研究存在本身的規律,它是存在與思維在規律層面上的統一;而哲學研究思維如何發現、反映并認識存在的規律,它呈現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這一根本問題。其二,在追求目标上,科學僅僅追求真理,而哲學不僅追求真理,還追求價值。其三,在學科功能上,科學僅表現為知識體系,而哲學不僅表現為知識體系,還體現為意識形态。由此,與科學不同,哲學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一,知識體系與意識形态的高度統一。哲學與政治的關系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政治需要哲學來論證其精神支柱和邏輯基礎;另一方面,哲學也不可能脫離政治、背對現實,它正是通過政治效應來體現自身與時代的統一性。他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政治哲學。
再次,楊耕教授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是哲學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它使得哲學的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我們需從這一角度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不同于傳統哲學隻關注宇宙的本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更關注現實的人及其解放,它是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既是人的生存本體,又是現實世界的本體。基于這一立場,楊耕教授說明了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關系:第一,自在之物向社會之物的轉化生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因而實踐唯物主義内含唯物主義辯證法,它與辯證唯物主義高度統一且融為一體;第二,曆史本質上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上的展開,因而實踐唯物主義内含唯物主義曆史觀,它與曆史唯物主義高度統一且融為一體;第三,從唯物主義自然觀到唯物主義曆史觀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本質上是從各角度對“新唯物主義”的不同表述,“新唯物主義”也由此呈現出徹底性、完備性的特點。
最後,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闡述,楊耕教授總結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是科學主義哲學,也不是人本主義哲學,它以社會發展規律為立論根據發現了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在本質上是有關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由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态的統一,也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楊耕教授的講解觀點鮮明,論證嚴謹,旁征博引,鞭辟入裡,在座師生反響熱烈,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圖片:鄧莉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